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地缘关系格局与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2015-02-12何永彬
何永彬
(云南大学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地缘关系格局与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何永彬
(云南大学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中国面向西南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机遇和区域意义。在研究分析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新兴市场与资产扩展格局、国家关系格局、文化教育交流格局等错综复杂和必然联系的地缘关系格局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腹地区、前缘区、扩散区、辐射影响区的中国面向西南开放地缘空间结构,从新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针对面向东南亚与南亚的市场扩展条件、前景和限制因素,提出了参与国际化资源市场;建立“经济腹地”与外部市场的紧密联系;完善海陆交通“点-轴”网络,连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投资、技术、教育、管理与劳务的合作等重点战略措施。
地缘关系;格局;发展空间结构;面向西南开放
0 前言
具有深远意义和国际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内需、提升国家安全、扩大国际影响力、增进周边国家团结和促进双多边合作等主要层面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全方位建设中国对外开发格局中,从国家安全局势、周边国家睦邻关系与国际环境、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与发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格局等方面谋划,在开发“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两个市场”和“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已经提出的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战略对于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贸易伙伴、资本与技术市场和资源供给,以及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具有重大机遇。其中由于地缘关系、经济利益与国家关系、以及国际利益争端的不同,出现了经济外向联系性与相互依存度的曲折波动,同时相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与政局稳定对于经济技术合作的影响较大,而且存在多个国家与国际合作组织之间相互博弈、以及对立的局势等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面对亚太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印度洋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东南亚和南亚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地区。相对来说,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贸易市场和投资需求,而且这些国家处在调整开发的阶段,对于资金、技术、管理的需求较大。目前中国正在开展建设和完善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陆路大通道、通商口岸与和贸易集散地,并且已经提出并逐步实施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等为主的战略规划与方案,突出了中国与东南亚与南亚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1]。针对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开展分析,有助于正确看待目前合作发展中出现的反复和曲折,掌握开展经济合作发展的局势与条件,推动制订改善发展环境与发展途径的方向与措施。需要从多学科和实际势态发展分析的角度,科学定位和全面分析面向西南开放的空间结构以及开放合作中的国际关系变化格局,从国家与地区管的动态变化、合作发展前景、开放联系网络建设、先行战略等方面细化和提出有关面向西南开放战略的实施途径和措施等意见。
1 区域地缘关系格局
1.1 区域地缘政治环境演变
中国西南自古代秦汉开始逐渐形成经过中国西南部的高大山地、通向东南亚、南亚直至中东、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贸易路径,包括中国经东南亚至印度再到中亚后分别至欧洲或非洲的陆路线路,以及中国经东南亚至非洲再至欧洲和经东南亚至大洋洲的海上线路,具有便利快捷、路程短、全天候和扩散联系地域广等优点[2]。中国西南作为陆路交通和海洋交通的交汇地带、以及多个文化的传播路线及汇聚地带,具有多个洲际市场的可连结性、技术与经济的互补性、民间来往传统与区域合作意愿等条件。同时东南亚与南亚的重要战略位置、资源产地、南太平洋与环印度洋的接合地带、亚洲内陆国家通向海洋的必由通过区域等因素,对于全球利益的影响关联度极高,如途径马六甲海峡的由中东与非洲等石油产地通过海运向东亚运输石油的海上能源运输线安全,以及东南亚近海的油气资源,是多个国家的战略利益角逐及地区合作组织的关注重点。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重新意识到地区合作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利用国家间的地域空间上邻近、传统源渊关系深厚、国家文化相近、传统友邦关系悠久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升级和政治互信使地区合作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南亚七国联盟等新兴区域经济体已经形成和稳步发展,双多边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产业互补性与互惠互利需求成为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一般工业制成品换取资源性产品的基本贸易格局将会长期存在。在中国同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产业层次与结构方面,垂直关系结构与水平关系结构将长期存在并会向更高层次和新的阶段发展[3]。
1.2 区域关系格局
