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情况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2015-02-12陈燕萍

医疗装备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发性易损脑血管

陈燕萍

(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安顺561000)

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情况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陈燕萍

(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安顺561000)

目的:研究分析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 (CAT)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情况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易损斑块58例,为观察组,非易损斑块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复发与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年龄和高敏CRP,及纤维蛋白原和空腹血糖,以及高血压的水平或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和HDL-C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均P<0.05)。观察组入院各阶段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各阶段的复发率和入院30d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结论:再发性CAT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较大程度地影响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易损斑块;脑血管事件;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再发性CAT患者颈动脉的易损斑块对于脑血管事件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再发性CAT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的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标准[2]:(1)出血性脑卒中者;(2)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病症者;(3)处于昏迷状态者。男95例,女43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为(73.2±3.0)岁。依照诊断结果易损斑块58例为观察组,男38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为(68.2±8.54)岁。非易损斑块80例,为对照组,男57例,女23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为(62.3±9.3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依次检查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和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的颅外段,观察并记录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否有斑块产生。其中IMT由管腔内膜的交界面至中膜和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计算。IMT值<1.0mm为正常范围;而1.0mm≤IMT<1.2mm记为内中膜变厚;IMT≥1.2mm记为动脉粥样型硬化斑块[3]。其中硬斑主要表现出强回声且伴声影。而软斑较为明显地突入管腔中,主要表现出强度各异的混合型回声,表面含连续性回声轮廓和光滑纤维帽,患者混合斑块的表面不平,兼具软斑与硬斑两种回声特征。将软斑及混合斑定义为易损斑块,而硬斑及扁平斑定义为非易损斑块[4]。

1.2.2 CT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检查的CT值进行分析,鉴别低密度均质与高密度均质。测定直径狭窄率,计算公式为狭窄远端管径与最小残存的管径差/狭窄远端管径。数值<30%为轻度;30%~69%为中度;70%~99%为重度;100%为完全闭塞。

1.3 观察指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TG、LDL-C、HDL-C、高敏CRP、纤维蛋白原、Hcy、空腹血糖、白细胞、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对比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复发与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 (±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观察组的年龄和高敏CRP,及纤维蛋白原和空腹血糖,以及高血压的水平或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和HDL-C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入院7d、14d及30d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入院30d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3%,对照组为1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两组复发与死亡情况对比:观察组6个月内复发率为81.03%,入院30d的死亡率为22.41%,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年龄和高敏CRP,及纤维蛋白原和空腹血糖,以及高血压的水平或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和HDL-C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上述指标与颈动脉的易损斑块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外MusumeciG等人[5]报道称,高龄脑梗死患者当中,发病12h内如CRP水平上升,则患者在30d后的预后相对更差。而HDL-C能够参与到反向转运,减少患者血管壁中脂质沉积,对斑块易损性具有保护作用。本文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入院各阶段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各阶段的复发率和入院30d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其疾病复发率、死亡率相对更高。赵维纳等人[6]报道指出,再发性CAT患者的颈动脉如有易损斑块,则发生脑血管事件的概率明显增加,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再发性CAT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较大程度地影响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应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不良事件产生。值得重视。

[1]李强,凌芳,聂德云,等.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蛋白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44-49.

[2]熊克宫,吴黎明.血清sLOX-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9):793-797.

[3]邵敏洁,易兴阳,池丽芬,等.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环氧化物水解酶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1):760-762.

[4]崔豹,马露,曾源,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2):1245-1248.

[5]李卫红.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影响因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2(1):5606-5608.

[6]赵维纳,贾龙飞,韩璎,等.颅内动脉易损性粥样硬化斑块MRI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5):465-468.

R743

B

1002-2376(2015)08-0143-02

2015-06-25

猜你喜欢

发性易损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早发性高血压患痴呆风险高
光动力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泛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探究CT诊断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价值及危险因素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姜黄素诱协同阿托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更正声明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更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