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尾榛鸡育雏的关键技术

2015-02-11许英民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黑龙江铁力15250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5年5期
关键词:周龄雏鸡饮水

许英民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 黑龙江铁力 152500)

花尾榛鸡又叫飞龙、松鸡或树鸡,属鸟纲,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东北及内蒙古最著名的狩猎鸟。其肉味鲜美无比,谚语中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美称,其肉指的是花尾榛鸡肉。花尾榛鸡肉之所以鲜美,是因为其肉中鲜味物质含量较高并且营养丰富。近些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量采伐及无计划猎捕,使野生花尾榛鸡数量急剧减少,市场上花尾榛鸡供不应求,所以必须进行人工驯养,以达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人工饲养花尾榛鸡90 日龄时体重可达322g,即可上市,160 日龄时体重达330~440g。生长迅速,饲料报酬高,所需饲养设备简单,管理粗放。只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是比较容易饲养的珍禽。

1 形态特征

花尾榛鸡是松鸡科最小的一种,体大如鸽,体重在330~440g。雄鸡头上有短羽冠,上体大都为棕灰色,具有栗褐色横斑,颏及喉黑色,下体暗褐色而夹杂白色,外侧尾羽呈花斑状,而具有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鸡与雄鸡略同,比雄鸡羽毛稍褐色,颏及喉棕黄色。

2 花尾榛雏鸡的生理特点

雏鸡体温不稳定,3 周龄内变动在37.5~39.5℃,因此需要依靠适当恒温的外界环境。消化机能不健全,消化道全长仅30cm,不善于消化非动物性蛋白食物。初生雏腹内卵黄尚余有1.5g,仍继续为机体提供营养,卵黄的吸收靠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饮水,否则迟迟不能吸收而影响幼雏生长。初生雏体重仅10g 左右,绒毛稀疏不耐寒,抗逆性差,因此在育雏时一定要保证温度。

3 育雏前的准备

3.1 育雏笼舍的准备

育雏室内外和用具在进雏前先彻底清扫、刷洗和消毒,再用2%火碱或0.3%百毒杀等溶液喷洒育雏室墙壁及地面。铁具、铁笼洗涮后用火焰喷灯消毒。育雏室内安排好床,铺好垫料,密封门窗,进行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24mL、高锰酸钾12g 进行消毒。1~2 天后打开门窗通风晾干。食具、饮具刷洗后,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 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后放入育雏室内。

3.2 育雏的设备

育雏期的设备不多,主要有供温设备、食槽和饮水槽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供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红外线灯泡、电热伞、煤炉、火坑、烟道和暖气管等,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取暖,都要求第1 周的育雏温度达到37.0℃,并且力求温度平稳,切忌忽冷忽热,保持空气新鲜。饲槽、饮水槽要准备齐全并要进行消毒备用。

3.3 饲料和兽药的准备

整个育雏期,每只雏鸡应准备22~24g 的配合饲料。兽药的准备主要包括消毒药和预防性药物。消毒药包括熏蒸用的甲醛和高锰酸钾,雏舍内消毒用的过氧乙酸、百毒杀和农福等。预防性药物有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和霍乱疫苗等。抗生素药物有氟苯尼考、复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和环丙沙星等。育雏室在进雏前24 小时,开始升温预热。

4 育雏方式

花尾榛鸡出壳至4 周龄时,为育雏期。此时若是个体户,饲养的量少,可用箱育、小床网上平育。大、中型鸡场可用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笼养等,最好采用笼养。笼养和网上平养时,要在底网上铺垫麻袋片,以防雏鸡伤腿或其他部位损伤。箱育或地面平养时,以谷壳、锯末或铡短的稻草做垫料。

5 雏鸡的饲养技术

5.1 开水

花尾榛鸡出壳4~6 小时开水,也为第1 次饮水。第1 次饮水还有刺激食欲,促进胎粪排出的作用。在不低于20℃的温水中加入药物和添加剂,如5%~8%葡萄糖、多种维生素或电解多维、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等抗菌药,让其自由饮用。雏鸡的饮水要求清洁、卫生,应用深井水或自来水。水温不能过低,过低的水温会刺激胃肠过分蠕动,诱发胃肠疾病。

