APP下载

刘国钧创办《西北文化周刊》的经过及其价值

2015-02-12唐红安宋

图书馆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西北兰州论文

唐红安宋 戈

(1.甘肃省图书馆;2.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刘国钧创办《西北文化周刊》的经过及其价值

唐红安1宋 戈2

(1.甘肃省图书馆;2.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概述《西北文化周刊》的创刊经过,对所刊载的75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评述《西北文化周刊》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对研究刘国钧图书馆学思想的价值。

刘国钧 国立西北图书馆 西北文化周刊 图书馆史

1 《西北文化周刊》的创刊经过

1942年9月,国民政府第三届国民参政会议通过了创设国立西北图书馆的议案。1943年2月,教育部批准提案并聘请刘国钧、陈东源、袁同礼、刘季洪、蒋复璁、陈训慈、冯国瑞、郑通和、岳良木、蔡孟坚等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刘国钧先生任筹委会主任[1]。

刘国钧,字衡如,1898年生于南京,1915年入金陵大学(即南京大学)文学院读书,1920年毕业留校从事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学习哲学和图书馆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图书馆主任,兼任文学院教授[2]。1925年4月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刘国钧先生被任命为下设出版委员会主任和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委员。1926年初,该协会创办的《图书馆学季刊》问世,刘国钧先生为编辑主任。1929年至1930年在北平图书馆任编纂部主任,继续负责编辑《图书馆学季刊》,并在北平师范大学兼课。1930年刘国钧先生重回金陵大学,历任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及教授[3]。

抗战爆发后,金陵大学西迁至四川成都。接受筹备国立西北图书馆的委任时,刘国钧先生已是学贯中西的知名文化学者和图书馆学家,发表出版了包括《图书馆学要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文图书编目条例》等在内的80余篇论著[4]。1943年3月26日,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馆址设在西北交通中心——甘肃兰州。

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伊始,刘国钧先生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筹办刊物”的想法。同年9月3日《西北日报》上刊登刘国钧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计划书》,“编印以研究西北文化为目的之学术刊物,每两月或每季出版一次,登载馆内外关于西北文化之专门著作”[5]。1944年6月1日,国立西北图书馆正式宣布成立,筹办学术刊物的事宜便很快被提上日程。

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刘国钧先生与当时设在兰州的西北日报社合作,创办了《西北文化周刊》。1944年10月17日,《西北文化周刊》正式创刊,作为《西北日报》的副刊,每半月刊出刊一期,这是一份报纸形式的学术刊物。开本为39.5cm×28.5cm,内栏为35cm×23cm。正文为五号宋体,铅印版,每期约5800字[6]。创刊以来,颇受各界欢迎,稿源充足,国立西北图书馆决定扩大刊物的研究范围,充实篇幅。自第7期(1945年1月2日)起,改为周刊,每周二出版。稿费为每千字150元[7]。

2 《西北文化周刊》发文述评

在创刊号上刊载了时任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馆长刘子亚的文章《战时图书事业之推广》和国立西北图书馆编辑的资料汇编《西北文化资料介绍》,仅从创刊号上选登文章的题目,便可以明了国立西北图书馆创办《西北文化周刊》的宗旨和意义。《西北文化周刊》从创刊时起,就担负起研究西北文化和宣传推广图书事业的双重使命。

1945年,抗战进行到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7月,开馆一年的西北图书馆被迫停办,所有图书文卷移交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器具移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8]。1945年7月31日刊行的《西北文化周刊》第36期。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刘国钧先生亲自撰文的《馆藏汉简初释》,另一篇是《本馆主编“西北文化”周刊各期论文目录》[9]。1945年8月7日刊行的《西北文化周刊》第37期,主编更换成了“西北文化编辑部编”[10]。由国立西北图书馆主编的《西北文化周刊》从创刊(1944年10月17日)到主编变更(1945年7月31日),历时9个半月的时间,共出刊36期,其中由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前身)纂辑7期,合计刊发论文75篇,西北研究资料介绍7篇,文化动态37则。目前甘肃省图书馆存藏了该刊的第4期至第37期。第1期至第3期散佚。在第36期刊登有前36期的论文目录,所以尽管散佚,但仍然可以了解前3期的概貌。笔者对75篇论文从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发文作者3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来评述《西北文化周刊》这一期刊的价值,并从中管窥1944年至1945年期间甘肃文化界发展与研究。

