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教为先 修身为本

2015-02-10刘钰洁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管理者育人

刘钰洁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千年,其间产生很多包括生产方式、生活观念、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今而言的,是我们的祖先在过去较长时间段的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提升德育的重要性。“五育人”是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五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研究和实践领域又提出了“环境育人”的观点。2012年1月,教育部、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实践育人”又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而“五育人”中有很多方面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如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孟母三迁、知行合一等等。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与其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为友”。所以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强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把握道德的底线,努力做一个仁德之人。高校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演变,无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些结合点的整理,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教育的理念和途径。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教书育人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言教”在于说理、讲授,而“身教”在于示范,指导学生的行为。当然,在二者之间孔子倾向于后者,他强调身教,教师更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教师的言行要一致,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样才能发挥“教”的作用。教学有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教书育人重在育人,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师。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离娄下》)他认为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不断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和影响他人,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贤才,这突出了教师的育才作用。同时,荀子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两点明确的要求:一是“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仕》)即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威信,德高望重是为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二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即教师首先要具备善的品质,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人。教师在教育中应起主导作用,还应把德育融入于智育之中,道德教育通过智育进行。这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借鉴意义。

二“人本管理、人为为人”与管理育人

在中国的古代,存在很多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儒家学派“以人为本,道德教化,以仁爱治天下”。“修己安人”(《论语·宪问》)也是对以人为本的间接阐述,意思是注重自身的修养,身为管理者要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而后再去要求别人,带动被管理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在高校中,身为人师,要倡导人性管理,自身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苛刻于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之中,管理者要对被管理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管理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自由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更体现管理的针对性,当然每一个管理者也处在被管理之中,他们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在影响着被管理者。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 985年为《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所以,在高校中,管理者如果不能管好自己,那么就不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榜样,也就无从谈起管理育人了。从管理的角度看,管理更是一种自我管理,管理者要专注于自身的修养,管好他人的基础是管理好自我,由个人发展去带动整体进步,才能体现“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发展后劲的重要前提。

三“乐善好施、温和礼让”与服务育人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意思是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而高校的服务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后勤、图书馆、校医院等等,也涉及到学校的很多岗位。广义上说,学校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被服务者。所以在校的工作者肩负着管理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意思即为:“平时接人待物要保持一种恭恭敬敬的礼貌态度;每做一件事,不管事大事小,内心都要保持认真敬重的态度,尽心尽力把事做好;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以忠诚为本,诚心诚意,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违背。”所以作为管理服务人员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们的廉洁自律、温和礼让、尽心尽力,他们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尽心尽力、细致入微地服务,态度温和地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自尊自重、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育人意识,给学生做出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榜样。

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与环境育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意思是讲“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也就是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反过来如果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育人环境是一个庞杂而复杂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周围现实,也包括起间接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既包括天然的环境部分,也包括已经改造的环境部分。大学校园环境是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是朝气蓬勃的,当代的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推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地方,文化是无声的,但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同样的水果,生在哪、长在哪很受环境的影响,当然人也同样。校园中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舒适、高雅的设施环境,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不管是可以看见的物质、设施环境,还是看不见的人际、制度、网络环境,这些都不可或缺地被包含在校园环境中,海纳百川的校园文化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一个有活力的集体,在高校不仅要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和素质。把德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们更加能接受,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五“知行结合、以行为本”与实践育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意思是讲对于知识而言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中国的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要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实践出真知”,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灵活运用知识,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也在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孔子说“纳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画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因此在学习知识过后,定要迈向实践的第二步。学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按照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实践地点,在学校举行小的实践活动,就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慢慢适应大型活动,集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操作能力,注重实践的科学化,增长知识才干,感悟人生真谛,真正地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标记,是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现如今文化创新的基点。“五育人”中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及实践育人,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体现了现在德育思想与传统德育思想的结合,研究这些结合之处,对于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思想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文江.高教战线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3(4).

[2]段丽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管理者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