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的全球化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突破国家与民族界限,朝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发展,出现了建立在生产、商品、市场、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的一体化基础上,又从国际合作与地区组织的发展形成世界新格局的变化[4]。首先是二战以后随着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重要性和地区地位日益提高,各国在按照自己的国家社会经济模式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形成新的关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印度快速崛起对这一地区的相关国家产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美国、俄罗斯、欧盟国家等广泛参与和共同关注下,成为了多边关系错综复杂、局势风云变幻、利益冲突不断出现的热点地区[5]。近来,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及其一系列外交活动的影响下,相关地区与国家在区域合作与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都出现了重大调整和转折,对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战略的实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随着中国西南内陆沿边地带的国际合作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规模、合作形式随着相邻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其中有关“中国扩张”的宣传对于相关邻国间的合作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实际负面影响作用。
1.2.1 国家与地区的安全格局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于“冷战时期”大国战略钳制与反钳制的需要,就有美国主导的多国安全条约与地区安全合作组织,形成了针对中国的钳制态势及挤压中国利益的局势。同时外在化的国家纠纷关系与地区冲突主要涉及到海陆疆划界问题、“金三角”地区与“新月形”地区的禁毒问题、亚洲国际过境河流的水问题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南亚、南亚国家对于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合作与国家利益逐渐取得一致认识,开始建立地区性的国际合作或多国合作关系[6]。但在近期美国宣布“重返亚洲”战略的影响下,东南亚与南亚地区有关国家的国内局势的不稳定及本国经济对外国的过度依赖等已经日渐显现并趋向复杂化。目前对于中国的崛起和海外快速发展,客观上存在少数外国国家持有谨慎防备的态度。更有外部国家借各种理由意图搅浑东南亚与南亚地区国家间关系与地区发展形势,一些所谓不明事由甚至无理敌对的纠纷与冲突不断出现,还有媒体和学者所掀起和散布的敌对情绪和反面观点的不良影响有所扩大。目前东南亚与南亚地区事务缺乏多方统一的合作与安全机制以抵御外部国家干预,部分局部不稳定因素容易被外界环境和突发事件所激发,影响了东南亚与南亚国家的双多边合作关系发展、地区稳定性和开放度提高等[7]。
1.2.2 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亚太地区、印度洋地区是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变动较快,区域合作趋势总体上进程加快、领域增加、相互联系更加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是区域合作的典范,目前签署的合作协议有:《中国-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于2003年签署了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作为第一个非东南亚国家于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协议》。通过推行在双边贸易、双向投资、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领域等方面的合作,尤其在货物贸易、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投资、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等重点合作领域的相互合作对于经济合作发展产生了直接推动要意义[8]。
随着不同国家主导及组成的地区合作发展与联合不断发展,仍然存在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今后将长期存在一些限制。(1)区内自由化时间表与多个其它国家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协调等所需要协调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步伐;(2)国家利益与民族产业保护、受损国家的补偿机制所决定的利益纠纷解决;(3)区域内的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决定于区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区内市场需求培育,通过零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其中有几个应该注意的特点:越南对外贸易的最大国是日本;印度服务业转包的世界基地,以及美国主导的TPP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挑战日益明显。同时要重视局部热点地区或国家的不稳定局势影响与扩散,“恐怖主义”与极端势力组织的防控,“禁毒”与“替代种植”的合作等敏感和热点问题[7]。
1.2.3 新兴市场与资产扩展格局
中国历来倡导建立稳定的国际与地区环境,积极发展互利友好的合作发展关系。目前的亚洲经济发展格局中,中国、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亚洲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三大市场,从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和技术经济都呈现了合作发展的增长势头。与中国西南相邻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多是开发薄弱地区,在区域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与结构等方面的潜力较大。在未来境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必将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从更长远来看,中国提出面向西南开放战略中建立“通边达海”的陆路交通线与连接出海港口的“跨国过境陆桥”方案,如果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将对相关国家的产业布局与城镇集聚分布、产业转移、资源开发等产生重要影响。新兴市场的开拓需要充分考虑国际技术与经济的转移与集聚、新兴加工与出口贸易导向、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地区化的贸易争端、海外跨国资产的扩展等未来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目前东南亚与南亚国家之间关系发展、国际稳定性和开放度、外部国家的干预等限制,目前中国面向西南开放与合作计划的实施和实现仍然有一定的准备和过渡时期。