2.1 研究主题分析

按研究主题统计,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研究论文18篇(其中译文3篇),敦煌学(含敦煌文献学)研究论文18篇(其中译文1篇),二者并列第一,合计占发文总量的48%,接近一半。排在第三位的是西北史地研究论文(含考古)9篇,占12%;排在第四位的是文献学8篇,占10.7%;中国文化与西北文化研究论文7篇,目录学研究论文7篇,二者并列第五,各占9.3%;排在第七位的是文学与艺术研究论文5篇,占6.7%;第八位是书评两篇,占2.7%;其他1篇,占1.3%。

从研究主题的分布看,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敦煌学、西北史地、中国文化与西北文化、文献学和目录学是《西北文化周刊》的发文重点;同时也反映出敦煌学、西北史地、中国文化与西北文化、文献学和目录学等方面的研究是当时甘肃文化界发展与研究的热点。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方面的研究在国立西北图书馆推动下,也在积极地拓展和深入。

2.2 研究内容分析

2.2.1 关于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方面的研究

在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方面的18篇论文中,论述战时图书馆事业推广与发展的论文1篇,即《战时图书事业之推广》。论述图书馆教育性的文章3篇,即《从教育观念上说到图书馆教育的开展》《图书展览与社会教育》《公共图书馆不是社会教育机关吗?》。反映兰州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3篇,即《国立西北图书馆概况》《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概况》《谈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关于图书展览会方面的文章5篇,即《我们的图书展览会》《图书展览与社会教育》《图书展览会内简述》《图书展览会后》《兰市书画联合展览会观后记》。关于兰州图书馆协会的文章3篇,即《成立兰州图书馆协会之商榷》《发起组织兰州图书馆协会缘起》《向兰州市图书馆协会进一言》。关于图书馆电影放映方面的文章两篇,即《图书影片传达科学资料》《图书馆的新任务——电影放映》。国外图书馆介绍1篇,即《美国图书馆近况》。其他1篇,即《谈民众读物》。

这一时期甘肃图书馆学研究的特点: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围绕着图书馆的教育性而展开;二是在实践方面的研究围绕图书展览、新技术推广而展开;三是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四是注重图书馆间的横向联系与协助;五是重视对国外图书馆发展状况的介绍。

2.2.2 关于敦煌学方面的研究

关于敦煌学方面的18篇论文中,敦煌文献学方面的论文有6篇,即《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发现北魏写经始末纪》《敦煌新出写本孝经校后记》《敦煌新出写本毛诗残叶校后记》《记敦煌研究所新发现北魏写经(附目)》《读殷祖英“忆敦煌”上篇》《关于敦煌新发现北魏写本毛诗残叶》。艺术方面的论文有5篇,即《法华经变相》《莫高窟壁画之取材与方式演变概况》《珍爱、研究、发扬》《莫高窟历代艺术之作风概说》《人与艺术》。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有4篇,即《记王道士催募经款草丹》《敦煌沿革考》《敦煌藏经洞封起的年代》《300年来的敦煌移民》。文学方面的论文有两篇,即《敦煌石室歌》《景坡以莫高窟碣拓本见赠即赋》。文物保护方面的论文1篇,即《敦煌文物之保存与研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敦煌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敦煌文献的考订、艺术和历史地理3个方面来展开的。

2.2.3 关于文献学和目录学方面的研究

在文献学方面的论文有8篇,分别是《兰州淳化阁帖小识》《诗序考略》《跋乐都出土汉三老赵椽之碑》《读胡适两汉人临文不讳考》《临赵伯然碑再跋其后》《奇器图说著作者之续制未刊稿》《明武威张忠刚公达墓志铭考》《三跋“汉三老赵椽之碑”》。其中有5篇是对西北地方文献的研究。

在目录学方面的论文7篇,分别是《书目新答问叙例》《国立西北图书馆馆藏汉简简目》《明肃王藏书目录》《社会教育中心活动书目序言》《公共卫生运动书目》《馆藏汉简初释》《西北问题论文索引编制之发端》。可以看出西方的目录、索引已经开始融入图书馆的工作当中,传统目录学的研究范畴得到扩展。

