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工作规范化的初步探索
2015-02-10吴东
摘要:从国家职业教育层面来看,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已经成为职业学校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在实际的实习管理中,仍有很多问题的解决方式缺乏操作性。通过分析当前国内顶岗实习的开展情况,从学校管理者的实践角度出发,探索建立一种适合现代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 实习管理
从国家职业教育层面来看,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已经成为职业学校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解决新时期职业教育顶岗实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成为了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顶岗实习工作依然是职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现阶段顶岗实习工作仍然有很多复杂问题需要解决,如:地区经济差距大、企业需求不稳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实习中的安全管理等问题。同时,对于顶岗实习的研究工作来说,也存在着重教学轻管理,研究深度、广度不够,系统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等问题。本研究从学校管理者的实践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总结近年来职业学校顶岗实习工作开展的过程,探索建立规范的顶岗实习工作模式。
1 顶岗实习的一般类型
分析顶岗实习的类型有利于规范实习管理,便于制定相关计划和预案,一般情况下,顶岗实习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1 按照学生在企业的分布情况,主要分集中型与分散型两种顶岗形式。除少数专业中的少数学生能进行集中型顶岗实习之外,大部分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主要进行分散型顶岗实习。分散型顶岗实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学校推荐或者自己联系的方式到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1]要保障分散型顶岗实习的质量,应该构建一套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体系,提升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1.2 按照联系企业的主要对象,分为学校推荐和自找工作两种形式。学校推荐的岗位往往具有稳定性和保障性,实习企业大多与学校有合作的经验,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一般将非学校推荐的形式,统一划分至自找工作的类型中,主要为亲属、朋友、同学等介绍的工作。
1.3 按照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分类,可分为临时需求型和长期聘用型。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的学生大多是临时需求型,他们的目标与现实往往差距过大或者未完全将学生角色转换为职业角色。临时需求型学生的工作岗位具有不稳定性,易受负面信息影响。以长期聘用为工作目标的学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在企业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居多。
2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建立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管理中所凸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责任主体缺位、学生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实习管理效率低、通讯方式及相关功能急需拓展、针对性培训工作有待完善、实习评价方式单一等方面。经过总结经验,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探索,初步建立了顶岗实习的模式,如下:
2.1 完善制度建设
2.1.1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根据实习前职业学校的要求和专业情况,制定详细的实习目标及要求,规范顶岗实习管理中的细节。同时明确职责,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态调整,并动态了解学生的實习状况;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实习情况和班主任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汇总,定期向相关责任领导汇报。根据情况,召开协调会议,促进实习工作稳定进行。
2.1.2 校企双方通过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学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促进学生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帮助学生开展实习实践,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协助企业管理学生,维护学生在实习中的权利。企业方面主要负责落实对学生的生活、实习条件、岗前培训、岗位安排、实习过程监控、安全保障等工作,并加强对学生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校企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开展交流沟通,形成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
2.1.3 完善赴企业前的准备环节管理。学校对实习企业的考察、筛选、组织、宣传、体检、护送以及实习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均采取专人负责制,及时跟踪相关进度。班主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疑难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进行相关指导,努力做到管理环节无死角。此外,建立实习管理工作应急机制,收集并总结遇到工伤事务、劳资纠纷等意外问题的处理流程,对于曾经出现的实习问题要有解决预案。
2.1.4 保障实习学生合法权益。顶岗实习中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是关系到顶岗实习成败的关键。学生、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待遇、安全责任和相关服务等内容的顶岗实习协议,保障学生权益。并在发生纠纷时,由专人负责联系企业,为学生维权。在顶岗实习中,鼓励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2.2 深化校企合作
2.2.1 促进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工作的开展。积极发展前景好、运营正规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深化合作内涵。根据彼此特点,校企双方调整相关教育教学或用工计划。明确学校的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主导功能。
2.2.2 校企多方面合作。学校除了在顶岗实习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外,也要关注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需求、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信息,及时汇总研究,进行沟通合作。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校企相互信任,形成稳定的需求互补关系。
2.3 开展岗前教育培训
2.3.1 力求使培训具有系统性、针对性。采取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对即将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培训内容要关注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如:行业求职礼仪、针对岗位的面试技巧、工作中的安全意识、主人翁意识、忠诚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缩短实习学生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转变周期。
2.3.2 建立企业信息库,定期走访企业。时刻关注用工企业的联系方式和用工信息,定时更新,分类管理,专人负责,并根据用工市场的动态变化,主动拓宽就业途径,形成稳定的实习渠道。同时,建立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定期走访企业制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此外,对失岗学生实行再推荐实习制度,并进行相关教育指导,帮助其到新的单位实习就业。
2.3.3 建立学生案例和问题资源库。通过总结学生实习案例和在学生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对学生在实习中的典型案例及常见问题进行汇总、评价,并深入分析,形成电子共享资源库。使学生在实习前能够参考历届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真实的实习状况,提高岗前培训效果。
2.4 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渠道
2.4.1 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实施动态管理。为解决顶岗实习点多面广、难于管理和指導不便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实习管理。要求每班要有qq群,班主任进入该群进行实习指导。建立就业网站平台,网络平台集指导、监督、互动、评估、反馈功能于一体,实现对实习学生的动态管理。
2.4.2 顶岗实习跟踪调查,加强过程管理。在学生实习信息反馈工作中,形成“责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三层管理体系。每月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汇总,包括学生月薪、实习岗位、更换工作情况等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手机更换后,必须告知班主任新的联系方式,同时将学生是否主动反馈实习情况纳入学生实习评价标准中。
2.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利用通报批评和表扬等方式警示引导学生。完善实习成绩评价方式,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表现进行综合测评,重视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评价体系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2.5.1 职业素养。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不仅要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还要考核他们的职业素养情况。职业素养可从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三方面去考察。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给予这一分数。
2.5.2 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核心目的。不同专业的岗位之间差异较大,而不同岗位又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技能主要可以从“胜任岗位工作情况”和“工作质量符合企业要求”两方面进行评价。
2.5.3 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顶岗实习手册要求填写的实习日志和撰写的实习总结。对学校而言,实习日志与实习总结所反馈的信息能够为学校提高顶岗实习管理质量提供一手材料,为实习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2.5.4 实习考核。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难以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因而需要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环节。对于参加分散型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差异大,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将这些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与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相结合,进行实习答辩和实践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龚江南.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3).
[2]王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刘凤云.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作者简介:吴东(1982-),男,辽宁辽阳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