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传播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工作

2015-02-10张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共青团媒介受众

张珺

一网络环境下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遭遇挑战

(一)传统的“传达”式宣传遭遇冲击

1话语权的分散

尼葛洛庞蒂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消解中心主义”的时代,网络传播展现出鲜明的去中心化趋势。

传统媒介中,“把关人”在传播中处于决定媒介内容的支配地位,而网络传播的互动方式取代了“把关人”支配媒介内容的方式,“把关人”被网络所替代,传播主控权利被削减。于是,每一个终端都成为了打破传统传播结构的先锋,话语权不再掌握在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手里,甚至可以说,有多少个终端,话语权就会分散成多少份,而谁也无法占主导地位。投射到共青团宣传工作中,传统的、以团组织构架为基础的金字塔式传播渠道也在被慢慢瓦解。

2传受双方的易位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占据主要位置,只管按自己的需要推送信息。比如我们工作中的各种文件、精神、指示等的下达,都是以“学生(受传者)一定会关注”为前提的。该传播结构基本稳定,传者和受众两个角色不会轻易互换。

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大环境是越来越个性化、人际传播化的,传播方开始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而受方则能够迅速做出反馈,而这种反馈本身又能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也就是说,传受双方的角色会在短时间内不断地互换。

我们在网络办公过程中,每一个文件、通知下发后,我们都会关注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这些反应,将具体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馈就意味着频繁的易位。

3信息内容与风格的变化

在网络以外世界,信息通常由传播方推向受传方,而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成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变为受方的拉取。也就是说,信息的选择越来越受到信息用户的个人兴趣的导向,其结果就是“主动的选择和刻意的回避”将成为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常态。即,提供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接受度就深,反之则效果甚微。受到这样的形势的挤压,为保持被我们所面向的受众持续关注,共青团宣传工作也在逐渐从宣扬“我们需要你知道的信息”,逐渐向传递“你需要我们提供的信息”过渡。

(二)虚拟平台的复杂化挑战网络技术水平

1媒介的更新比宣传渠道构建速度快

互联网的使用方式的选择极其丰富,而且选择越多,受众在获取信息层面越自由。我们作为信息受众,每天使用各种终端登入网络,使用各种网络平台服务来获取或提供信息,这为信息获取带来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而作为传播方,形势则被动得多。尤其是在web2.0时代,新技术主导下的媒介形式如雨后春笋。一般来说,由于“反客为主”的心理动因,受众个体是对新应用反应最快的群体,而公权力组织则迟钝得多。“刚构建起一个基于某应用的宣传渠道,又出现了更新的媒介平台,并带走了大批的用户流量”已成为我们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2媒介使用的平台性容易被片面化

平台性是指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不再只起到一个单方面“广而告之”的作用,而是会立刻在同一个传播通道内引发实际行为反馈。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以青年学生为对象,网络发挥着两种不同的作用,一是作为大众传播平台,二是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我们的工作一般局限在前一种,而对后一种使用甚少。比如,就目前来说,我们普遍都意识到了在社交网站上做好思想引导的重要性,但却不得不面对传统宣传模式由于缺乏互动所造成的短板,常常无法将工作做到满意的程度。而如果过于强调“服务”,其中的引领职能应该如何体现,也成为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3信息多媒体综合性对宣传方式提出多元化要求

“网络并不是第四媒介,而是跨媒介、跨资源、跨应用的泛媒介。”近年来,微博客、微小说、微视频等“微”传播极为流行,这是针对网民日益碎片化的时间分配特点所产生的新多媒体产品,尤其受到年轻网民的热情追捧。然而,其“微”只是从受众角度而言,从传者角度,其背后所需要的无论资金支持还是制作团队规模,并不“微”。

4分众传播无限性与工作边界有限性的矛盾

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大”指的是受媒体影响的人数总量,“越来越小”则是指特定的媒体及其内容分类越来越有针对性,传媒开始从大众时代走向小众化与个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容易发现要去捕捉青年学生的关注,必须将观察他们兴趣偏好的“触角”伸得足够长。而这个长度,往往并不与我们的工作范围相匹配。

(三)青年学生的去中心化思维意识加强

1藐视传统权威

网络技术是消解了中央控制的技术。“从最早的主型机电脑到后来的互联网的个人电脑,包括伴生的一系列互联网技术,就是一个挑战独断、权力、集中、控制的过程,本身潜藏着一种突破禁忌、无视戒规、摧毁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普遍会有“怀疑权威”的心理趋向,因此,传统的“领导讲话号召”、“喊口号、树典型”的宣传方式正在渐渐失效。

