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监测护理及应用价值
2015-02-11李敏
李敏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商丘 476100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监测护理及应用价值
李敏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 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监测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60例,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期间予以必要的血糖监测,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血糖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案例,均自动出院。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控制优于护理前,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加强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血糖监测,采取必要针对性护理干预,利于血糖控制,效果显著。
急性重症胰腺炎;高血糖;血糖监测护理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性炎症,属于急性胰腺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左右。急性重症胰腺炎主要因胆源性或非胆源性因素激活胰酶,致自身消化发生急性炎症,病情进行性发展则会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坏死脓肿等症状[1],病情复杂,进展快,危害性大。不仅如此,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通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高血糖等临床症状,其中高血糖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因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等,致高血糖的发生。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高血糖患者治疗期间,若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会发生医源性糖尿病,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预后。本文就以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强患者血糖监测,采取必要护理,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高血糖患者在该院就诊时,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生活指标等诊断,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2]中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相符;患者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升高、尿淀粉酶升高;患者均伴高血糖状态,入院时无糖尿病史;接受治疗时间2014年3月—2015年4月;男41例,女19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5.7±6.7)岁;患者由于发生呼吸困难转入ICU,初次空腹血糖12.5~21.0mmol/L;呼吸频率为29~46次/min,氧饱和度较低下,通过给予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调节血糖和综合治疗后,血糖维持为10 mmol/L,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1.2 血糖监测
使用该院快速血糖监测仪进行血糖监测,5~10 s左右检测出结果,注意操作规范;正确采血方式:选取患者左手无名指之间两侧皮肤较薄位置进行采血,由于手指两侧血管较为丰富且神经末梢分布少,采血不会出现疼痛,出血充分,血糖监测结果准确。采血前应指导患者手臂下垂12 s左右,确保指尖充血,使用酒精进行消毒,酒精干后再进行扎针,动作轻柔,促使两侧血管达到指前端1/3部位,使血液缓慢溢出,采用干棉签擦去第一滴血,避免影响检测结果。患者在血糖未控制时每1 h监测一次,若血糖值波动时需加测血糖,动态监测;血糖超过3次正常,可每2~4 h监测一次,若胰腺炎未控制时需每天监测4次以上。患者监测期间予以胰岛素等方法治疗,根据血糖值变化,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
1.3 护理方法
①加强血糖监测。患者治疗期间及时应用胰岛素,确保血糖与胰岛素同步变化,血糖不稳定或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加测血糖,严格控制交接测量血糖时间,准确记录。准确利用血糖测量仪,按照执行操作规范实施,以免发生血糖值误差。
②用药护理。患者使用胰岛素时,因胰岛素用量少,需精确配制胰岛素,使用专用注射器抽取,胰岛素瓶盖以75%酒精消毒,输液瓶注入胰岛素后,需充分摇匀,配制液体使用时间应低于24 h。胰岛素宜采用单独静脉通道,以微量泵泵入,以免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确保体内胰岛素量均衡,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③基础护理。患者治疗期间需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及时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措施,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治疗和护理,加强肠内外营养支持,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漱口。加强皮肤护理,保持舒适体位,穿舒适、绵柔衣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正确咳嗽、呼吸,以免发生肺部感染。
④低血糖护理。患者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意识、皮肤温度等变化,若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需立即测量血糖,若出现低血糖症状,需立即停止使用胰岛素泵,谨遵医嘱注射葡萄糖,每30 min监测一次血糖,根据血糖值变化调整用药情况,适当控制血糖。
⑤心理护理。患者住院期间,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致病情控制不佳。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患者情绪变化,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以掌握患者的内心的心理变化,采取必要心理疏导,及时解决患者疑问,告知患者疾病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详细讲解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及疾病转归情况。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向患者宣传本院有效控制病情的相关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断安慰、鼓励、支持患者,给予必要社会支持系统,缓解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
1.4 评价指标
吸附法使用的吸收剂应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均匀的吸附孔径,且易再生。吸附剂一般可分为无机和有机吸附剂两类,实际应用中无机吸附剂更为普遍。目前报道的VOCs吸附剂主要包括:活性炭、分子筛、活性炭纤维、有机吸附剂等几大类[6]。
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日常生活、躯体状态、精神功能、社会功能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以百分制计算,分数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好[3]。
1.5 统计方法
以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15.6±2.3)mmoL/L,餐后2 h血糖(24.3±3.1)mmoL/L;护理后空腹血糖(7.2±1.0)mmoL/L,餐后2 h血糖(11.4±1.2)mmoL/L;护理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日常生活(56.7±12.4)分、躯体状态(58.1± 13.0)分、精神功能(57.9±13.7)分、社会功能(58.9±10.6)分,护理后日常生活(81.3±8.9)分、躯体状态(84.7±10.5)分、精神功能(85.6±12.7)分、社会功能(86.3±13.5)分,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恢复情况分析
3 讨论
