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夹缝中求发展
2015-02-11左娅
左娅
2014年10月16日,在庆祝贝尔格莱德市解放70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塞尔维亚并参加庆祝仪式。
提起塞尔维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1914年6月,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正在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从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三枚导弹袭击了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夺去三名中国记者的生命……
塞尔维亚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历史上曾是东西方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中心。数百年来塞尔维亚在东西方的夹缝中为实现自身的民族利益奋力抗争。如今,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塞尔维亚由欧洲的火药桶转型成为一个现代的民主法治国家,国家地位不断提升。
谁控制了塞尔维亚,谁就控制了巴尔干
自古以来,塞尔维亚一直就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和桥梁,不同的文明、文化、宗教、气候和地貌都在这里交融交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塞尔维亚所在的巴尔干半岛素有连结欧、亚两大洲的陆桥之称,在军事和交通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首都贝尔格莱德坐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巴尔干之钥”。从公元纪年开始,这座城市每隔30多年便会遭受某种形式的攻击,共经历了54次,可谓命运多舛。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塞尔维亚的要冲地位更为突出。东、西罗马两大帝国的分界线曾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边界划过,西部各民族(斯洛文尼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受法兰克人及后来的匈牙利人和奥地利人的长期统治,皈依天主教,受罗马天主教会管辖,接受拉丁文化,使用拉丁字母。东部各民族(塞尔维亚族、黑山族和马其顿族)则受拜占庭帝国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的长期统治,信奉东正教,受君士坦丁堡教会管辖,接受拜占庭文化,使用基里尔字母。塞尔维亚因此成为两大帝国对峙的前沿。
曾有人这么说:谁控制了塞尔维亚,谁就控制了巴尔干;谁控制了巴尔干,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因此这个人口不到800万、面积不及中国重庆市的小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始终是大国争夺的对象。尤其是自19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西欧各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夺。南斯拉夫著名作家拉奇基曾说过:“我国人民处于东西方的分界线之间,当早就存在的东西方矛盾激化并向两极发展时,我国人民的全部生活就受到这两股潮流的影响。”塞尔维亚始终在大国角逐中为了自己的命运奋力抗争。
为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压迫和封建军事专制制度,1804年~1817年间塞尔维亚爆发了两次大规模起义,这是塞尔维亚民族意识对奥斯曼帝国统治权力的首次挑战。起义的结果使塞尔维亚成为公国。1878年柏林会议后,塞尔维亚获得广泛的国际承认。20世纪初的两次巴尔干战争改变了该地区的政治版图,也造成了巴尔干国家间的分裂,欧洲列强乘虚而入,利用巴尔干国家间的矛盾,挑拨怂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塞尔维亚在同外部势力的不断抗争中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逐渐加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塞尔维亚政府发表《尼什宣言》,宣示了它在战争中要达到的目标是“解放和联合我们的一切未获得自由的兄弟——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斗争”。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塞尔维亚实现了其既定目标,建立了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第一南斯拉夫”,成为巴尔干地区强国。
“不愿成为利益集团政治交易中的小零头”
由于各民族缺乏共同的国家认同和塞尔维亚的集权统治,“第一南斯拉夫”在二战爆发后迅速解体。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共产党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并成立“第二南斯拉夫”,即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鉴于长期的异族统治和大国角逐的惨痛历史,南斯拉夫格外珍视和坚持国家内政外交上的独立与平等。冷战时期,东西方严重对峙,南斯拉夫在对外政策上践行了铁托的治国理念——“不愿成为利益集团政治交易中的小零头”。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自主发展机会,南斯拉夫激烈批评杜鲁门主义,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曾被西方世界视为最亲苏、最反西方和最彻底“共产化”的国家。同时南斯拉夫又是在战后中东欧所有共产党政权中唯一敢于同苏联闹翻的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起,南斯拉夫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日趋成熟,不仅保障了它在不受外来干预下得以独立发展,而且使南斯拉夫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和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的声望远超出一个小国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一时期也成为南斯拉夫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南斯拉夫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一样开始转型。不同的是,南联邦的解体使塞尔维亚除了要完成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转型,还需要首先解决国家重建的任务,始于1991年的南斯拉夫战争和国际制裁使塞尔维亚的转型延迟了十年。2000年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倒台成为塞尔维亚发展道路的转折点,此后塞尔维亚逐步摆脱孤立并重返国际舞台。走出战争阴影的塞尔维亚试图强化其作为巴尔干强国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方面,把加入欧盟作为外交第一要务,在满足与海牙国际法庭合作、同科索沃签署“关系正常化”条约等一系列条件后,于2014年1月开始入盟谈判。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加强同俄罗斯的密切联系,在关键时刻甚至不顾欧盟方面的压力对俄罗斯予以支持。正如塞尔维亚外长所说:“我们不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在其中寻求某种平衡。
2014——“外交年”
2014年被塞尔维亚媒体称为“外交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先后到访使塞尔维亚这个东南欧小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塞尔维亚外交四大支柱之一,中国正在塞尔维亚对外政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依托中国—中东欧16+1峰会,塞尔维亚不仅密切了同中国的关系,还显示了自己发挥区域作用的能力。2014年12月16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塞尔维亚,并参加了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是塞尔维亚近30年来第一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盛会,一方面表明塞尔维亚在中东欧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塞两国对相互关系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塞尔维亚既是保持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优先选择和进入欧盟市场的重要立足点。塞尔维亚前总统塔迪奇就曾说过:“中国企业来塞尔维亚不是投资一个市场,而是面对整个欧盟市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从塞尔维亚方面来看,在当今世界,中国是拥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和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体,是塞尔维亚“在亚洲大陆上最关键的战略伙伴”,不论是经济投资还是在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支持(如在科索沃问题上)对塞尔维亚都至关重要。
相比中国总理28年来的首访,普京显然对塞尔维亚熟悉得多,2014年10月是他自2000年以来第三次正式访问塞尔维亚,并受到了上至总统下至民众的热烈欢迎。塞总统尼科利奇用俄语称呼普京为“亲爱的普京兄弟”。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普京曾把克里米亚同科索沃相提并论,在塞尔维亚引起极大的不安。但当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作为俄罗斯的“亲密兄弟”,塞尔维亚没有响应欧盟号召,塞尔维亚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达契奇公开表示,塞今年年初才正式启动入盟谈判,与欧盟外交政策保持完全一致还为时尚早。作为回报,以及为进一步笃实双方关系,普京在访问中表态:“俄罗斯会一如既往将塞尔维亚看作是最亲近的盟友和最亲近的亲人。”俄罗斯一贯把巴尔干政策视作其战略利益所在,而塞尔维亚便是这重中之重。
2015年,塞尔维亚担任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国,可以借此机会展示其巴尔干地缘政治中心的优势地位,同时向国际社会表明,它不仅是巴尔干的重要稳定力量,而且也是欧盟经济和政治上的成熟伙伴,并具备应对危机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