2思想分化形势明显

随着信息取用越来越便利,青年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水平也在提高,不同思想观点也在更多地形成。狭隘片面地要求“统一思想”,最终难免沦为形式主义。

3隐私意识加强

网络传播支持匿名角色建立传播关系,参与者可以在不同的主体间迅速切换。这种传播特点能够使人抛却现实交往中的障碍和顾虑,达成精神和意志上的真实沟通。另一方面,这也加深了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隐藏个人观点的行为取向。我们在工作中会发现,青年学生往往不愿在与团委老师面对面的接触中透露过多观点,却会在网络上“吐槽”。

二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方法

(一)遵循客观规律,依据网络而改革工作

1避免“新瓶装旧酒”

实践应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因此团干部应避免一边把互联网当作工具,一边在思想上保持“老一套”———用开大会、讲大课、喊口号的方式组织线上活动。我们应根据互联网的特点规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有特色、不教条的宣传工作。切忌“自说自话”,将“主旋律”庸俗化为“贴近群众的形式主义”。endprint

2转变自我身份认知

网络传播具有的去中心化趋势,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转变自己“权威管理者”的定位。如何将工作思维从“监督管制”向“服务引导”过渡,做好宣传内容与宣传对象的匹配,应该是一项值得长期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的工作。

3提高技术素养

熟练使用网络工具是自媒体时代的必要技能,而对于负责宣传工作的团干部来说,则尤其要分清楚“办公效率”和“宣传效率”的区别,不偷换“组织效率”和“宣传效果”的概念。踏实学习把握网络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做好相关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让青年团聚青年

1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媒介效应

完备的学生自治组织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特点,因此,应建立发展符合时代特点的学生宣传组织,挖掘、发挥骨干队伍的特长与才干,提供培训机会和平台,促使青年团聚青年,让高校学生团组织为青年学生“代言”。当我们的学生干部真正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主流意见和观点,就是对我们思想引领工作的最大肯定。

2提高青年教师团干自身的网络素养

高校共青团干部扮演着“青年团干”与“老师”双角色,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学习,端正信仰,坚定信念,参与青年思潮发展,客观看待真理与谬误。将自己作为人格丰富的“人”投入到新媒体平台运营工作中。

(三)平衡言论观点,保持舆论活力

1多听多看,打好“太极”

思想引领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因此,不能与工作对象对立,要尊重青年学生的独立个性,求同存异,鼓励负责任的言论,培养“意见领袖”,促进不同意见均衡表达和顺畅沟通。

2以“导”制“发”,双效平衡

青年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表达欲望,难免会在网络上发表较为偏激的个人言论。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盲目的“封堵”。当一种舆论载体活跃度因外力介入而下降时,参与者的意见表达就会下沉到更为私密的舆论载体,而这将给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在舆论引领和保障学生合理表达之间,要找好平衡点。

3“解决”在先,“引导”在后

网络舆情具有重大的窗口意义和阵地意义,但在重视的同时也不要完全被舆论牵着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围绕实际,实事求是。大部分网络舆论危机都是由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引起的,往往是与实际问题伴随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以解决问题为先,引导舆论在后,反之则会越“导”越乱。

(四)了解网络隐忧,加强现实引导

从表象上看,网络信息接收的个人化与主动化极大地发挥了受众的积极性,但实际上,网络信息的浅白化、网上优势媒体对信息的“垄断”,都使得个人主动索取信息的行为受到限制。

同时,个人化信息接收方式对个人兴趣最大可能的满足必然会大大强化个性,强化特殊性,导致某些学生对自己兴趣以外的事情毫无兴趣,甚至无知。这可能会造成共识减少,集体意识淡漠,交谈词汇的失语等后果。

另外,网络的可下载特点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忆方式,由于长期习惯了用外信息库的方式保留信息而不是通过大脑记忆、理解来保存,有时候甚至极简单的信息离开了电脑也无法记忆和运用,形成对机器的依赖。这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了解这些网络化生活可能带来的隐忧,可以帮助我们能动地指导思想引领工作。信息交流所显示出来的问题终究是现实问题的投射,只有从青年学生的现实行动上给予关怀和指导,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达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

[2]波茨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段京肃.大众传播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青团媒介受众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