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离我们有多远
2015-02-10范建华
曾几何时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殿,是理想、操守、人格、求真精神的化身,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所在,它聚集了优秀的知识群体,居于社会文化的顶层。它既是科学研究水平的象征,又是文化教养的体现者。是以理性和良知为支柱,应对社会文明起引领作用,而不应被动地由社会来同化,应充满关怀和终极价值追求的精神……。可是现在变了,大学也成为名利的角逐场、添加资本的润滑剂。大学的领导成了政府的某一级官员,大学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文件……面子工程、长官意志、行政命令等……充实于教育管理之中,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的界定是困难的,每个学人对它的内涵和外延有自己的理解。大学从原则上说是一种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种环境:绿树参天、荫荫草地、阳光铺洒、好鸟相鸣,这一点通过努力是相对容易达到的。还要为青年人的学习、切磋、竞争和晋升提供公平而有秩序的良性环境,这一点构成了大学精神最内核的一面,也是实现大学精神的最难点:大学管理者、教师自己先要成为良性秩序的守护者。大学要培养各种规格的人才,既要培养应用的能工巧匠,也要培养思想光华的大师,应做培养各种苗木的园圃。总而言之,大学是一个走在大社会前列的理想小社会。
对大学的职责,至少应包含这些内涵:第一,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全球的视野及开放的心态,文化也有类似植物界、生物界那样需要混血以补充新的血液的机能。世界应存在多元文化,这样,人类的思想才能丰厚。如果一种价值观得势的话,世界就将陷入雷同的枯寂了。第二,大学教师要有能力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批判性的理解。自然科学家如果没有人文素养,那只是一个科学工匠,如果人格偏狭,可能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比普通人更大。优秀的科学家都有深厚的哲学素养。第三,大学要有更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当社会出现失范时,大学教师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正如爱因斯坦,当他在核物理实验室时,他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当他在禁核宣言书上签字时,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技师之类,大学不是为某一职业的就业而设计的培训班。大学的培养目标不能只考虑社会上某个部门、某个专业的就业要求,对大学生应有更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大学教育不仅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也应具有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过程的教育理念。蔡元培说“大学是学术探索的所在,是养成学人人格的所在。”张伯苓也说“大学要使受教育者求真、求善、求美。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现代社会在知识爆炸的环境里,也更青睐有品德、有担当、有才干的人。
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多元化,人才不仅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有精深的专研,还需要每个人以丰富的见识和涵养来包容异见,接纳来自知识界的箴言。好的大学还要使青年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社会考察活动了解本民族的传统和优秀文化,理解国情和社会需要,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方向……,但这一点常有被今天的大学所忽视的趋势。目前中国的教育状况,则是整体不能令人满意的。教育品质中“心灵品质”是应固守坚持的,“技术品质”则是与时而变的。早先的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皆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正是蔡元培的不懈努力才把一个腐败成风声名不佳的北京大学变成了人们心目中有崇高声誉的国内一流大学。
鲁迅先生在北大校庆27周年时写的《我观北大》中谈到:“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往上的道路走。”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校庆讲话时提出:“大学,应该是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二实利时代的现状
相当一个时期内,我们把职业教育几乎等同于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教育体制重专业技能传授,轻思想价值启发。课程过分重视数量分析技巧,对于人的管理、环境因素、创业因素不甚重视,培养的人才缺乏洞察力更缺乏创造力。课程安排以使用功能科目为主,缺乏整合的课程,学生在解决未来的综合问题时,往往容易因陈袭难以面面俱到。学校忽视文化、道德、伦理的教诲,表现出一种非健康状态的竞争。非应用类的人文学科课程在工科院校中普遍处境尴尬,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社会集体意识。把高等教育混同于职业教育乃至中等教育是不可取的,如果以前不重视人文学科是一种偏见的话,今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情势,则是一种浅见。而我国高校目前最严重的现象则是短视和功利,可以说是各种弊端的根子,是人格偏差的混扰之源。应试教育只不过是功利主义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人物化了,人异化了。偏颇的人格特质容易使自己的一管之见偏盖事实与真理,而且亦容易以自我参考架构去诠释社会的公理,且,有时智力愈突出者对社会的危害愈大。人性尊严与道德价值低落,人类自由乐观的精神家园为短视浮华取代。教育者豁达的胸襟纠集于狭隘的社会利益及个人的私欲,教育被我们当成了谋取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功利主义弥漫于校园,有权便是爷,有奶便是娘,社会上,更是充斥着嫌贫爱富攀高厌低的庸俗气氛。
