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途径与价值
2015-02-12曾刚孔翔
曾刚 孔翔
摘 要: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组努力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共建、共享为主题,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积极提升开放式教学的水平,持续更新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从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向具有高水准和中国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赢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途径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相关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依托学科发展的悠久历史和综合实力,华东师范大学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2008年正式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课程教学组在精品课程的优化建设中,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以“共建、共享”为关键词,积极扩大课程建设的影响和辐射效应,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建设质量,更凸显了课程的示范价值。2012年,通过学习研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课程教学组进一步明确了在网络传播、充分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完善课程资源系统的目标[1],并将课程建设的新成果集成到网络平台,成功实现了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为我国地理学类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建设背景:创新人才培育的新环境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地理科学体系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3]。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关注空间、制度、文化和关系等时代议题[4],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热点学科,不仅焕发出蓬勃的理论创新活力,也愈加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就成为必然。这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贴近实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得益于学科交叉特性,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较高的理论创新活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习研究新命题层出不穷,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深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为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研究案例。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要学习借鉴国外经济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更要深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研究和教学活动,以满足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提升研究性教学的水平,将对创新人才成长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地理学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组十分关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随着中国经济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面临四个方面新要求:一是中国经济的开放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国际交流日趋活跃,这就要求提升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引进国际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加快与发达国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也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深刻领会“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大国强国地位的新概念和新内涵,使修读学生不仅能熟悉国际前沿理论,也能构建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论自信。二是经济地理与相关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趋势日渐明显,在加拿大、美国等英语国家,具有社会科学特征的地理专业增加了自然科学类课程;而在欧洲国家,具有自然科学特征的地理专业则增加了社会类课程(见下表)。这就是说,课程教学组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自然科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加主动地邀请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三是中国经济活动出现了显著的地域分异,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引入更多地方案例,让研修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具备更强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而且还应该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一些教学条件暂时不佳的高校提升教学水平提供帮助。四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新时期精品课程必须依靠网络技术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辐射影响,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发达国家部分高校地理类专业概况表
高校 学院 系科 学位 主要专业方向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 地理系 文科学士
哲学博士 文化和历史地理
经济地理
环境和资源管理
GIS
自然地理
社会地理
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 文理学院 社会科学部
地理系 文科学士
哲学博士 加州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
气候学
生态地理
GIS
多元化欧洲
本地化与区域化转型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麦迪逊分校 文理学院 地理系 文科或理科学士
理学硕士
哲学博士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人地关系
GIS
英国剑桥大学 自然科学学院 地理系 文科或理科学士
研究型硕士
哲学博士 空间、经济和社会
历史和文化地理
社会坏境和发展
环境过程
第四纪
德国波恩大学 数理学院 地理系 理学学士
哲学博士 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
地理教育
地理信息学和遥感
二、建设途径:以共建、共享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为开放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和技术平台。温室气体增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彰显当今人地关系复杂巨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以综合性和地域差异性为特色的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态环境问题则为经济地理学课程储备了丰富的学习研究素材。这些不仅使经济地理学课程更具培养创新人才的独特魅力,也使跨专业领域、跨行政地域促进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课程教学组在近年的教改活动中,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of Giessen、荷兰University of Utrecht以“共建、共享”为重点,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使经济地理学课程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并不断扩大其辐射效应和示范价值。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在经济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组重点从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不同空间尺度上分别阐释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从而实现了教学模块的有机链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空间系统性,提升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近年来,适应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特点,课程教学组又进一步从如下四方面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新经济地理学的文化制度转向催生了一批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课程教学组不仅重视对学科前沿成果的评介,将结构主义、文化转向、生态足迹、地方根植性、全球网络等纳入课堂教学内容,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认识这些前沿研究的独特价值及其对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价值意义。
