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民间工艺的休闲价值及人类学意义
——以滇南花腰傣民间工艺为例

2015-02-12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闲土陶民间工艺

刘 婷

滇南红河流域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部分,他们自称傣雅、傣卡、傣洒等,当地汉族人称其为“花腰傣”。花腰傣人主要聚居在新平、元江、通海等县,人口有63000多人,其中又以新平最多,该县的花腰傣人口占花腰傣总人口的61%。花腰傣人具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其刺绣、服饰、竹编、土陶、纹身等都非常著名。他们在休闲的过程中生产民间工艺品,在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展示工艺品。笔者对新平和元江县的花腰傣民间工艺进行了多次的调查,认为花腰傣工艺品的休闲价值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休闲文化研究的理论

对休闲的理论探讨在西方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进行过深入的讨论,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休闲理论的缔造者之一,他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发表了《有闲阶级论》,论述了经济与休闲的关系,指出新贵阶级已经在享受物质的基础上开始寻求精神的快乐,休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的生活方式。*[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李华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1952年,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阐释了休闲与文化、休闲与哲学的关系并总结了休闲的三个特征,即休闲是精神,休闲是能力,休闲是“恩赐”。*Josef Pieper,“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Random House,Inc.,1952.西方休闲理论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走向成熟,中国学者对此也有探讨,如卿前龙就认为,随着人们对休闲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休闲服务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并最终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卿前龙:《休闲服务与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休闲与劳动、工作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休闲就是繁忙的工作和劳动中得到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休闲被认为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页。美国哲学家莫德默·阿德勒注重的是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

休闲与心理的关系极其密切,1990年,美国学者克珍特米哈依(M.Csikszentmihalyi)发表了《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认为“畅”(flow)“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 。“畅”的体验是让人不管是在工作还是休闲中都不会产生焦虑或厌烦的情绪,而有得心应手的积极体验。*Csikszentmihalyi,M.,“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NY:Harper & Row,1990.在心理学的条件下,休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并非平常人们所认为的无所事事,而是追求自我实现以获得“迷狂”(ecstasy)的心灵体验。*Iso-Ahola,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Bubuque,IA:Wm.C.Brown Publishers.1980.笔者认为,对休闲与心理的探讨和研究其实是休闲理论的深化。

休闲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皮普尔的论著《休闲:文化的基础》证实了文化在休闲中的重要意义。值得欣慰的是,休闲学的讨论还远不止这些,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如约翰·凯利的《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就认为休闲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持久性特点的社会性自由。*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22页。杰弗瑞·戈比的《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认为休闲在21世纪将会取得中心地位,并从价值层面转变人对自然与自身的观念。*[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张春波、陈定家、刘风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4页。他的另一部著作《你生命中的休闲》也认为休闲并非一种单一现象,而是非常复杂的,伴随于人的存在,故而人生命中的休闲不仅仅是寻求愉悦的过程,也是对生命意义重新诠释的过程。*[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第2页。

纵观中西方休闲学理论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还有几个方面需要得到加强,首先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休闲学研究的案例较少;第二是探讨民间工艺(即文化)与休闲价值关系的文章较少;第三是基于民族文化的休闲,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休闲方式和休闲观没有得到充分讨论。本文通过对滇南花腰傣民间工艺与休闲关系的个案研究,试图弥补上述的不足,为休闲的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二、从农闲到生活休闲:花腰傣人的工艺品制作

滇南花腰傣是对生活在红河流域傣族的他称,他们有傣雅、傣卡、傣洒、傣仲等自称。由于气候炎热,傣族地区每年一般要种植两季水稻。傣族妇女非常勤劳,是田间地头的主要工作者,傣族男子则相对轻松,他们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与其他民族的社会分工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繁忙的劳动之外,花腰傣人还是一个很会休闲的民族,他们在下雨天很少出工,认为那是老天爷给农民放假,鄙视那些下大雨还在农田里劳动的人。然而,不出工并不意味着睡大觉,他们以其他方式进行休闲活动,民间工艺品的制作就是其中之一。傣族人在生活休闲的时候,男子会下河打鱼或者制作竹编工艺品,女子则在家刺绣挑花,制作服饰。花腰傣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包括刺绣、竹编、土陶、纹身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民间工艺都体现了花腰傣人的审美与其浪漫休闲的民俗特质,该特质也贯穿在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