1.2.4 国家关系格局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与南亚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复杂多变和严峻的国际关系背景下,由于陆地与海洋岛屿的归属与划界问题的冲突,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印度的藏南地区、70年代的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海域、70~80年代中国与越南的边境地区发生了局部战争,一度成为世界地区关系最为矛盾和紧张的地区,并成为国家间关系发展中仍有影响的一段阴影。目前存在中国与印度的陆地边界纠纷、中国南海边界划界与争议岛屿归属、南海油气资源开采等问题。尤其是以南中国海的海洋边界与专属经济区的划定所牵涉的国家较多,即使在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关系原则上仍然不断出现远洋捕捞、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岛屿归属等纠纷。越南、菲律宾首先同中国的南海主权争端已发展成为经常性的外交交涉与纠纷,出现明显对立化的倾向。日本联合菲律宾、印度借助越南也开始与南海问题有牵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因为地缘政治原因和经济利益而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并以各种形式介入;在陆地边界上以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领土纷争较大,在由争议的藏南印度实际控制区与中国实际控制区存在较大处置分歧,而且印度在其北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受到较大的国际社会关注[8]。
1.2.5 文化教育交流格局
中国与东南亚与南亚国家之间长期以来一直都有大众与民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随着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影响——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国家教育部国际交流司主管“沿边地区高校来华留学生学习基金”和2004年设立“云南省政府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奖学金”等专项计划的支持下,文化教育交流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教育的新格局。并出现了中短期来华留学,学年制、学期制、课程学分制交流,以及课程开发、专业外语教学等新的教育交流形式[9]。
2 面向西南开放的空间结构
在展望确定未来“面向西南开放”发展空间结构中,自然空间条件与连结的便利程度,和经济、技术、市场、贸易、国际间关系变化和地区稳定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10]。“开放”需要充分发展空间联系,形成深厚的支撑腹地、展开的前沿、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核心是实现直接连接中国与印度两个全球经济发展引擎,并连接相邻的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共同构建一个新的地区经济综合体。
在现代的“立体”空间联系格局中,生产基地与产品结构、市场分划、交通网络是主要的配置条件[11]。其中,腹地区是指具有中心扩散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区域,包括中国的中东部地区都是腹地区域;前缘区是指合作框架下的贸易走廊,和连结重要商品产地与消费市场的中间通过地带,承担着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和主要通行地带的重任,并且直接联系着国内重点经济区与重要专项规划开发区;扩散区包括具体发挥了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陆上桥梁作用的、与中国具有直接联系和紧密联系的东南亚与南亚国家。中国与所面向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之间具有在经济技术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市场空间范围等方面的空间结构差异,今后中国面向西南的市场扩张重点方向是东南亚与南亚市场;辐射影响区是在传统和新兴市场以外的市场发展空间,中远期发展远景是中国市场向西发展连接中东和欧洲市场,向南扩大影响至南太平洋与澳洲市场,并且增加与太平洋经济区域的美洲市场的联系。
2.1 腹地区
从国内的经济区域空间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中东部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国内充裕的劳动力条件、政策优惠、快捷的市场运输与市场信息等,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出口主导型的新兴外向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对于发展工业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方法。由于以实体经济为主,以及经济外向性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都很高而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在长远方面,其在市场竞争、贸易壁垒与贸易争端、原料与人力资源等方面受国内与国际的经济技术转移、产业结构、国家间关系变化等限制,并且在短时期内受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调整和新型产业政策等直接影响。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加快沿边地区的开发进程,必须寻求新的贸易伙伴、新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同时部分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转移也适合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长远来看,中国提出建立“通边达海”的陆路交通线与连接出海港口的“跨国过境陆桥”方案,将对相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与产业转移、资源开发等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东南、东部、与东北的沿海省市是重要的经济腹地,而且能间接地通过公路路网、铁路路网、航空以及内河航运等联系的中部、西北等内陆地区都会成为重要的支撑地区。
2.2 前缘区
由于天然的地理区位关系和经济空间联系,整体上相对目前邻国的发展状况与经济实力,中国西南内陆地带与东南亚和南亚的相邻各国有着明显的经济互补结构、资源互补结构和技术互补结构等优势,在加强联系、提升经济实力、实现资源优势与产业互补、建立连海陆桥网络和通商互市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国西南内陆的经济格局由以往长时期的边境地带的经济贸易以边境贸易、转口贸易形式为主,以工业制成商品外销、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进口为主的贸易格局,开始转向资本、技术与人力资源向外输出的经济扩张阶段。中国向西南开放使直接相关的前缘区具体包括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西藏等边境内陆地区,目前重点建设和完善通商口岸和沿边国际加工贸易区。
