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版与原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对

2015-02-11杜鹏

天津建设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节地建筑评价条文

□文/杜鹏

新版与原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对

□文/杜鹏

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文章将其与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比的变化进行了归纳。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对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原标准)于2006年3月7日发布,2006年6月1日起实施。原标准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立了我国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鉴于当时我国建设市场的情况,原标准的适用范围侧重评价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自原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与发展工作。截至2013年底,累计评价绿色建筑项目1 446个,总建筑面积超过1.6亿m2。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其能源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別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为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于2014年4月15发布,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并将适用范围扩展至覆盖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同原标准相比更具通用性和可操作性。

原标准共5章177条。其中第1章为总则,共5条;第2章为术语,共6条;第3章为基本规定,分为基本要求和评价与等级划分2节,共7条;第4章和第5章分别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组成评价体系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分别分为6节,每节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个部分,第4章和第5章分别共76条和83条。

新标准共11章165条。其中第1章为总则,共4条;第2章为术语,共8条;第3章为基本规定,分为2节,共13条;第4章至第10章,分别按组成评价体系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7类指标分为7章,每章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2节,第4章至第10章分别共19条、20条、15条、17条、20条、17条和18条;第11章为提高与创新,分为一般规定和加分项2节,共14条。

1 总则的比对

同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的总则部分主要有2个变化。

1)新标准将原标准的适用范围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修改为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原标准编制时,考虑的是我国当时建筑业市场情况,侧重于评价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新标准将适用范围扩展至覆盖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并兼具通用性和可操作性。

2)将原标准中的第1.0.3条和第1.0.4条进行了合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因地制宜又是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

2 术语的比对

同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的术语部分主要有2个变化。

1)增加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再生水”2条术语。

2)新标准将绿色建筑的术语修改为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主要是将“全生命周期”改为“全生寿期”。周期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而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再到运行使用及最终的拆除,只构成一个全寿命期。

3 基本规定的比对

同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的基本规定中一般规定主要有两个变化。

1)原标准规定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其投入使用1a后进行,侧重评价建筑的实际性能和运行效果。新标准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1a后进行。设计评价的重点在评价绿色建筑各个方面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上;而运行评价则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运行评价还关注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关注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

2)新增对评价机构的要求。对申请设计评价的建筑,评价机构应按照新标准的有关要求审查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档并在评价报告中确定等级;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评价机构还应组织现场考察,进一步审核规划设计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及建筑的实际性能和运行效果。

同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的基本规定中评价与等级划分主要有3个变化。

1)在原标准评价体系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中增加了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实现标准对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的覆盖。

2)将原标准中一般项和优选项改为评分项,增设了加分项。为将鼓励性的要求和措施与对绿色建筑的7方面的基本要求区分开来,新标准将全部加分项条文集中在一起,列成单独一章。

3)与原标准依据各类指标一般项达标的条文数以及优选项达标的条文数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的方式不同,新标准依据总得分确定绿色建筑的等级。考虑到各类指标重要性方面的相对差异,计算总得分时引入了权重。同时,为鼓励绿色建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提升和创新,计算总得分时还计入了加分项的附加得分。按评价总得分确定绿色建筑的等级。对于具体的参评建筑而言,它们在功能、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对不适用的评分项条文不予评定。这样,适用于各参评建筑的评分项的条文数量和总分值可能不一样。控制项的评价与原标准相同,但评分项的评价是依据评价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得分时根据需要对具体评分子项确定得分值,或根据具体达标程度确定得分值。加分项的评价,依据评价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

4 评价的比对

同原标准相比,新标准评价部分的主要变化如下。

原标准的评价部分为第4章和第5章,分别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章分别按组成评价体系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分为6节;每节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3部分。

新标准评价部分为第4章至第10章,分别按组成评价体系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7类指标分为7章;每章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2节。新标准第11章为提高与创新,分为一般规定和加分项2节。新标准第4章至第11章中的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均赋以评价分值。新标准第4章至第11章中的条文说明,逐条对其适用范围和评价方法做出了解释与说明。

新标准的评价体系新增了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基本实现了对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和阶段的覆盖。施工建设是将绿色设计转化成绿色建筑的过程。新标准还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的评价方式与等级确定方法予以明确。总之,新标准更加便于实施操作。

5 结语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

□DOI编码:10.3969/j.issn.1008-3197.2015.02.001

□TU111.19+5

□C

□1008-3197(2015)02-01-02

□2015-03-05

□杜鹏/男,1981年出生,奥的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从事物流、绿色建筑设备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节地建筑评价条文
推广节地典型经验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解读
基于健康光环境设计运维的WELL建筑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角度分析暖通空调设计方案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2月起实施
家庭成员合葬少占地可奖补
关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文的解析
《中国节地技术政策大纲》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