休闲是花腰傣人向往的,他们会把艺术追求当成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笔者在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平寨村调研时,经常看到村中妇女午休时或在家门口、或在房檐下飞针走线。笔者在新平县戛洒镇平寨村调查的时候,与村中50岁的刀文仙变成了好朋友,她有一双儿女,女儿嫁到曼湾村,儿子在家务农,儿媳会刺绣。她从16岁就开始学习刺绣、挑花、织腰带等,在农闲的时候就开始织布和挑花(刺绣)。以前的刺绣主要集中在衣服和裙子上,但现在种类多了,有了桌垫、钱包、围巾、抱枕等物件。在谈到刺绣的乐趣时,她说:“我从小就开始刺绣了,是跟着妈妈学的,我们经常在农闲的时候刺绣和制作衣服。现在我们将这些刺绣品用来出售,有时候也会送人。现在即使卖不出去也可以自己穿或给女儿穿。”

戛洒镇的汗田村民小组是一个仅有26户人家的傣卡村子,该村家家妇女都会刺绣,几乎所有的男子都会竹编。妇女们从小跟随母亲学刺绣,刺绣品供自己使用,并且多用于服饰。如母亲为女儿做嫁妆,女儿为自己绣嫁衣,农闲时间或者闲暇时就拿起针线绣,大概3年可绣起一套完整的傣卡服饰。笔者的信息提供者傣卡人杨琼仙就是一位很善于刺绣的妇女,她认为农闲的时候不刺绣无事可做,因此,刺绣就是一种休息。她不仅为女儿绣完了喜气而华丽的新娘服,还制作了一套服饰送给亲友。她们的刺绣品和服装从不出售,而是自己享用的,这是傣卡人与傣洒人之间区别的一种。

花腰傣人的工艺品原来只是在族内使用和销售,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刺绣品都是自用,偶尔也会拿到市场上出售,但很少会卖给外族人。后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多余的刺绣品、织布和服饰都会拿到街子(市集)上卖。笔者的信息提供者刀文仙每次赶街可以卖得200~300元,一个月可以卖600~1000元。2008年,戛洒平寨的花腰傣服饰协会成立之后,开始跟村民订绣片和织布。自家织的土布单色成本在2元/米,市场价9元/米,30~40元/匹;有花色(三色以上)的成本价3元/米,市场价15~20元/米,100元/匹。土布每天可以织10多米。有时协会还会组织刺绣培训,一个月培训两次。培训针对的是新的工艺品和订单的要求。平寨村的傣族民间工艺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花腰傣人在农闲和生活休闲中制作工艺品,无论是刺绣、挑花、织布,还是服饰制作和竹编工艺都是如此。但是,他们最初是在农闲的时候制作工艺品的,而后来的工艺品制作则有生活休闲的味道。休闲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休闲中制作工艺品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从生活休闲到艺术享受:节日中的花腰傣工艺品展示和销售

如果说生活休闲仅是指劳动之余的放松和休息的话,那么,节日休闲活动就是另一种享受。笔者将这样的休闲总结为从生活休闲到市场化的艺术享受,它是通过节日中的文化展现来实现的。新平县的花腰傣节日有沐浴节、花街节、汤锅节、服饰节等。这些节日有的是传统节日,如花街节,但大多是政府组织的,以旅游休闲为主。在这些节日活动中,花腰傣工艺师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在节日中出售工艺品,而成为了节日的主角。他们不但可以在节日中体验到创作竹编的兴奋与自豪,参加节日的休闲者也可以在旁边体验这一灵动工艺的形成过程并以购买行为成就一种美学欣赏与收藏意念的情感满足。

