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罗·格雷厄姆:余烬微光犹可燃

2015-02-11江融(RongJiang)

摄影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余烬格雷厄姆画册

江融(Rong+Jiang)

进入21世纪后,数码技术突飞猛进,当代摄影更加注重观念和摆拍。当人们正在怀疑作为传统摄影的主要形式“纪实摄影”是否死亡之时,英国著名摄影家保罗·格雷厄姆(1956~)在2007年推出一套由12本不同颜色封面摄影书组成的画册,题为《余烬微光犹可燃》(A Shimmer of Possibility)。这部作品是格雷厄姆借用“意识流”手法编辑的画册,其中的照片是以在街头抓拍这种最直接的纪实摄影方式拍摄而成,没有摆拍或后期修改。该画册出版后引起国际摄影界的巨大反响,被认为是“长久以来当代摄影实践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它让人们意识到,纪实摄影这个作为摄影最基本记录功能的表现形式不仅没有死亡,而且,余烬微光中仍存在燃起赤焰的可能性。

余烬微光犹可燃

2004年,格雷厄姆自驾车开始到美国各地漫游,打算创作一个新项目。虽然他深受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在路上”的摄影传统影响,但他决定不像弗兰克那样环绕美国旅行。他出发时,没有具体的路线图,常常漫无方向地行驶。他让自己放松,并依靠直觉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遭不断流动的世界。

第一天旅行后,他在匹兹堡郊外一家汽车旅馆住下。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他发现汽车旅馆停车场对面的一个草坡上,一位非洲裔黑人正推着除草机来回除草。格雷厄姆下意识地拿起相机,对着这位身穿红白蓝条T恤衫的黑人拍摄起来。只见这位黑人在太阳的余辉中不时停下擦汗,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不断将巨石推向山坡那样持续地推着除草机。期间,天空突然下起小雨,格雷厄姆将这场转瞬即逝的太阳雨画面也捕捉下来,一直拍摄到这位非洲裔美国人工作结束为止。之后,格雷厄姆到附近便宜超市,注意到商店货架上沙丁鱼、午餐肉和热狗酱等廉价罐头食品已快售罄,又拍摄了这些货架上商品销售情况。

晚上,格雷厄姆在编辑照片时,发现除草工身上穿的红白蓝T恤衫与画面背景中广告牌上的美国国旗三种颜色恰巧形成呼应。这个细节巧合,以及超市货架上的廉价商品画面,让他联想到美国黑人在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对于格雷厄姆来说,这两组关于日常生活平凡瞬间的照片,均不是他事先构想的结果,而是他在观察外部世界时凭借直觉反应拍摄下来的照片。

格雷厄姆从俄国作家契科夫(Anton Chekhov,1860~1904)用“意识流”手法撰写短篇小说受到启发。这种手法是通过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凭借巧妙的细节所可能产生的潜台词,对生活和人物进行客观真实的白描和刻画,同时为读者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以便能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并揭示重要的社会意义。格雷厄姆从这些照片中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从中发现所可能产生的含义,以及有发展成为一个系列作品的可能性。他决定按照这种思路拍摄这个关于当时美国社会现状的项目。

在随后三年里,格雷厄姆采用这种手法继续开车到美国各地拍摄。他路过美国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回避市区喧闹的人群,主要到城乡结合部,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举动和神态。他不花太长时间在某一个主题上,而是一直保持着出发时的好奇心。他摒弃用“决定性瞬间”手法去抓拍构图和用光上近乎完美的照片,却关注“最普通和日常的瞬间”。有时,他就坐在路旁,看着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他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可拍摄的。

格雷厄姆拍摄了新奥尔良一个贫穷社区十字路口的场景:人们无精打采地站在到处是垃圾的街头,仿佛不知道应当做什么或去向何方;路旁有一位坐在轮椅上失去双腿的残疾人;一名妇人正在路边吃猪蹄,另一名妇女用铜币刮乐透看是否中奖。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拍摄了新英格兰一个富裕社区,在绿树成荫和有整齐草坪的安静环境中豪华别墅连排而立,门口停放着高级轿车。一个女孩正在遛狗,另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正在自家门口信箱中查看邮件,神情十分安详。

格雷厄姆在项目开始时使用中画幅相机和胶片拍摄,后来改用135数码相机,因为他发现数码相机能更及时、方便地进行编辑。他认为,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不仅要有能力拍摄出不墨守成规的照片,包括别人或自己已拍摄过的照片;还要有自我批评的能力,能判断出哪一幅或哪一组照片与众不同,并能将这些照片编辑成一部作品。正是因为格雷厄姆具有这方面的高超编辑能力,他将这三年拍摄的素材最后编成这套独特的画册。

这12本画册没有序言,也没有文字说明。它们大多是由在两个不同地方拍摄的一组连续画面穿插排列而成,其中有一本只有一幅作品。这些照片大小不一,不规则地排布在页面中,有些在左下方,另外一些在右上方,有时还会出现两页空白画面,甚至还有两幅几乎相同的画面连续出现在前后两页。他的这种编辑方式,让画面之间产生一定的节奏,让观众能停下来思考画面含义。

格雷厄姆还利用一些人物面部或双手的特写画面,以及照片焦点的虚实,来表现他所看到并希望读者也能看明白的细节;他还利用近景和远景,以及没有人物的空镜头画面,来烘托场景气氛;并借鉴电影跟拍和主观镜头等语言,来叙述某个场景。难怪他通过“意识流”和“蒙太奇”的编辑方法出版的这套画册,被称作“电影般的俳句”。这些画册似乎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故事,却蕴含着各种解读的可能性。它们被认为是“重新界定了摄影画册的含义”。

如果将这些画册的内容综合起来思考,可以说,它们记录了美国在小布什总统领导下的社会状况。它们大多反映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同时,也利用一个富裕社区作为反衬,来彰显出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但他不像19世纪末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1849~1914)通过摄影揭露美国大城市移民的悲惨生活状况,也没有采取罗伯特·弗兰克在《美国人》中针砭战后美国异化现象的手法,而是持同情而非批评的态度创作这部作品,不对所拍摄的现象下结论,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在观看中提出问题并做出判断。

在当今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摄影家利用静态照片与动态影像结合制作视频,而艺术摄影愈来愈多借助摆拍并制作大画幅“墙上作品” 之时,纪实摄影是否仍有新的可能性?格雷厄姆通过这部作品给出了答案。他回归摄影最基本的记录功能,通过编排静态照片顺序,以画册形式,让读者能与他一道仔细观察和思考美国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这的确为纪实摄影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余烬格雷厄姆画册
肯尼思·格雷厄姆
余烬
余烬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小画册
美极客余烬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