2.2.4 关于西北文化和西北史地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文化与西北文化方面的论文有7篇,即《西北文化之开展》《研究西北文化之实际化》《中国固有文化之真谛》《文化原理与中国文化之研究》《今年文化工作之展望》《人格教育与文化价值》《上古之西北文化》。

在西北史地方面的论文有9篇,即《中国文明起源西北》《陕南考古记》《立信会计学校简史》《渭源鸟鼠同穴考》《长城考读后感——答慕少唐先生》《凝熙园(今称中山公园)记》《西安音略自序》《兰州市立中学概况》《毛武勇公传》。

2.2.5 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

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论文有5篇,即《谢惠运的“雪赋”》《饕餮纹》《释“蜕”》《李白诗中的西北》《说悲剧》。

此外,书评两篇,即《评国民字典》《介绍何克著〈我所见之新中国〉》。其他1篇,《教育理想的由来及其实现要义》。

2.3 发文作者分析

75篇论文,有两篇没有署名。其中,发表文章最多的是苏莹辉,14篇;其次是刘国钧,5篇;第三是慕寿祺,4篇;发表3篇文章的作者有5人,刘子亚、陈公素、赵浩生、金岭峙、计德容;发表两篇文章的作者有8人,黎锦熙、王重锡、何乐夫、张拱贵,赵擎寰,子青、孟昭英,李浴;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有22人,伯纯、周枫、张荫梧、谷苞、陈大白、刘耀藜、郑湘畴、何日章、(美)圣约翰、李端严、(美)伯尼斯、以文、高一涵、谢鳯秋、吕钟、行之、(日)松本荣一、赵冠洲、作铭、常书鸿、李兆瑞、若绘。除了其中的3篇译文有原作者和翻译者两人外,其余文章均为独立作者。从中也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以个人为主,合作度很低。

笔者查考出了上述部分作者的身份,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最多为9人,常书鸿、苏莹辉、王重锡、李浴、子青,吕钟、赵冠洲、若绘、李兆瑞[11];其次是国立西北图书馆7人,刘国钧、何日章、陈公素、伯纯、周枫、计德容、孟昭英;排在第三位的是国立西北师范学院4人,黎锦熙、何乐夫、张拱贵、赵擎寰;[12]甘肃学院2人,陈大白、李端严;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1人,刘子亚;西北日报社1人,赵浩生[13]。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国立西北图书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或迁兰时间不长(均为1944年),但学术研究气氛活跃,已成为引领甘肃文化发展与研究的主要力量。

3 《西北文化周刊》的价值述评

3.1 学术价值

在查考《西北文化周刊》发文作者身份时,笔者发现,其中有很多在当时就已经是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常书鸿是国立敦煌研究所所长,他与苏莹辉都是中国第一代敦煌学家[14]。黎锦熙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时任西北师范学院教授、教务主任[15]。何乐夫,师从王国维先生,毕业后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从事考古研究,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等校的文字学及文史考古诸课讲师。西北师范学院迁兰后,来兰任教[16]。刘子亚,曾任山东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图书馆馆长班讲师、湖北省教育厅督学、湖北省立图书馆长馆长,时任甘肃省立图书馆馆长[17]。何日章,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23年夏参加了由图书馆学专家洪有丰主持的南京东南大学暑期学校首届图书馆讲习科的学习。1925年6月,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他与留学菲律宾回国的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同被推选为协会执行部的首届副部长。1933年1月就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并随学校西迁至兰州,时任国立西北图书馆总务组主任[18]。

上述人物均是外地西迁人员,而慕寿祺则是甘肃本地人。慕寿祺(1874.11.12~1947.12.3)字子介,号少堂,甘肃镇原人,是甘肃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和博古通今的知名学者。著有《甘宁青史略》(40卷)、《经学概论》讲义、《小说考证》《十三经要略》《求是斋集句诗抄》《求是斋丛稿》《西北道路志》《歌谣汇选》《陇上同名录》等29部之多,且家中藏书甚多[19]。1944年曾将藏书捐赠给开馆不久的国立西北图书馆[20]。