新平县举办民族节日有很多的创新方式,其中之一是举办工艺品展示和编织大赛,包括土陶制作、刺绣、挑花、织布、竹编等,都能够让村民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加节日活动的同时还出售自己的工艺品。从2008年到现在,戛洒镇的节日活动中几乎都有工艺品的展示活动,让那些会制作工艺品的人带着工具到活动地点展示他们的技艺,他们可以展示成品、半成品,也可以重新制作,现做现卖。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成绩,很多人都喜欢现编出来的工艺品,如小鸟、小鱼等。现编出来的工艺品有一种新鲜感,特别是小孩很喜欢看工艺师编织。还有人喜欢刺绣品和傣族织布,那些有着很多民族图案的刺绣品最被外地人喜爱和购买,成为旅游纪念品的组成部分。

在2014年戛洒镇的沐浴节上,政府为当地的工艺师举办竹编、土陶、刺绣等比赛。参加竹编大赛的有10人,他们都拿着划好的竹篾到比赛地点进行比赛,所有参赛的人集中在一起,看谁编得最快最好。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参赛者有3个女选手,而以前在傣族人的观念里都认为傣族女子不会竹编,竹编是男人的事情。而今,这样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许多民间工艺制作都与妇女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比赛,一个傣族女子还获得了二等奖,这些妇女的实力让男人们刮目相看。竹编工艺从男子垄断走向了女子参与,不但证明了女性能够进行竹编工艺制作的事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傣族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另一种比赛是刺绣、挑花和织布,虽然看上去比较简单,工具不复杂,但是,比赛需要的时间更长。第三种比赛是土陶制作比赛,戛洒的沐浴节期间就举行了土陶制作比赛,同时出售土陶,比赛地点在大槟榔园。比赛在早上10点~下午5点之间,龙树林则作为土陶制作比赛的地点。笔者看到了来自土锅寨村的土陶制作者,全村有12人报名参加,穿的都是崭新的傣洒服饰。土陶比赛分为两个内容,一是现场制作,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制作出最美丽的土陶;二是把在家里制作的最美丽的土陶带来,最少带来3件,让观众和评判者打分,两项的分数加起来最高的为获胜者。带来参加比赛的土陶成品不能现场出售,因为还要进行展览,如果参赛者需要出售土陶,就必须带更多的土陶来比赛地点,或者在在比赛结束之后把参赛产品卖给观众或者旅游者。一些游客还参加了实地制作的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制作的商品比购买的要有意思。

傣族的工艺品种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有的旧产品由于不受市场的欢迎而渐被淘汰。笔者在傣族工艺品店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出售过的工艺品,如竹编工艺品在保持了斗笠、秧箩、泥鳅笼等品种的同时,还创造了饭盒、笔筒等;土陶工艺以前制作的主要是土锅和水杯,但现在还有花瓶、茶具、烟灰缸等。新的工艺品使原先的品种不断得到改善和丰富,这便是休闲促进民间艺术向前发展的有力证据。当然,市场对于民族工艺品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傣族工艺品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越来越市场化,随着傣族休闲工艺品的增多,其价格开始不稳定,在早些年代,每个秧箩的售价为30元,很多人开始编织秧箩,产品过多之后,现在只能卖到5~10元,其他工艺品也是如此。

傣族工艺品已经脱离了实用目的,大家购买这些工艺品主要是为了装饰房间和送礼。除了外地休闲者购买工艺品作为礼品和纪念品之外,新平县人民政府各下属单位都会准备工艺品送给客人。而傣族人和本地汉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也会把那些工艺品赠送给远方的朋友。笔者也曾经将傣族工艺品带到北京,深受北京朋友的喜爱。休闲者、地方政府和本地人促进了傣族工艺品的销售,正是这些群体促进了傣族工艺品的转变。