第二,课程教学组高度重视学科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无缝”对接,注重发挥华东师大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综合优势,及时将重大科研课题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资源,并借助与国外同行的学术联系,引入了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创新集群建设、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演变过程、加拿大资源型产业升级轨迹、美国硅谷创新环境建设等大量国外典型案例,使理论教学更为生动,增进了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价值认同,调动了他们参与经济地理学创新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为使经济地理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课程教学组在微观尺度特别重视对企业活动空间格局的剖析,致力于帮助学生不仅从单个企业认识本地区位,更教会他们分析新形势下企业(集团)网络的全球多层、多级系统。课程教学组结合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案例,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位于上海安亭)、巴西大众汽车(位于圣保罗)、西班牙大众汽车公司(位于巴塞罗那)、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位于沃尔夫斯堡)等大众汽车公司的区位选择及其在产业链、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演变,系统阐述经济全球化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在分析方法上,重视从单纯成本因子分析到成本、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因子综合分析的演变,帮助学生掌握企业区位选择、产业升级、价值链治理等经济地理分析工具,提升其应用经济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四,充分展示经济地理学在分析人地关系系统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为提升当今区域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水平服务。在跟踪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课程发展趋势过程中,课程教学组发现,国外高校的经济地理学课程非常关注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公共政策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讲授生产和商品循环系统,并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相关支撑设施条件建设、政府公共政策与可持续发展诉求、企业组织与管理、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视角来剖析整个商品循环系统及其运行模式。例如,德国波恩大学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就注重分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与人类经济活动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借助德国Aachen半导体地方企业网络、Hanover激光产业集群、以色列水资源利用等现实案例,阐述了水资源有限性、生态脆弱性、低碳发展新需求对经济活动空间过程的影响,并就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对国际地域产业分工、各地产业区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课程教学组利用上海市张江、台湾地区新竹以及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集成电路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链等现实案例,从原材料、生产、分配、零售和消费等五个环节阐释了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案例,从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管理先进等五大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崇明岛建设与发展历程,论述了经济开发、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管控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之,新时期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需要吸纳前沿理论和现实案例,更要注重适应企业发展和政府公共政策设计的现实需求,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为提升学生自身专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服务社会水平服务。
2.加强实践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华东师大课程教学组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时发现,发达国家高校的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注意避免学生对知识的被动式吸收,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的学生虽然考试能力较差,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的能力较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成效显著。而我国大学生应对标准化考试的能力国际领先,这有利于经典知识和传统理论的传递,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课程教学组注重通过探究性实习引导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吸引本科生参与任课教师主持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
在实践教学方面,课程教学组发现德国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实习主要包括如下五个基本环节:第一步,教师提前(一般会在学期假期之前)介绍下学期经济地理学实习计划的框架和实习重点,并根据选课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配实习选题,诸如Leibzig汽车产业园、Braufeld化工区的升级改造、Hannover光伏芯片新技术开发区、BASF公司的全球战略及其区域效应、大众汽车公司空间扩张与扶持地区发展、高铁与区际经济关系等都是实习内容选题范围;第二步,学生根据“领受”的实习选题,利用假期进行文献阅读,并运用专业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基于实习选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报告(篇幅一般在10页左右);第三步,实习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报告实习计划的编制思路,分发专题研究报告,并接受所有参与者的讨论提问,回复各位师生质疑,并完成对专题研究报告的第一次修改;第四步,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将担任与被访单位交流的主要责任人,并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对具体案例的考察,找出室内理论知识的现实使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借助现实案例来发现新规律、创新理论,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第五步,在对室内资料、野外实证资料进行系统比较、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实习报告终稿并进行实习成果的第二次演讲、交流。课程教学组认为,这一实习模式在学生开放式选题、自主设计调研方案、独立完成研究任务、教师幕后指导(点评建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我国传统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实习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步为室内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制订经济地理学实习计划,准备实习材料,进行“备课”;第二步为野外考察阶段,教师、被访单位人员进行“导游式”介绍、讲解,学生做笔记或聆听;第三步为室内整理阶段,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根据教师确定的写作框架,完成实习报告。显然,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固定命题、制订实习考察方案、集体合作完成实习任务、教师直接管理(“手把手”指导)等特点,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此,华东师大积极借鉴德国高校的成功经验,在经济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实习。在学期初即告知实习地点,提供基础实习资料,并要求学生自行组织若干小组进行自主实习选题讨论,在两周内与任课教师商定实习选题;尔后小组同学要在一个月内与任课教师就实习方案进行三次讨论,并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在实习过程中,各小组同学要独立自主采集第一手资料,在任课教师指导下优化实习方案;在实习结束后,各小组同学要汇报交流实习成果。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华东师大一般选择在同一地点开展不同专题的实习,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变。
