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园林
2015-02-11
TWITTER>微园林
微园林
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倾向,大部分城市都有这种毛病。首先是盲目崇拜及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一味追求奇、特、怪的造型;其次是照搬传统建筑形式的符号和构件,盲目制造假古董。建筑设计应当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应当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满足人的使用为目的,要体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的和谐统一。比如欧洲城市的特色在于整体的秩序机理,个性首先服从城市整体形象,而眼下许多中国城市设计却丢掉整体性特征,去盲目追求个性。中国建筑创作不仅仅缺少地域文化的自信,而且在多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在面对西方建筑思潮时也缺少文化自信,这导致本土建筑文化话语权的弱势,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何镜堂
美国LEED标准应该说是世界上范围内影响力最大、商业运作最成功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是以美国的气候条件、美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以及美国使用建筑习惯的基础之上制定的标准。这样的一个标准推向全世界之后就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一个大国。我们有五个气候带,有严寒地区,也有热带地区,不同的气候带对于建筑能源的使用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区别,用一个简单的或者用一种标准来套用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另外,中国的能源非常紧张,所以盲目地采用美国过高的标准,不但不能够降低能耗,反而会大幅度地提升中国建筑的能耗。
所以,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是在参考、学习了以美国为主的世界上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适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和中国现阶段的工业水平,以及整个系统中人员操作的技术水平。
——联洲集团副总裁、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国际部董事 卢求
现在绿色建筑已经驶上了快车道,速度越快,我们越要冷静分析绿色建筑还有哪些缺陷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成本的绿色技术实施并不十分理想,以及绿色物业脱节。比如有的绿色建筑安装滴灌系统,但是人工浇水还在使用;少数绿色建筑有雨水回收系统,但从未启动过。另外,约20%常用的绿色建筑节能设施,如外遮阳窗帘,因为有缺陷而没有运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传统村落现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抢救中华农耕文明遗产的确迫在眉睫。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工作绝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科学的‘保护发展’,给传统村落带来的破坏往往比自然损坏、建设性破坏更大。
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当年是取经于希腊雅典卫城、奥林匹亚、古罗马的话,那么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DNA。所以,传统村落将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源泉,应该把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作为解决“千城一面”等常见城镇化弊病的突破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方明
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各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出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南部的崛起”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当然,不同地区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存在着不同性质与程度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从而呈现出相对不安全与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我们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生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必须符合自然环境,融入自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耀如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消费取决于住宅的发展,不局限于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或者中国文化背景。简单来看,成千上万的中国小镇、村庄和老城市核心,仍然可以看到与当地气候、地域和文化,很少或根本没有关系。然而,在一个国家,创建高密度城市生活不能承担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功能,更大规模的高密度城市开发并不一定是合理的解决方案。
——2014博鳌地产论坛年度最具影响力城市设计师、建筑师 董涛
十多年来,围绕住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居住小区空间环境所承载的功能,环境、健康、舒适、方便和邻里交往等方面,也就是城市住区具备的宜居性能。绿色住区应当以人为本,生态建设应把社区参与和自给自足作为建设要素,赋予城市住区生活活力。
有社会学者认定200~300人的住区单元有最好的认同感、邻里感,是最有利于交流和建立邻里关系的基本单位。很多人担心开放式社区的安全,担心管理出问题。其实,动辄上千成万人的社区,通过保安站岗并不能实质解决安保问题。开放式社区实施缩小安全单位的做法,利用相应守望的亲密邻里和智能化管理,只有更好照应才能减少或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说到底,最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不仅仅是一套的绿色居住套型,也不仅仅是优秀配套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文化邻里内涵的绿色住区生活方式。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开彦
你必须抓住正确的时机创造一种“抵达感”,这要落实在那些最细微的感官细节上。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都会创造出一种体验——让你感觉到你已经抵达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度假胜地里,抵达感的获得,是通过把游客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观景层次。你可以创造通向或离开滨水的景观廊道,它会成为景观的一种承接。现在人们前往一个度假区,更想体验当地的原生文化,欣赏当地建筑、景观及民俗。这种对体验的要求是与服务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度假区最大的奢华来自于服务。这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在度假区的每一区域都要充分考虑服务性。
景观设计师,是大地的管家;景观设计,能积极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设计师的角色任重道远,在一次次挑战中,发现平衡环境保护和改善人居条件的真谛。对大地负责,对人类生活负责,责任体现在每一次的挑战中,更流露在每一个设计的细节里。
——美国的著名景观设计大师 道格拉斯·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