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2015-02-11郭学锋
郭学锋
对于初上高中的同学来说,普遍感觉到地理必修一即自然地理非常难学,许多同学反映即便是把教材看会了,还是不会做题。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在这里并不是把初中的地理再拿到高中的课堂上来复习一遍,而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精心的设计教案、教法、学法等。下面我就结合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我的一些做法谈一下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一、研究课标,比较异同
高初中地理是有机的整体,课程理念基本一致,学习方法及能力要求基本相同,只在知识及能力要求方面有差异。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注重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教学中,课前备课中我结合初中地理关于《长江》这一课展开研究。初中地理中关于《长江》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而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初中地理侧重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机械的记忆能力。而高中地理跟侧重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侧重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恰当地确定学习起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起点过高,与学生知识脱节,学生就会发愣,不知所云;如果起点过低,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把握好教学起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全面分析学情,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哪些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再如:本节课涉及的教学难点中,哪些是由于相关学科尚未学习所致?哪些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所致等等。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长江的概况、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流域内一些典型的地貌如长江三峡、江汉平原等。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冰川广布),流域内湖泊星罗棋布,流域内气候特征。这些知识正好为本节学习河流的补给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知道长江三峡、江汉平原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的关系。基于以上学情,我展开了本节的备课。
三、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实现无缝衔接
在导入本节课时我以一首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长江之歌》导入,当课堂气氛达到顶峰时,我让学生思考: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在这里,“无穷的源泉”是哪里来的?
“你向东海奔去”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从而导入了河流的补给形式以及地球上水的循环运动。
四、选用一个好的案例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
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就原理而讲原理,这样使得学生们觉得自然地理的学习既枯燥无味又一头雾水。我在备课时迁移了必修二、三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案例教学模式来精心设计这节课。在选择案例时我注意到案例一定要典型,并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这节课我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长江这一主线索来展开问题的设计,尽可能的使我设计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探究性、目的性。我是这样做的:
导入后,我紧接着让学生参照PPT:长江流域示意图。让学生讨论思考:长江的补给形式有哪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着图片展开讨论,最终我领着学生总结出一条河流的补给形式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等。然后展示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以及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补给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最终学生们总结出陆地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具有以下关系。
接下来水循环这部分我是这样导入的:
教师:“面对滚滚长江,古人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水流入大海以后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从地理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严谨吗”?
学生:不严谨,从地理学上来说自然界的水在周而复始的连续运动,即水是循环的。
对于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部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动手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并且注明环节。同时让三位同学上讲台前在黑板上画图。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眼高手低的通病。
对于水循环的意义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展开的。
展示PPT课件:有关研究表明,长江水平均16天就可以更新一次。除此,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出入水量大,一年也可以更换若干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得出水循环的第一个意义即水循环运动使自然界的水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展示PPT课件: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 ——“江淮准静止锋。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思考梅雨锋的形成与水循环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后得出水循环可以缓解高低纬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
展示PPT课件:长江三角洲卫星影像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水循环还可以通过河流向海洋输送泥沙、营养盐类等物质。展示PPT课件:长江三峡、江汉平原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的关系。学生得出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这样我们这节课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长江这一典型案例来展开学习。通过教师课前对课标的比较研究,对案例的进行选取,对案例的深入挖掘,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也有效地实现了初高中地理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材全解》,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7.
[2]《高中优秀教案》地理必修,南方出版社,2010.6.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高二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