2.3 扩散区
在目前西方国家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东南亚与南亚国家历来被视为针对中国的“屏障真空地带”,地区政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并存。东南亚与南亚地区各个国家都希望借助经济合作来扩大受益范围和加快开发与发展进程,但受到贸易不平衡和投资领域的限制,目前合作水平、投资规模、投资区域急需进一步扩大。通过建立以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为主体的、连结欧亚大陆的东西、南北两个方向之间的新贸易陆路与联系走廊是中国所提出的面向西南开放战略的重要目标,扩散区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10国集团与南亚7国联盟集团两个重要合作经济圈,其中包括中国最先倡导提议和积极参与建设的“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经济走廊带。特别注意的是东南亚与南亚地区局势政治动荡对于中国向西南开发战略的实施造成影响甚至形成阻碍。
2.4 辐射影响区
中国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工程建设产生了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急剧扩大。就国家资源格局与供需形势看,国内自产的资源供应难以维持国家能源与资源的安全态势;同时在国际化的市场格局与贸易体系中,石油与金属矿产、橡胶、原木及制品等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中国目前和未来都面临着能源与资源的可预期困境;从外部市场空间看,按照经济技术发展阶段,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长远扩散影响区域是中东、非洲、南太平洋等地区,尤其是连结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是非洲资源产地和新兴的中东、南太平洋、南美与拉美等市场,能够缓解资源分布与消费市场的偏向分布、部分重要战略资源的短时期内短缺局势。
3 重点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不断扩大,参与国家、贸易范围与线路、经济贸易方式等日益复杂多样化。为了在全球化、区域化的剧烈变革中应对政治经济的挑战,寻求在和平的相邻国关系基础上的、开放自由化的、制度有序化的新型互动关系与合作发展形式,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紧密经济关系和推行“制度性接轨”[12]。
3.1 参与国际化资源市场
在中国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以及生产消费的需求增长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对于石油能源与钢铁金属等重要战略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国内资源的储量与开采条件、生产与加工的工业分布、产销地域间的运输能力都明显出现限制的情况[13]。而中东与非洲石油主产区、非洲与澳洲矿产原料产地、以及具有较大开采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南中国海海洋资源区等是极具战略价值的资源产地。应该全面参与国际化资源市场网络,完善建设通过连结东亚与西部非洲、经由霍克次霍姆海峡与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路线,并逐步实施合理布局加工-物流储备等设施,在国际化资源产地——国内生产——全球消费市场间建立完善的联系。
3.2 建立“经济腹地”与外部市场的紧密联系
中国推行新型工业化和现代高科技产业、四化均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型发展模式要求推行技术与产业的升级改造与梯度转移,而且国内工业产品的买方市场态势在长时期内要求开辟新兴市场[14]。在全面积极实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定的框架下,考虑到东南亚与南亚国家的资源供给——产业链与市场需求,以钢铁、冶金、煤化工与能源、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材、生物制药、现代装备制造、电子工业等为主,建立以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和商品的输出为导向的外向型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土地、水热条件、生产传统与人力资源、排灌基础设施、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支持条件等较为完善,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与农产品主产区之一,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都成为粮食出口国。而且邻近海洋的便利使得海洋捕捞与海洋养殖成为东南亚与南亚重要的市场商品。因此,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方面的贸易与合作前景较大。
3.3 完善海陆交通“点-轴”网络,连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独特的地缘条件具有获取境外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了扩大合作发展的实效和范围,有效利用和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建立中国西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出海港口的便利条件,未来经过中国西南的经济贸易重点要从边境相互贸易、转口贸易发展到过境贸易,实现通过较为捷径、通畅的方式连接到中亚和欧洲市场[12,15]。其中的重要路段是:(1)中国-缅甸-印度的连线走廊路段,泛亚铁路的东、中、西段的对接连线路段。(2)泛亚铁路的东、中、西三线达河内、曼谷、新加坡与仰光。(3)向西经缅甸到达孟加拉国吉大港,或抵达印度雷多港连接到印度洋的的公路网。目前腾冲——密支那二级柏油路重新复建。(4)缅甸瓜德尔港——昆明的石油天然气能源走廊;通过泛亚公路铁路网、航空网络与骨干枢纽、依托澜沧江-湄公河、红河下游、伊洛瓦底江下游、萨尔温江的河流船舶航运航道网;以缅甸皎漂港口为起点的中国西南石油天然气运输管网;以昆明为中心枢纽,连结成渝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中部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大中城市,连结边境通商贸易口岸的贸易物流体系等。
3.4 投资、技术、知识、管理与劳务的合作
全面实施“向外走”战略,使中国国内的资金、技术、管理、劳务等优势与境外资源、企业与产业能够有效组合,产生互利双赢的效果。重点是以资本、技术、人力及项目合作为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投资领域、优化贸易结构、优惠减免关税等方法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之间建立稳固联系。