研究资料显示,胰腺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正常情况下,胰液位于腺体组织中存在无活性胰酶原,胰液可通过胰腺管持续经胆总管奥狄氏括约肌炎流进十二指肠,然而十二指肠内存在胆汁,同时十二指肠壁黏膜能够分泌出一种肠激酶,二者相互作用,促使胰酶原转变为活性极强的消化酶,若出现流出道受阻,排泄不通,极易引发胰腺炎[4]。急性胰腺炎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①休克:患者出现脸色苍白、脉细、血压降低和冷汗等症状;②恶心、呕吐:大部分患者发病开始便出现呕吐胃内容物、胆汁等症状;③腹痛、腹胀:患者中上腹部出现疼痛,弯腰或者坐位前倾可缓解疼痛,多发于饱餐或者大量饮酒后,轻者出现钝痛,重者出现持续性绞痛;④发热: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中度发热,持续时间为3~5 d左右;⑤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脱水现象,呕吐程度较严重者会引发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胰腺炎患者伴随低钙血症、低血钾、低血镁、血糖上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5-6]。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在发病时,胰腺组织内胰酶被激活,致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如水肿、出血、坏死等,血糖升高通常是危重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为主要代谢改变疾病,期间多种因子参加到疾病发生过程中[7]。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炎症,会影响胰腺内胰岛细胞改变,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致高血糖。高血糖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常见病理改变,因胰岛功能病理损害严重,尤其是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破坏,会导致血糖持续升高。而血糖的持续升高,也可表现出疾病的严重程度。若患者血糖持续超过10 mmol/L,说明患者胰腺病变范围明显扩大,出现组织坏死严重后果,极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8],导致患者死亡。在此次研究中,6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血糖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案例,均自动出院。由此可见,重症胰腺炎所致高血糖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必要的血糖监测和护理,利于患者疾病控制,避免患者死亡,促进患者更好恢复[9]。
血糖监测是性重症胰腺炎所致高血糖患者治疗期间必要环节,通过病情变化准确监测血糖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报告医生,协助医师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有利于血糖控制。在血糖监测中,需按照操作规范准确实施,以免发生血糖值误差。并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适当调整血糖监测间隔时间,动态监测,以此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低血糖症状[10]。本次研究中,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控制优于护理前,P<0.05。结果表明,加强患者的血糖监测,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在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中,不仅需要加强血糖监测,也要重视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通常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禁食,必须要采取肠外营养输注,期间对患者持续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压力及胰酶分泌,减少胰酶负荷。同时密切注意胃液颜色,引流的量,避免出现拔管、脱落、挤压、扭曲、堵塞等情况。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做好尿道口清洁护理工作,准确记录出入值,确保管路通畅性。此次研究中,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躯体状态、精神功能、社会功能较护理前明显提高,P<0.05。结果可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监测及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强血糖控制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应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1]陆莲丽.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高血糖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82-83.
[2]张燕.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19-120.
[3]姚李.急性重症胰腺炎所致高血糖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4):361-362.
[4]徐俊兰.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所致高血糖的护理[J].心理医生,2012(12):237-238.
[5]陈晓艳,史波娟.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监测与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195-1196.
[6]颜婷婷,刘湘林,张徐.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监测护理[J].西南军医,2012,14(3):529-530.
[7]石泽亚,唐四元,周煦,等.目标导向性血糖控制策略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4): 49-53.
[8]郑燕.1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3-245.
[9]崔春丽.循证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7):2745-2748.
[10]夏艳.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176.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by High Blood Sugar 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Nursing and Application Value
LI M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digestive diseases,Shangqiu,Henan Province,476100 China
Objective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by high blood sugar 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A random sample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by hyperglycemia 60 cases,review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to be necessary during treatment of blood sugar monitoring,and take correspon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contrast.Results60 patients with act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blood sugar returned to normal,the effective control condition,no deaths,are automatically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Patient care after fasting blood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contro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eatment,the quality of life than befor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by high blood sugar 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take necessary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to blood sugar control,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High blood sugar;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nursing
R47
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