学生选择专业的标准是将来能否在短时间里赚大钱当大官,学习为升学、学习为职位、学习为出国、学习为升官……。教师做学术就是为了赢利,大学里一些职能部门成了吃拿卡要的衙门,年纪轻轻混迹于体制内琢磨着里面的“规则”,他们以成熟‘羔羊的面目出现,虚伪地掩盖着狼性的恶。他们神情诡异、行事乖违、奉行着政客的处世哲学欺上瞒下,在高校把持着各种关隘,瓜分着学校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资源……他们出道总是一窝一窝的。他们愈是得势给高校乃至社会带来的危害就愈大,就愈是对大学精神的一种亵渎。今天的科技是要将机械赋予职能,而今天的教育却是将人变成机器,要么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对,要么将道德教育与职能教育相对,或者将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对……。过于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的自主创新和竞争,限制了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目标的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大学教师和学者们也掉进了学术理想与生活状态的两难陷阱中……,一部分如商人一般以‘一不做二不休姿态游弋于市场之中;一部分如职员般夜以继日的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之间,以行‘书匠之职积累着家庭财富;一部分如政客一般乐此不疲地摆平各种关系,以求权力之位……”。而真正潜心于学问的往往成了这个时代不识时务地最可笑的人。
一些大学校长、教师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甚至心胸狭窄趣味庸俗,是有效运用“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正是他们,往往把持着大学理念的实施!一些学校把高校变成经济的工具,权力的台阶。教育为经济服务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服务主要应通过发展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带来的多重冲击下,人文精神教育未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本来已薄弱的大学心灵教育更加淡化,大学已愈来愈难以守住一方学术和精神乐土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的人为分割导致更大显性与隐性的损害。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到现在不但难以给出一个满意的结果,还有更加恶劣的趋势。现在的大学还有一个误区,把就业当作衡量学校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好像农民,今年的西瓜好卖就种西瓜,明年的土豆价高即改种土豆,成了职业培训机构,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分。大学受世风的裹胁,不是引领社会而是迎合或是随波逐流,大学在民族精神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缺失了。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公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显示,在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美国占有54所,位居第一,英国11所位列第2,德国6所,日本和加拿大都是4所,法国3所,俄罗斯1所,我国0所。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现在正变得越来越物质主义,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热衷于自己的私欲。国内一些有见识的大学校长认为,我们现在大学跟世界名校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明显了,甚至还有超过。但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和理念,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中国大学的软环境建设是很差的。
一项调查显示,75.0%的人认为“功利主义”是目前国内大学最严重的问题。“一些大学老师忙着抓项目挣钱,不认真钻研学术,被学生称为‘老板。同学们在一起也经常攀比实习工资的高低,都想以后找个赚钱的好工作,静下心读书的人太少了。”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早已经蔓延到了大学。调查还显示,“大学行政化也很令人担忧。”被列为目前大学存在的第二大问题。官本位及衙门作风严重污染了本来应是学术圣殿的大学,正因如此,才会有“教授竞聘保卫处长后勤处长”之类的怪现象,也才会有靠行政力量获取学术资源的不良风气。“在学校内部,各院系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师职称评定等,统统由行政部门决定。教授很少有发言权、决策权。”教授和教职工权力边缘化,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
目前国内大学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70.9%),抄袭、缺乏诚信等学术不端现象严重(61.0%),真正创新人才匮乏(55.8%),学术评价标准有问题(53.2%),缺乏一流的教育家(50.2%),管理不透明(48.6%)等。所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我们目前缺失的,一是大学精神的失落,二是体制的掣肘。高等教育成了就业服务站。
三发达国家的纠偏措施
当代发达国家认识到,由于重技术轻人文而偏离了高等教育应有的轨迹,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它们在上世纪即纷纷采取了相应的纠偏措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日本已开展一连串的教育改革,他们提出:“教育在滋养思考的心灵”。要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学校教育的设计安排将环绕四大方针:涵养心灵素养;灌输基础知识;训练主动学习的能力;尊重文化传统,培育国际观。