4 结论与展望
加快面向西南开放的发展进程,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合作发展前景。针对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地缘形势与经济空间结构分析,有助于正确看待目前合作发展中出现的反复和曲折,掌握开展经济合作发展的局势与条件,推动制订改善发展环境与发展途径的方向与措施。
[1]熊清华,刘鸿武.发展开放的空间[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宋蜀华.论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作用和现实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6-10.
[3]王胜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3(3):3-7.
[4]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5]宋晓松,穆洛.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浅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23(4):31-32.
[6]冯特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7]李向阳.亚太地区发展报告//[C].2010: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6-56;57-68;82-92;255-265.
[8]郭延军.“中国与东亚合作:现状、前景与对策”研讨会综述[J].外交评论,2009(9):148-152.
[9]杨杰.立足为桥头堡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N].云南日报,2011-10-12,(9).
[10]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1]陆玉麟.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雷小华.中国沿海沿边内陆地区构建对东盟开放型经济分析——以广东、广西、云南、四川为例[J].东南亚纵横,2013(3):49-54.
[13]袁国华,欧阳平.论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25(9):12-15.
[14]张庸萍,刘建江,刘兵权,等.国际产业转移与危机冲击的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2):254-258.
[15]“保山在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地位作用研究”课题组.保山参与桥头堡建设思路及对策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1(6):1-8.
THE GEOPOLITICS ANALYSI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OPEN TARGET TO SOUTHWST DIRECTION IN CHINA
HE Yong-bin
(YunnanUniversity,schoolofResourceEnvironmentandEarthScience,YunnanInsituteofGeography,Kunming650223,Yunnan,China)
China’s new open target to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has vital target opportunity and regional meaning.Referred to analysis of complicated and necessary relationship in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respectively in aspect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safety structure,trade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structure,emerging market and asset extension structure,international nation relationship distribution,and culture and education exchange structure,the paper proposal the geopolit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new open target to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including the inlands,the front edge areas,the diffusion areas and the radiative influence areas.Then analyzed the market extension chances,prospects and restriction elements of new open policy to the South west direction in view of new developing economic,proposed several key measurements and the other target to drive the opening sketch such as participa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market,closely link the core area with external market,to perfect the point and axis network of ocean and continental transportations to contact two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 and to full use two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ources,the cooperation on the aspect of investment,technology,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labor service.
geo-relationship;pattern;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open to southwest direction
2015-06-05;
2015-07-3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3.
**国发[2011]1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2011.11.
D829.12,F125.4
A
1001-7852(2015)04-0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