傣族工艺师在节日休闲中展示自己的民族工艺品,不仅是节日的参与者,还是艺术的享受者,他们在竹编、刺绣、土陶制作时都会表现出自信的神情,有的人根本不管能否卖出去,专心集中在艺术品的制作之上。如果说,当地的民族节日是村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话,那么,民族工艺品在这种活动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四、从休闲到民族自豪感:花腰傣工艺师的国际展示活动

休闲不仅体现在艺术享受中,还能够表现出民族自豪感,特别是民间艺人能以花腰傣人的身份代表一个国家出国访问的时候,民族自豪感更是达到顶点。在此方面,新平县漠沙镇(原腰街镇)南碱村有着典型的案例。南碱村的白永光作为云南省文化厅推荐的少数民族竹编工艺的代表,他两次出国进行竹编工艺的展示。第一次是2006年3月到越南参加了“红河流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节”。第二次是在2007年6月22日~7月24日参加了由美国史密斯协会在华盛顿举办的“湄公河流域国家艺术节”。

白永光为什么会被云南省文化厅选中并到国际上进行民间艺术的交流和展示呢?这还得从“南碱生态村”的建设说起。2002年,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尹绍亭教授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了“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其中的一个试点就在新平县的南碱村。南碱村的生态村建设项目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村民的重视,学者、官员和村民的多方结合促使这个项目得以完成,并被认证为是云南省5个民族文化生态村中最成功的项目点之一。南碱村的生态村收集了与傣族文化有关的各种展示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傣族的民间艺术,包括服饰、竹编艺术、建筑、乐器等,绝大部分的展示品都是由村民捐献出来的,都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有关。傣族乡村传习馆建成之后,吸引了很多的参观者。参观者中包括了游客、参会人员、调查人员、各种层次的政府官员、国外宾客等。其中,在云南省文化厅组织的一次参观中,宾客里包括了湄公河流域国家民间艺术节的策划者王晓兰女士,当她看到乡村生态博物馆中各种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展品时赞叹不已,认为当中一些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可以在美国进行展示,她建议可以由1人到美国进行竹编工艺的展示,就这样,南碱村竹编工艺师的推荐工作开始了。

于是,该村的白永光和刀文兴成为了两个候选人。到河内展示竹编工艺时,他们两个人都去了,但去美国参加民间艺术节时,则由白永光去。白先生当时46岁,他所编的工艺包括了秧箩、小鱼、鱼笼、竹帽等。在美国展示花腰傣的竹编工艺时,其所有需要的工具和原料都是从国内带出去的,包括刀、垫子、竹子等,他的任务是编织燕子、小鱼、小狗等,同时还要教那些有兴趣的美国小朋友编织这些小动物。但是,当他把竹子从南碱村砍好后,经过层层运输,几个月后到达美国,最后编织时竹子变干了,不好编。不过,他克服了困难,编制出各种傣族工艺品,得到了美国观众的好评。

白永光的美国之行,使花腰傣竹编工艺师的艺术享受上升到了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他不仅代表了花腰傣人或者傣族人,还代表了中国的少数民族工艺。白永光教授美国小孩编织竹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民族文化展示的过程。白永光去美国的展示竹编工艺的事情传遍了傣族地区,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花腰傣村民,他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那些亲戚朋友多次到他家里看他在美国的照片,新平县电视台的人也来采访,他的美国经历也被云南省文化厅的访问团全程纪录。回到南碱村后,他在农业种植的同时,还坚持传承和弘扬竹编工艺,他的美国之行给他自己、家人和村民带来了很多荣耀,同时也带来了民族自豪感。

