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的当代地缘政治、经济升级版——基于“一带一路”的文献研究
2015-02-12张祖群
张祖群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古代丝绸之路”的当代地缘政治、经济升级版
——基于“一带一路”的文献研究
张祖群1,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一带一路”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地缘环境下的经贸合作升级版。它是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格局,审时度势提出的一种新型开放大战略,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回应。“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互补共赢、地缘政治考量两个基本内涵。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对东南沿海、中西部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着眼点在于物流建设,采取资源合作共赢模式、国际地缘战略合作模式,经济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互补共赢;地缘政治;区域发展格局
1 研究切入点
1.1 “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最初是指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如果从打破中国半封闭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它是从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向外辐射了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四条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通通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陆上(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为了维持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帝国的庞大开支,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导致了威尼斯等贸易港口的衰落。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导致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同时迎接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原意为从中国到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以及印度之间的地理交通。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将“丝绸之路”进一步延伸到了西亚和地中海沿岸。西方殖民者随着这一条汉代张骞“凿空”的“丝绸之路”不断来中国考古探险,开启了近现代历史上中亚考古、中国西部考古屈辱的一页。
1.2 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文物
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系列的精华,也是古老的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史的印证。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青铜奔马)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志LOGO。1991年在西安灞桥出土、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的西汉陶翼马。虞弘墓的浮雕壁画中也有翼马造型,在2014年年底国家博物馆的丝绸之路文物展中颇受关注。[1]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件男士织锦护膊,它和弓箭、箭箙、刀鞘等放在一起。织锦护膊上的织文经过专家考证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2]。无疑印证了汉晋中央王朝讨伐南羌,隔绝南羌与祁连山以北的匈奴之间的军事联系。1980年代开始持续到1990年代末期考古工作者对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进行抢救发掘,其中出土一件毛绦裙残片,经过文物科技工作者对上面粉红色的染料进行研究。其物理介质是一种介壳类动物——胭脂虫。这种染料原产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南欧、中亚和南亚,南欧、中亚和南亚的优质染料传入新疆。是否有一条中西方的古老染料之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
1.3 近年来丝绸之路著作成为学术热点
2015年1月,《河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发式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该书是“河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报道活动的成果总结,收录了包括新闻学院师生与《河南日报》联合策划、采写的12篇报道及9篇感悟在内的相关报道、课题研究和理论探讨等内容,共计32万余字,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柳斌杰为该书题词。
陆上丝绸之路的著作成为这几年的一个热点,大量著作集中出版,例如范少言等的著作《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澳)贝哲民的著作《新丝绸之路》(程仁桃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王嵘的著作《西域艺术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李忠民主编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刘育红著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任宗哲、石英、白宽犁的著作《陕西蓝皮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方光华,任保平主编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选择与陕西对策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马莉莉,任保平主编陕西蓝皮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编写了人大重阳金融研究书系之一《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全两册)》(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海上丝绸之路的著作也不甘示弱,例如出版了龚缨晏的著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徐海燕的著作《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研究:中亚农业现代化、咸海治理与新能源开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纪云飞的著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年鉴(2013)》(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张诗雨,张勇的著作《海上新丝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思路与构想》(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值得提及的综合性的丝绸之路著作有刘迎胜的《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刘迎胜的《丝绸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后者分上下两卷,上卷为“草原丝绸之路”,下卷为“海上丝绸之路”。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全面系统阐述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
2 中央战略的提出与回应
2.1 中央战略的提出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达成共识。2015年3月8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部长王毅提出2015中国外交关键词是一个重点(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两条主线(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中国将积极与丝路沿线国家探讨互利合作的有效途径,重点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的建设。中国政府逐渐清晰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
“一带一路”在新形势下的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格局,审时度势提出的一种新型开放大战略。“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在未来十年,这65个国家的整体出口将占全世界的1/3到1/2,成为与美国、欧洲并列的名副其实“第三极”。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中国政府以国家战略形式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4]。