上述学者均治学严谨,撰写的论文,选题也多与西北当地的文化、文献、文物发现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西北文化周刊》的学术价值。

3.2 史料价值

在75篇论文中,有53篇的选题或内容与西北、甘肃、敦煌等相关。如前所述,《西北文化周刊》除了刊登论文之外,还刊登了西北研究资料介绍7篇,文化动态37则。这些文化动态,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甘肃及西北地区的文化事件,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例如,《西北文化周刊》第5期(1944年12月12日)的文化动态有3则,分别是《青海发现汉代古城》《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藏经》《六朝古物在敦煌出土》[21]。《西北文化周刊》第11期(1945年1月30日)的文化有20则,其中《城固发现东汉花砖》《秦安发现唐代遗物》《〈阵中日报〉元旦创刊》等9篇[22],仅从篇名就可以看出《西北文化周刊》所具有的的史料价值。

关于图书馆方面的3篇调查报告《国立西北图书馆概况》《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概况》和《谈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当时兰州的主要图书馆分别从沿革、组织、设备、藏书、分类编目、阅览、事业、计划等多方面进行了概述。关于图书馆的动态共有4则,其中《西北文化周刊》第21期(1945年4月11日)两则,一是《兰州市图书馆协会成立》,二是《国立西北图书馆社会部兰州社会服务社合办学术讲演》[23]。《西北文化周刊》第26期(1945年5月15日)两则,一是《袁翰青讲“赛先生”与“德先生”》,二是《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理监联席会议》[24]。这些都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有关民国时期甘肃图书馆事业方面的史料。

3.3 对于研究刘国钧先生图书馆学思想的价值

1947年国立西北图书馆复馆后,刘国钧先生在《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一文中,进一步把图书馆职业理想与当时的西北实际相结合,概述为明确的“三个中心”的办馆思想,即国立西北图书馆应当成为“西北文化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的参考中心,西北图书教育的辅导中心”[25]。《西北文化周刊》的创办过程及其刊发的相关文章也印证了“三个中心”办馆思想的形成过程。

3.3.1 《西北文化周刊》创办是“西北文化的研究中心”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

如前所述,1944年在甘肃文化界有三件大事,分别是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国立西北图书馆开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全部迁兰,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来到兰州,也把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到了兰州,客观上为创办学术刊物创造了条件。刘国钧先生通过与西北日报社合作办刊,既完成了《筹备国立西北图书馆计划书》的既定工作目标,也利用《西北日报》影响力,很快确立了国立西北图书馆在西北文化研究方面的中心地位。这是西北地区图书馆界创办的第一份学术刊物,由图书馆界创办的跨学科刊物在民国时期很少见,在战时的中国则更少。据谈金铠统计,1944年至1945年间全国图书馆界新创刊的刊物仅有两种,没有把《西北文化周刊》统计进去[26]。能够在战时的中国创办这样一份跨学科的学术刊物,没有一份坚强的职业信念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是难以做到的。

3.3.2 《西北文化周刊》所载西北研究资料汇编和西北问题论文索引编制是“西北建设的参考中心”的有益尝试

刘国钧先生对于图书馆的参考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图书馆学要旨》是集刘国钧先生图书馆学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全书共八章,162页。第一章是“图书馆学的意义与范围”,第二章则是“参考部与参考书”,位列图书馆工作之首,也是全书着笔墨最多的章节,长达35页,占全部篇幅的21.6%。在谈到参考部在图书馆中的地位时,他说:“参考部是为谋阅览人读书便利而设立的。它是阅览人的顾问,是阅览人的指导者……在我们中国图书馆中,举办参考事业的,竟可说绝无仅有。也难怪图书馆的功用不彰明了。这或者是我们所应该努力的方向罢!”[27]

国立西北图书馆开馆不久,即着手参考事业。利用《西北文化周刊》的影响,向社会推介宣传西北研究文献,在36期《西北文化周刊》上编发了7次《西北研究资料介绍》,涉及西北地理、西北建设论、西北历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新疆气候、西北史纲、西北经济状况、抗战以来之边疆等多个专题。与此同时,组织力量编制西北问题论文索引,在《西北问题论文索引编制之发端》一文中,概述了该索引编制的意义、收录范围、编制体例、编排顺序等,收录论文1400余篇[28]。