五、花腰傣工艺的休闲价值与人类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花腰傣民间工艺的休闲价值和观念是一种形而上的转化过程,即“农闲”向“休闲”,再到追求“艺术和自由”的休闲方式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对人类学的休闲研究具有理论方面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花腰傣工艺品的制作是从“农闲”向“生活休闲”的转变过程。傣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他们是稻作文化的先驱者。在傣族人的观念中,农耕时节也分为农忙和农闲,农忙就是稻作种植的时间,而农闲就是种植之后的管理和收割之后的闲置。农闲对男人来说就是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编织生活用具;对女人来说就是刺绣挑花,织布和制作服饰。农闲的时间在过去是固定的,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农闲的时间越来越多,花腰傣民众就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进行民间工艺的生产和制作。傣族人的工艺品制作也就经历了农闲向生活休闲的转化过程,他们将工艺品的制作作为生活休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花腰傣工艺品的展示是从“生活休闲”向“艺术休闲”的转变过程。花腰傣的艺术展示让傣族人的生活休闲更上了一个层次,他们不再是节日的观看者,而是节日的主角。他们在节日中制作工艺品,不再是村寨中的生活休闲,而是艺术的享受者和表演者,如同舞台上的舞蹈者一样,他们在展示和表演的同时,还享受着艺术。而外地和本地其他民族的观看者,就是这种艺术的欣赏者。在这种场景中,外地休闲者还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如土陶制作等,来体验当地艺术。同时,外地休闲者的产品购买还提升了工艺品的地位,促进了工艺品的改进,让不同种类的工艺品随着市场的需求而被设计和创造出来。

第三,花腰傣工艺师的国际展示和交流活动,应该是休闲工艺品制作的较高境界。花腰傣工艺品的国际展示不仅使自己有机会走向国际,其活动本身便兼具“休闲”和“外地休闲者”的意义。不仅仅工艺师自己得到休闲,还为当地的休闲者展示民间工艺。这样的过程就是对民间工艺师的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民族自豪感随之产生。

第四,花腰傣休闲观念的转换过程,即“农闲”向“休闲”,再到追求“艺术和自由”的休闲方式的转化过程就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花腰傣的休闲转化是在一种自由的过程中达到深化的,美国学者依索-阿霍拉(S.E.Iso-Ahola)认为,人类只有在对所参与的活动是在没有强制性下的非常自由的选择与内在动机非常强烈地想参与这个活动的结合下,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休闲。*Iso-Ahola 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A:Wm.C.Brown Publishers,1980.花腰傣的休闲就具有这样的意义。此外,花腰傣的休闲不离开自己的民族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民间工艺,在工艺品的制作和展示过程中享受休闲,说明了休闲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以文化为核心的休闲活动才能够具有生命力并持续发展。花腰傣个案也说明,文化活动中的休闲体验不限于外来者,本地人也可从中得到休闲体验,也就是皮普尔所认为的精神、能力和恩赐。*Josef Pieper,“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Random House,Inc.,1952.笔者认为,当代社会把价值观都建立在金钱和财富的基础之上,这让人类身体和精神都感到疲惫不堪,因此,应该反思现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休闲教育。休闲教育让人们去欣赏休闲,享受休闲,并以休闲为导向设计生活。*Charles K.Brightbill,“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66.让人类工作和休闲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使我们更有意义地生活”*Mortimer J.Adler,“How to Think about the Great Ideas”,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2010。笔者认为,这就是花腰傣民间工艺的休闲价值之所在。

总之,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是在休闲的过程中生产的,在政府组织的节日休闲活动中展示的,他们在自己的休闲的过程中又将工艺品出售给外地休闲者,在作为物质的工艺品交换过程中,他们看到了工艺品的双重休闲价值——即生产和展示中的休闲和外地休闲者对工艺品的体验和享受。物质生产民俗的研究须从物质生产、展示和交换条件中去探求社会思想和观念,这是研究休闲和民间工艺都不能忽视的,也是艺术人类学者应该强调的。

猜你喜欢

农闲土陶民间工艺
农闲时节农产品销售跑出“加速度”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玉米收割机农闲时节的维护保养
土陶记忆
川南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川南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