2.2 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回应
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纷纷成立科研机构、召开学术会议,以智库形式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陕西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依托历史和地域优势,创新合作形式,就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办学、高端互访、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2013年12月25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聘任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先生为首席经济学家。该研究院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领域,形成“政产学研”一体的、开放式的协同创新型研究机构。西北大学2014年1月10日正式揭牌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中亚学院,并且在当年的11月召开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西安外国语大学也于2014年年底成立了中亚学院。这些机构的成立与活动都为陕西省高校与中亚国家长期合作和持续发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出积极贡献。2014年10月,西安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主要活动有开幕式、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丝路电影文化论坛、电影市场、电影音乐会、闭幕式等,最后签署《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共同宣言》,并且决定今后由陕西、福建两省轮流主办,每年一届,分布对应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2月5日至7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成立暨“丝绸之路与民族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2014年12月6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中国丝路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年1月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讨会。2015年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立足北外“多语种特色”、“跨文化优势”、“产学研平台”和“走出去桥梁”的要素禀赋和功能定位,打造“一带一路”智库。2015年2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揭牌成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致力于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多元化资政平台和具有影响力的一流智库。2015年2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牵头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倡“丝绸之路学术带”高端国际论坛。
3 “一带一路”战略的两个基本内涵
3.1 基于互补共赢的“一带一路”战略
3.1.1 各个国家推行发展战略的互补
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多次提出复兴丝绸之路的零星计划;俄罗斯近年来屡次提出建立“欧亚统一空间”的设想;美国提出在中亚地区构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日本提出“亚欧新丝绸之路”。经过30多年发展,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前所未有的的成绩,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共赢合作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此时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与其他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搞对立,目的是与欧亚空间进一步共享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5]。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其背后的潜台词是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使自己在中亚“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从而扩大自己国际经济安全、能源安全、国家安全上的外延,有效地拓展自身经济辐射圈和商路。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计划更详,范围更广,涉及国家、地区更多,受益面更大。这是一个不搞对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和更强调合作共赢的宏伟蓝图和构想。不仅受到中亚各国,也受到上合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国以及如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赞扬和积极响应[6]。
3.1.2 金融机构的互补
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ADB)其中东盟基础设施投资基金1000亿美元,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借用外汇)、世界银行(主要着眼于帮助最贫困的人民和最贫穷的国家)[7]。欧洲投资银行对外主要目标是根据欧盟与第三国签订的发展援助或合作计划,对欧盟以外地区的项目进行投资。中国政府设立的丝路基金计划投资400亿美元,具有高度的成本控制能力,与美日欧可以形成互动、互补。
3.1.3 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互补
中国与埃及合作开挖苏伊士运河第60 km至95 km河段处新河段,使之达到20 m吃水深度,预计该项目完工之后苏伊士运河每天可通行97艘船,平均通行时间减少到11个小时,运河收入实现259%的增长。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美元,最终将吸引企业150家,提供近4万个就业机会[8],将中国梦带到埃及,实现“埃及梦”。这是中埃两国互利共赢的新举措,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有学者对“一带一路”战略提出补充,认为非洲具有与“一带一路”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将非洲与“一带一路”并列。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在2004年提出中缅油气管道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西安—成都—昆明—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并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依据云南大学网站新闻网,2015年3月4日)。总之,中国政府通过“一带一路一洲”战略,以及“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战略,帮助发展中国家打破长期制约其发展增长的瓶颈,化“输血机制”为“造血机制”,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发展起来,实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共赢愿景[9]。
3.2 基于地缘政治考量的“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各异。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例,有相当多的不利条件:丝调之路经济带发展呈现“网球拍现象”成为经济带建设的最大障碍;大部分地区存在城市密度低,人口少,自然环境状况差等为问题,各国铁路轨距不统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产生负面影响,北极通道对第二亚欧大陆桥功能带来影响[10]。这必须引起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间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问题。中国已与4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19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已单方面给予中国公民落地签证便利,有效推进了区域人员往来便利化[11]。“五通”(民心相通、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流通、资本融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以推进道路畅通为例,随着2014年10月中欧班列(长沙-杜伊斯堡)正式开行,2015年中国海关将与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海关落实“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重点推进建立健全中欧班列便捷通关协作机制、创新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体系等工作,打造互联互通大通道,做到“关通天下”。