在研究性教学方面,课程教学组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分组参与课程教师在上海张江、闵行、宝山以及福建厦门、山东莱芜等地的研究性课题调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教师主要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组织研究小组,并结合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为学生调研创造条件,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讨论、集体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3.提升开放式教学的水平
在全球化时代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重要的是要借鉴吸收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开放式教学的水平。华东师大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又有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平台,举办重要会议和接待重要学者来访的机会多,与其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机会多。课程教学组充分利用有利的开放环境条件,利用组织学术会议之机扩大学生学术视野,通过邀请政府、企业负责人做专题报告为学生剖析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即通过与德国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of Giessen、荷兰University of Utrecht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联合实习,提升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近年来受邀为我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做专题报告的国际著名经济地理学者包括德国吉森大学理学院副院长Ingo Liefner(德国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政策)、英国卡迪夫大学杰出大学研究教授、卡迪夫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Philip Cook(创建以及超越清洁技术集群)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Harald Bathelt(知识创新网络与区域社会结构之关联),国际著名学者的精彩报告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更提升了他们关注学科前沿问题的兴趣和意识。
4.更新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组在精品课程的优化升级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持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这不仅为课程教学组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也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建设奠定了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完善不仅是更新参考文献和推荐期刊,更是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和研究案例,并将课堂教学、野外实习、第二课堂以及讲座、会议等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资源库,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传播教学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例如,课程教学组对苏州东山野外考察和上海张江第二课堂调查活动进行了跟踪录像,对相关工作成果进行了及时的宣传和交流;对所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全程录像,并在讨论交流后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录像质量,为所有课堂教学录像配发了字幕;为有效维护和及时更新网络教学资源,课程教学组还安排了专门的网络技术管理者和网络服务员,负责资源更新以及与访问者的互动交流;此外,课程教学组还将华东师大承办的许多相关学术研讨会转化为教学资源,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帮助他们了解经济地理学学科前沿动态和学术交流的价值。
5.提高服务辐射能力
在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组还积极构筑合作平台,广泛地吸纳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心得,提升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的服务辐射能力。例如,课程教学组与德国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of Giessen达成了联合野外实习协议,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改革委员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将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纳入上海市战略研究所“曾刚工作室”、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所”的工作计划之中。近年来,课程教学组教师还积极利用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这一平台,传播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交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建设成效:兼具高水准与中国特色的优质课程
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课程既具有全球视野,充分关注学科研究前沿,又兼具中国特色,特别重视分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特殊而关键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弥补了西方经济地理学教学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经济地理现象关注不多的不足。与发达国家同类课程相比,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课程较好地反映了发展中大国的现实特征,适应了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环境中谋求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着力剖析了如何从经济空间的优化布局和效率提升角度实现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修读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也为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助于国内外高校师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独特经济地理问题,增进他们对中国经济地理现象开展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伴随着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深化,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课程也已经由国家精品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经济地理学课程在提供网络共享服务的过程中也得到国内外同行更多的关注。国内外同行对华东师大课程建设成效的充分肯定不仅增强了课程教学组不断推动经济地理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也鞭策课程教学组进一步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提升课程建设的辐射效应和示范价值,在为相关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熊永红. 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6-18.
[2] 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吴传钧等. 现代经济地理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 李小建,苗长虹. 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J]. 地理学报,2004,59(增刊):153-161.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