美国一些大学,不管文、理、工、农、管、医,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而是开出“共同基础课”,希望他们广泛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到二年级或更晚再分专业进行专业教育。以哈佛大学为例,他们用九年时间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影响全美的共同基础课。共同基础课包括五类课程:社会分析与伦理道德问题;文学和艺术;科学;历史研究;外国文化。这些课程均在一年级开课。美国有些著名的大学对人文社会科学(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简称H&SS)课程的学分要求不尽相同,学校的性质不同、专业不同因而也提出不同的要求。通常状况,H&SS课程学分在一些名校占总学分的比例在13.3%至25%左右,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美国工科院校中排名前列,它的计算机专业的32门课程中有8门H&SS课程,占25%;麻省理工学院则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体分作五类。第一类:文学与文章研究。第二类:语言、思想和社会准则。第三类:文化和社会研究。第四类: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第五类:历史研究。它对学生的H&SS的学分要求不低于72学分,占总学分20%;威斯康辛大学的H&SS课程为16学分,占总学分13.3%;密执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133个学分中,H&SS学分不少于18学分,占13.6%;斯坦福大学要求至少有11门H&SS课程。
韩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些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伦理、国文、国史、哲学、外国语、文化、自然科学、体育,占总学分的30%。旨在“实行有品位的人性教育”。这个方面是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
新加坡注重东方传统的伦理教育,尤其重视中国儒家的仁德教育,也使得它的大学发展、国家建设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重回“灵魂工程师”角色
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纪初以前,人文教育占上风,后来科学教育逐渐占更多的比重,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有这个倾向。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淡薄了。但最近这几十年,特别是这一二十年,出现了文理交叉、强调加强人文教育的倾向。人们发现,科技发展以后,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色情暴力等等,这些问题仅仅靠科学技术解决不了。尤其美国在“911事件”以后,那些恐怖分子并不缺少教育,有的甚至还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美国认识到人文、心灵教育对社会良性循环的作用,因而也采取了相应增加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的措施。
世界一些著名的大学,都是外在制度的威严与内蕴崇高的境界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制度的外在威严会使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不公、不平、不廉等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处理,要使徇私枉法、作奸犯科者付出惨痛的代价让他们声名狼藉,使不正之风没有土壤和氛围蔓延滋长,从而使得卑劣的行为在大学受到遏制和消除。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们以他们崇高的境界、高尚的人格,不断提高大学制度的内在品质,使教师和管理者不断强化这样的意识:我不但教书,而且育人;不但传授知识,而且倡导公平有秩序的理念。这正是我国目前那些管理不善的大学所缺乏。不因人误“规”,不因情误“事”。
早年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已经认识到: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大学规划课程应特别重视通识教育与心灵学习,身、心、灵三位一体,涵养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艺术方法结合起来,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伦礼道德以新的升华与发展。
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不仅思考而且身体力行着他的大学理想,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思量斟酌的:
第一,年轻人进入大学四年或七年后是不是比他进校时在知识上和精神上更丰富些?他的灵魂和品格是不是更高尚?第二,大学不仅有最大的学术容量,而且应有最宽阔的自由个性发展空间。那些磨损和伤害了学生的自信的教育是对学校神圣使命的亵渎。第三,我们目前在谈论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时,似乎关于守信诚实的教育分量太轻了,假、大、空应是学校最大的耻辱。第四,在高等学校应树立真理至上的理念。“官本位”是与大学美好理想格格不入的东西,消除“官本位”本身也是构成我们大学理想的一部分。“官”的意识在大学上升、在大学强化,是大学的悲哀。学校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为最大耻辱,行政权力所能起的唯一作用是保证学术的自由、真理的畅行。第五,人文与科学是人类的两翼,折断任何一支都将损伤人类向更高的文明前行,大学不仅有大楼,应有大师和大爱。大学理应在科学上追求至真、在道德上追求至善、在文化艺术上追求至美,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
随着视野的开阔,许多大学校长都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森.失落的大学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2]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1).
[3]“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讨论[J].新华文摘,2010(11)121.[4]调查称58.8%的人认为目前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青年报,2010-05-25.
[5]复旦校长称中国大学精神虚脱成为就业服务站[N].中国青年报,2010-06-22.
[6]范建华.当代美国对人文教育缺失的纠偏[J].现代教育科学2013(6)120.
[7]中国目前无世界一流大学[N].长江日报,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