“一带一路”最大挑战在于能否提出或制定与“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相匹配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既要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也要照顾各参与国的利益,让彼此愿意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的核心则是建立海洋新秩序,推动航海自由开放和海上共同安全,推动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利用。物质层面的互联互通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而制度层面的互联互通则以降低贸易投资壁垒为核心。“一带一路”的最突出特征在于合作机制的多元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实施,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有关键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前期重点项目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多渠道投融资支持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要抓好重点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发挥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效应[12]。赵华胜从实施方式、合作模式、重点国家、地区间合作、标志性项目、主题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切入点[1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延展的欧亚大陆包含中亚、南亚、西亚和中东欧国家四大区域,其中南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部。在四大区域中,中亚地区为核心区、南亚地区为紧密区、西亚地区为延伸区、中东欧地区为拓展区。在四个区域将形成“四个支点、四个辐射面、四条路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支点,辐射独联体国家;以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支点,辐射南亚国家;以海合会为支点,辐射西亚国家;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为核心,辐射中东欧国家)[14]。“一带一路”找到了西部往外走的大通道。这将使得中国沿海企业进行合理有序的产业转移和升级,使中国制造业向西、向东南亚打通一条大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同时带动欧亚大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充分调动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工业和农业资源,实现区域内国家产业合理布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15]。诚如埃及前驻华大使默罕默德·贾拉尔指出的那样:“一带一路”战略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全世界的经济与政治生态圈,极大促进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再次携手,重构了全球经济、贸易、投资和文化等国际关系[16]。“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以切实行动消除世界疑虑的重大举措,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魔咒,真正体现了“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圆融互通。
4 “一带一路”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
4.1 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对东南沿海的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共同建设和谐共处的和平之路,坚持以和平方式、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要共同建设文明互鉴的友谊之路,加强治国理政理念和实践经验交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合作[1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2015年2月11日在福建泉州开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的真实记录者、积极参与者,增进沿线各国人民认知认同,加深各国人民友谊,凝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18]。在“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凝聚海峡两岸民众,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同时,通过“新海上丝绸之路”,凝聚东南亚、非洲、阿拉伯中东、欧洲等地区的众多华人,共同参与其中,互补促进。例如:目前英国有13万福建籍的华侨华人,整个欧洲有近百万福建籍华侨。他们对中国政府提出的“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非常感兴趣。
中国东南沿海将是“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主力军。福建提出了打造“新海丝核心区”的路线图(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出经贸合作,突出人文交流)。三个“突出”如同“三驾马车”,共同拉动“新海丝核心区”建设。为打造“新海丝核心区”,福建特此提出了2020年目标: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要素有序流动、市场高度开放、社会深度融合的互利互惠的基本格局[19]。目前福建省几个城市都有所动作:泉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仅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遗产点就有1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5处。近年来泉州先后投入3亿多元对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遗产点进行修缮整治,同时大力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和“古港转型升级行动”,筹划生成海丝文化保护传承项目46项[20]。2014年,泉州晋江机场正式更名为晋江国际机场,首次引进泰国、韩国航空公司新开至两国的航线。三明沙县机场土建工程已全面完成,厦门翔安新机场正加紧建设,莆田北高和漳州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4.2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西部的意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障战略安全、推动经济重心西移、优化城市和人口布局具有重大意义[21]。还可以倒逼中亚国家的体制改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展示地缘经济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中国提出并大力推动[22]。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是建设主体、以点—轴方式推进中国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23]。
河南学者提出要以物流建设作为突出点,要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中原大崛起,河南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
陕西的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重要的一支力量。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实现高度开放型经济合作网络,实现灵活务实的经济合作安排,打造和谐世界建设平台,建立经济高度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统一制度体系。用大约50年的时间,分三大阶段(起步阶段、扩展阶段和完善阶段)有序推进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实现中国-中亚-俄罗斯经济一体化、搭建欧亚经济一体化基本框架和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平台为三个阶段性目标[24]。卫玲,戴江伟[25]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点(土库曼巴希和连云港)、三通道(中哈原油管道和新亚欧大陆桥主线为依托、中部通道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新亚欧大陆桥南部支线为依托,南部通道以南疆铁路和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为依托)、四纽带(陇海城市带、祁连-河西城市带、天山城市带、里海-图兰城市带)、六核心(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塔什干、阿什哈巴德)的空间战略构想。应分三个阶段依次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逐步推进泛中亚经济一体化、亚洲经济一体化、亚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走廊[26]。陕西学者进一步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需要抓好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走向大亚欧四个基本环节。建设大西安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核心,带动大关中是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基础,引领大西北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桥,走向大亚欧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构成了完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7]。
