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传笺通释》声训条目字形关系初探——以《周南》《召南》为例
2015-02-12葛光辉
天中学刊 2015年3期
葛光辉
《毛诗传笺通释》声训条目字形关系初探——以《周南》《召南》为例
葛光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毛诗传笺通释》一书大量运用声训。著者在运用声训进行训诂时,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字形上有四种关系:分化字,异体字,古今字,无字形关系。
《毛诗传笺通释》;声训;训诂;字形关系
《毛诗传笺通释》①是清代乾嘉考据学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清代《诗经》学三大名著之一。著者马瑞辰正承乾嘉学者坚实的小学、训诂基础,对《毛传》《郑笺》《孔疏》进行重新考察和疏释。乾嘉学者在训诂学上的重大发明就是创立了“因声求义”的声训理论。马氏对此理论完全继承,并运用于自己的训诂实践中。谈起声训,大多数人都要从声音上讲起,本文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对《通释》的声训进行认识。
夏春莲的《〈毛诗传笺通释〉声训研究》把《通释》一书声训条目所反映的字形结构关系分为五种类型,并作了数据统计:用同一字训释者占声训总条目的3.5%;被训字是声符,声训字是用该声符构成的形声字占总数的9.0%;被训字是形声字,声训字是其声符占总数的4.8%;被训字与声训字同声符占总数的16.5%;被训字与声训字没有谐声关系的占总数的66.2%[1]。然而,夏春莲仅仅从字形表面上去判断,并未对这些字作深入考察。由于每一个字的源流变化都极其复杂,必须对其进行深入考察才能得出声训条目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字形上正确的关系。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