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
2015-02-10郑伟刘芳王浩
郑伟+刘芳+王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自主论转变”等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界的兴起,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冲击。但是,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能够一直沿用至今,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而且,认知结构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不一定是机械的,讲授教学和发现教学也不完全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学的唯一目的是教学生学,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其方式就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优势与局限
1优势
首先,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通俗浅显、形象具体的东西,从而消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让学生少走弯路,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真正有效的知识讲授都必定是融入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情感,授课过程中势必会流露出教师内心世界的真、善、美。所以,教师讲课不仅仅是课本知识与方法的输出,更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必将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行为,使学生获得比教材内容更为广阔的学识。最后,讲授式教学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离开教师的“讲”,也就是说,其它各种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都只有与讲授相结合,才可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只有学会了“听”,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2局限
首先,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假会”。讲授式教学法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感到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就可径直地获得全部的知识。而实际上,任何人对新知识的真正获取,都是建立在与以往获得知识的有机结合和个人的独立思考上。教师把新的知识点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便以听讲代替了思考,其后果是学生似乎啥都听明白了,却啥也说不清楚。其次,抑制了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讲授式教学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即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其后果是必然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1]。教师只注重怎样讲得最全面、最细致、最深刻、最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多、更好、更全面、更牢固。学生很自然地形成了依赖与期待的心理,一切问题都等待教师来讲解,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萌芽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摧残了。
二“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的提出
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认识误区
一是对教材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教科书就是教师法定的、基准的教案”,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都已经明明白白地编写在教科书上了”。也有人认为“教科书是写给学生看的,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之一”,而“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还有教科书上没有写出来、至少是没有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两条渠道论”,教材是书面文字渠道,讲授是口头语言渠道[2]。只有正确认识“两条渠道论”,讲授和教材的矛盾就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二是对学习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书本上的知识”,也有人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老师的讲解、表达,才能学到知识”[3-4]。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也是一个认识误区。知识需要传授,能力也要培养,课堂讲授要抓,学生自学也要抓,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由于两个误区的存在,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教学模式是直线型的,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强调了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唯一性,而学生与教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的构成
教师的讲授不应该成为学生和教材之间的阻碍,而应该成为积极促进学生和教材联系的加速器。因此提出了“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教师要消化吸收好教材的内涵,利用自己的讲解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如图1所示:
3“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的特色
“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明确了消化、表达、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学是讲授式教学应该承担并完成的任务。与直线讲授模式相比,主要增加了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学两项任务。把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学作为讲授教学的任务提出来,强调的就是它们不再是可有可无了,而是讲授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说:“要是学生能自学,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言外之意就是,让学生自学,是教师的失责行为[5]。的确,如果学生会自学了,确实不需要教师了。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撑握的,所以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学,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怎样自学,这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只有在自学的实践中,经过教师的指导帮助,才能学会。越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就越要抓紧启发、指导和帮助,而语言表达就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主渠道。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讲解知识、传授信息,它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学生自学的任务。在放手学生自学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把知识的关键和寻找知识的线索介绍给学生,尤如给学生一张“知识地图",以免他们在知识的森林之中迷失道路;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又要通过语言的表达,对某些重要的知识点,作进一步的发掘与概括,这既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能力示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自学能力,在哪些方面还存着不足,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endprint
因此,要想很好地完成表达、启发和指导的任务,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领会内涵,真正实现对教材的再度消化。否则,表达、启发和指导学生自习的任务不可能做得好,“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就必然还会退化为直线讲授教学模式。
三“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的目标
1让学生“好学”
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作用来看,让学生“好学”可以具体化为:让知识变得好懂一些、好记一些、好用一些。教学内容“好懂”,是解决“懂”的问题;教学内容“好记”,是解决“知”的问题;教学内容“好用”,是解决“会”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学生在主观上就会感到学习并不太困难,容易抓住知识的要点、思路和方法。
从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来看,让学生“好学”可以具体化为: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因为要想让学生便于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就必须帮助学生懂得和学会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辨别和保持正确的方向,少走弯路,少钻牛角尖,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
2让学生“想学”
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作用来看,让学生“想学”也就是让知识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这一目标对于自然科学的教师来说,应该格外地加以强调。因为有不少人认为,只有艺术才讲美、讲情感,而科学只是讲理性、讲逻辑思维。其实科学思维之中同样存在着美感,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从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来看,让学生“想学”也就是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急迫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这实际上就是要对学生施加影响,要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讲授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想各种办法让学生想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3让学生“会学”
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作用来看,让学生“会学”就是要提炼和改组知识,让知识变得更有利于提高能力和改进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取那种最有利于显示能力的重要性的点线结构,选取那些最便于系统介绍的各种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线结构。
从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来看,让学生“会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能力就是努力运用条件去取得效果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要增加学生的这种可能性,当他努力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成功。但是,能力既然是一种可能性,在条件充分时,它也就转化为一种必然性。
“三角形”讲授教学模式要达到“好学”、“想学”、“会学”的目标,这三个目标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说让学生“好学”是铺平道路,那么让学生“想学”就是产生动力,而让学生“会学”则是提高能力。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郑青岳.讲授教学如何体现探究精神[J].教学参考,2006(2):3-4.
[2]刘鸿锋.教育艺术新论[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12.
[3]刘朝霞.“讲授法”之我见[J].教学研究,2006(2):112-113.
[4]韩龙淑.提高讲授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43-145.
[5]杜娟.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看待和运用讲授教学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