何伦志立足新疆,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由能源大通道建设(中国能源安全与西北能源通道及基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把新疆乌鲁木齐市打造成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自由贸易区建设(选择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作为试验区,“试错”前行)三大部分构成[28]。
重庆学者田军,田丰伦提出重庆要依托“渝新欧”陆地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切实发挥航交所功能,加快建成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速完善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综合路网,构建“水-铁-陆-空”四位一体化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9]。
总之,西部不同地区的学者从本地区出发,放宽到国家层面、国际视野,都提出各种有利本地区发展的措施。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于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化、能源重化工、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生物产业等。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将会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使民生大幅改善,有利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型[30]。
5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着眼点与合作模式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建设
如果没有物流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任何地区的发展和对外沟通都会受到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必须物流先行,要下大力气进行现代物流系统建设[31]。曹云、王东[32]探究物流企业的业务链如何适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需要,以实现客户服务资源的快速、准确定位。于庆岩选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并辐射的十个省份做为研究对象,从物流需求、物流供给和物流发展成效三个方面分别选取货运周转量、物流网络里程和物流业产值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2001-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计量结果显示物流对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3]。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七、八届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指出[34]:希望河南在新丝绸之路中发挥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现代化的物流基地。河南要做的,不是只提供第一方的物流,而是提供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的物流基地。河南既要有第二方物流的硬件,也要有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软件,全方位打造和提升河南的核心竞争力。李宁提议[35]:由中亚、西亚等地区和中国物流监管部门与陕、甘、新三省的物流管理部门牵头组成物流区域发展协调机构,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资源与物流业合理配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合作的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丝绸之路经济带”际物流服务系统,把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安打造成中国面向我国西部的国际信息交换中心,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商品流通一体化格局,建立功能完善、无障碍流通、覆盖面广、高效合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网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共同增长。中科院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认为:沧州渤海新区有条件、有优势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陆海联合国际物流中心(根据中国经济网沧州2015年1月24日电讯)。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地缘环境下的经贸合作升级版(特别是前者),对欧亚非博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1)在性质上,它是集政治经济、内政外交与时空跨越为一体的历史超越版;(2)在内容上,它是集向西开放与西部开发为一体的政策综合版;(3)在形成上,它是历经几代领导集体谋划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战略的当代升级版[36]。中国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于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合作导向的离岸一体化实践,其主旨是实现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合作与双赢,绝不是对抗和避险。从国内基础来看,尽管中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融入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但顶层设计的缺乏和无序竞争的风险可能削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甚至影响其最终实现。从国际基础方面来看,其他大国及沿线国家官方和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态度并不统一,中国倡议面临区域外部力量的巨大压力,沿线主要国家对中国这一倡议的理解、赞同多于疑虑与反对[37]。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东亚、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而中亚、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中西之间产业分工协作不合理,但发展互补性很强;城市化空间格局受到自然地理导向影响,“沿路、沿海、沿河”特征突出,各条欧亚大陆桥成为沿线诸国(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主轴。客观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可以因地制宜推行核心-边缘合作共赢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和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模式,优化欧亚发展空间新格局,以此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38]。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国家之间主要的资源合作开发有资源合作共赢模式(股权并购、风险勘探、购买产能等)、国际地缘战略合作模式(合资开发、建立能源共同体、组建战略联盟等)[39]两种模式。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几个率先行动合作着眼点在于: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共同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技术联合创新,共同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长距离污染物传输问题等[40]。王晓芳,于江波(2014)通过“石油-美元”机制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生产国、非石油生产国经济安全,“石油-美元”机制的脆弱性突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的经济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当前世界急需以新的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取代原有的“石油-美元”机制[41]。中国在国际上逐步推行的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直接与相关国家(地区)进行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兑换等,都直接影响到原有的“石油-美元”机制。
[1]杨雪.丝路飞马考[N].光明日报,2015-1-24(12).