3.3.3 《西北文化周刊》所载的动态和相关文章记录了“西北图书教育的辅导中心”的实践尝试

《西北文化周刊》所刊载的业界动态和有关文章,记载了刘国钧先生短短的9个半月的时间里,领导国立西北图书馆在图书展览、电影放映、学术讲演、参考服务、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等方面的积极工作,落实在计划书中提到的事业计划,向实现“西北图书教育的辅导中心”不断迈进。其中所包含的图书馆办馆理念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如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辅导服务,公共图书馆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均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立西北图书馆付诸实践。

3.3.4 《西北文化周刊》保存了刘国钧先生的著述

刘国钧先生在《西北文化周刊》上先后撰文5篇,分别是《我们的图书展览会》《馆藏汉简简目》《国立西北图书馆概况》《发起组织兰州图书馆协会缘起》《馆藏汉简初释》,其中只有《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概况》一文被列入张雨生、戴龙基编辑的《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29]之中,其余4篇文章对于研究刘国钧先生古典目录学思想和国立西北图书馆任职业绩也是有益的补充。特别还要提到的是1945年8月国立西北图书馆在停办前夕,即国立西北图书馆主编的最后一期《西北文化周刊》(第36期,1945年7月31日)上,对前36期的发文情况进行了总结,为75篇论文编制了专门的索引。这也是刘国钧先生严谨的办刊思想和治学品格的一个体现。

[1]潘寅生.刘国钧与国立西北图书馆同辉[C]//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甘肃省图书馆.一代宗师——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74-85.

[2]刘国钧.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3.

[3]徐雁.刘国钧先生任职金陵大学时的专业建树[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5):53-57.

[4]张雨生,戴龙基.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C]//刘国钧.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422-432.

[5]刘国钧.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计划书[N].西北日报,1943-09-23.

[6]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1期[N].西北文化,1944-10-17(1).

[7]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7期[N].西北文化,1945-01-02(1).

[8]甘肃省图书馆.甘肃图书馆九十年1916~2006[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58-160.

[9]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36期[N].西北文化,1945-07-31(1).

[10]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37期[N].西北文化,1945-08-07(1).

[11]百度百科.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EB/OL].[2014-12-26]. http://baike.baidu.com/view/5728548.htm.

[12]《西北师大校史》编写组.西北师大校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34-40.

[13]360百科.赵浩生[EB/OL].[2014-12-26].http://baike.so. com/doc/5841655.html.

[14]360百科.苏莹辉[EB/OL].[2014-12-26].http://baike.so. com/doc/1299889.html.

[15]360百科.黎锦熙[EB/OL].[2014-12-26].http://baike.so. com/doc/6292869.html.

[16]陇南生活网.甘肃何乐夫[EB/OL].[2014-12-26].http:// www.0939.net/article/article_26580.html.

[17]360百科.刘子亚[EB/OL].[2014-12-26].http://baike.so. com/doc/2491190.html.

[18]360百科.何日章[EB/OL].[2014-12-26].http://baike.so. com/doc/6542289.html.

[19]百度百科.慕寿祺[EB/OL].[2014-12-26].http://baike.bai⁃du.com/view/1031482.htm.

[20]甘肃省图书馆.甘肃图书馆九十年1916~2006[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59.

[21]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5期[N].西北文化,1944-12-12(1).

[22]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11期[N].西北文化,1945-01-30(1).

[23]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21期[N].西北文化,1945-04-11(1).

[24]国立西北图书馆.西北文化第26期[N].西北文化,1945-05-15(1).

[25]刘国钧.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J].甘肃青年,1947(1-2).

[26]谈金铠.略论解放前我国图书馆专业期刊发展[J].图书馆论坛,1991(3-4).

[27]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53-54.

[28]计德容.西北问题论文索引编制之发端[N].西北文化第24期,1945-05-15(1).

[29]张雨生,戴龙基.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C]//刘国钧.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427.

唐红安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馆员。

宋 戈女,1967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G259.2

2015-03-15;责编:张欣。)

猜你喜欢

西北兰州论文
我的兰州梦
兰州琐记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西北望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