5.2 开食

饮水后1~2 小时就可开食。开食方法是1~7日龄将饲料撒在垫纸上,让花尾榛鸡雏自由采食。1周后改用食槽。雏鸡的营养水平为代谢能12.2~12.5MJ/kg、蛋白质不低于24%、钙1.3%、磷0.9%。雏鸡的饲料配方为(%):玉米57、豆饼27.4、麦麸3、鱼粉10、骨粉1.0、贝壳粉0.5、蛋氨酸0.3、食盐0.3 和添加剂0.5。开食料用玉米面拌煮熟鸡蛋黄,100 只雏鸡每天用3~5 枚鸡蛋黄,并可加适量的牛奶,1 周后可以用配合饲料,在饲料中加入1%~2%砂砾,可以帮助消化。每天饲喂次数是,1 周龄以内每天饲喂8次,2~3 周龄为6 次,3 周龄至育成时为5 次。

6 雏鸡的管理

6.1 适宜的温、湿度

温度对雏鸡较重要,因1 周龄内的雏鸡,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1 周龄后体温逐渐上升,31 日龄趋于成鸡的体温。因此,雏鸡头几天的温度要高些,第1 天从37.0~35.0℃开始,每2 天降低1℃,直至与室温相同为止。如果雏鸡分布均匀,活动、睡眠正常,互不拥挤,说明温度适宜。若雏鸡缩颈、扎堆或睡觉时尖叫,说明温度偏低。出现张口呼吸、开翅、抢水或采食量少,说明温度过高。

湿度过大易患真菌病,湿度过小易患呼吸道疾病,过高或过低都不利。育雏室内1 周的相对湿度为65%~70%,2 周为60%~65%,2 周以后为55%~60%。

6.2 合理通风与光照

育雏室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适当通风换气,保持育雏环境的空气清新。通风换气前把育雏室的温度提高0.5~1.0℃,当温度降至低于原定温度0.5℃时,可停止通风。注意不要让冷空气直接吹到雏鸡身上。

育雏室光线分布要均匀。1 周龄以内,实行全日光照,以后每天光照14 小时左右,其强度以雏鸡能看到饮水、采食为宜。

6.3 适中的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活动受到限制,易导致相互打斗,死亡量增大。密度过小浪费有效场地,养殖成本提高。一般1~7 日龄为每平方米80 只,2~3 周龄为每平方米60 只,4 周龄以后减半。冬季可密些,夏季宜疏些。

6.4 强弱分群

对于雏鸡应分群管理,根据强弱雏、大小雏分开饲养。7~10 日龄结合疏散饲养密度和接种疫苗,进行第2 次分群。脱温转群时,进行第3 次分群。分群时,淘汰病、残和畸形的雏鸡,健康、健壮合格的作种用,弱雏作肉用商品鸡饲养。

7 防止应激

花尾榛鸡现在处于驯养阶段,对外界一些刺激非常敏感。1~3 日龄内可通过频繁的人为接触和各种声音、光的变化等刺激,加强抗应激训练。但饲养人员及其服装要固定,不宜穿鲜艳服装,并且要谢绝一切人员参观。

8 预防疾病及意外伤害

花尾榛鸡的死亡主要发生在育雏期。由于雏鸡对外界疾病的抵抗力差,缺乏抗应激能力,特别是养殖户饲养的雏鸡,饲养密度大、环境条件差、应激大,一旦发生传染病,会相互感染,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雏鸡用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接种,在预防细菌性疾病中,应用复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和头孢噻呋等抗菌药物,可预防细菌性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

因雏鸡出壳后体重只有10g 左右,抵抗力较低,所以,要注意一些鼠害和其他动物的侵害,如老鼠、黄鼠狼和蛇等。平时要防止挤压和其他的伤害,保证花尾榛鸡雏鸡健康发育和生长。

猜你喜欢

周龄雏鸡饮水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简易饮水鸟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优选雏鸡四法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褐壳蛋鸡
雏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