[2]刘春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之谜[N].光明日报,2015-2-11(10).
[3]王瑟.科技让新疆千年文物“开口说话”[N].光明日报,2015-2-3(9).
[4]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良好开局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N].光明日报,2015-2-2(3).
[5]邢广程.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N].光明日报,2014-10-20(11).
[6]冯宗宪.“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2014-10-20(11).
[7]余晓葵.“一带一路”:以东方智慧求解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5-2-28(4).
[8]于杰飞.中埃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N].光明日报,2015-2-14(5).
[9]唐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如何“走进现实”[N].光明日报,2015-2-4(16).
[10]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30.
[11]岭谈.“一带一路”呼唤人员往来便利化[N].光明日报,2015-2-5(12).
[12]张翼.“一带一路”:开启出海新浪潮[N].光明日报,2015-2-5(13).
[13]赵华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点及切入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7-35.[14]刘华芹.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启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N].光明日报,2014-10-20(11).
[15]韩雪梅,万永坤.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转变资源开发方式[N].光明日报,2015-2-27(7).
[16]默罕默德·贾拉尔.坚持互利共赢 迈向阿中关系新高度[N].光明日报,2015-2-17(16).
[17]新华社福州2月12日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15-2-13(4).
[18]纪博,高建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泉州开幕[N].光明日报,2015-2-12(1).
[19]高建进.福建“新海丝核心区”轮廓初现[N].光明日报,2015-2-10(1).
[20]高建进,纪博.左手“东亚文都” 右手“海丝先行”——写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开幕之际[N].光明日报,2015-2-11(4).
[21]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64-73.
[22]周民良.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构想到现实[J].中国经济报告,2014,(9):32-35.
[23]陆大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方向[N].甘肃日报,2013-11-5(3).
[24]白永秀,吴航,王泽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依据、目标及实现步骤[J].人文杂志,2014,(9):25-31.
[25]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机理与战略构想——基于空间经济学语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4):39-50.
[26]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走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4):32-38.
[27]张宝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需抓好四个环节[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5):68-70.
[28]何伦志.东西协同 立足新疆 直面中亚 走向世界——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认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4-8.
[29]田军,田丰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庆战略构想[J].新重庆,2014,(7):9-11.
[30]王卉.陆大道:丝绸之路亟待前瞻性规划[N].中国科学报,2015-01-19(1)
[31]王之泰.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的升华[J].中国流通经济,2014,(5):11-15.
[32]曹云,王东.大数据物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应用研究[J].开发研究,2014,(5):22-25.
[33]于庆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4]刘玉梅.打造新丝绸之路的物流中心——成思危谈河南如何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N].河南日报,2014-5-20(2).[35]李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业基础与建设[J].理论月刊,2014,(5):134-137.
[36]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1.
[37]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亚太,2014,(6):73-98+157-158.
[38]董锁成,黄永斌,李泽红,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资源科学,2014,(12):2451-2458.
[39]于会录,董锁成,李宇,等.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格局与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4,(12):2468-2475.
[40]李泽红,王卷乐,赵中平,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J].资源科学,2014,(12):2476-2482.
[41]王晓芳,于江波.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实际情境与相机抉择[J].改革,2014,(12):89-97.
“THE ANCIENT SILK ROAD” IN THE CONTEMPORARY GEOPOLITICAL,ECONOMIC UPGRADE EDITION——TH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LONG “THE BELT AND THE ROAD”
ZHANG Zu-qun1,2
(1.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Capital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2.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070,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there is a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upgrade edition: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It is Chinese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two aspects of domestic,international pattern,a new open strategic situation proposed,once put forward rapidly Research Institute,the response to each big university.The Belt and the Road strategy have a complementary win-win,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wo basic connotation.To build a “New Silk Road on the sea”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outheast coast,the Midwest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cooperation and win-win pattern take resources,international geo-strategic cooperation pattern,economic promot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Belt and the Road”;complementary win-win;geopolitics;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5-06-02;
2015-07-20.
F125.4,G203
A
1001-7852(2015)04-0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