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协同创新”理论,提高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效

2015-02-10沈菊林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协同班级

沈菊林

(太仓市双凤中学,江苏 太仓 215400)

借鉴“协同创新”理论,提高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效

沈菊林

(太仓市双凤中学,江苏 太仓 215400)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在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工作机制中如果借鉴“协同创新”理论,就可以实现班主任与学校行政、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社区之间资源要素、工作要素、创新要素的无障碍合理流动,以班主任工作增值为核心,推进以班主任、学校行政、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学生、社会人士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

班主任工作 协同创新 目标导航 路径优化 机制完善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各地各校普遍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实效,但班主任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重个体发展,轻团队成长”的现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近年来,我们借鉴“协同创新”理论,创新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机制,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团队成长,推出并推进“班主任工作组”建设,通过建立以年级为单位的班主任工作组提升班主任整体的工作水平,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协同创新”

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二、为什么要借鉴“协同创新”

当下,班主任工作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如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做法不能较好地移植、迁移到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班主任之间互补性不强、协同性不高、创新性不足;班主任与学校行政、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社区之间的教育合力整合度不高、离散性特征显著,这些都制约并影响学生、班主任、学校的成长。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

三、如何借鉴“协同创新”

(一)目标导航中的“协同创新”

一是确立培养愿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班主任队伍。

二是明确能力目标。依照班主任岗位发展需求和专业成长要求,重点在8个方面关注、培养、发展班主任的能力。(1)合作能力——与学生、科任教师、行政人员、专业人员、家长等的合作能力。(2)学习能力——学习各种先进理念和方法的能力。(3)理解能力——对教育政策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的理解能力。(4)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校、级组、班级管理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5)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解决、调处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6)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具有堵疏结合、心育德育互补的解决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7)组织、表达、表述能力——具有组织活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确地表述自己体悟的能力。(8)社会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家、校、社区协调的工作能力。

(二)现状调研中的“协同创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借鉴“协同创新”理论中要做好基础性调研工作,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寻求突破。

一是组织前期调研。前期调研主要是对我校教师任职班主任工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我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进行研究,为制定我校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是组织实时调研。实时调研主要是对在岗班主任和班主任后备梯队进行跟踪管理与指导,对班主任工作现状进行实时动态调研分析,为班主任工作的规范化、创新性发展构建较好的支持与服务体系,促进班主任的岗位成长。

(三)路径优化中的“协同创新”

1.以典型引路促进团队进步。(1)学习、研究、借鉴校外著名班主任的成长路径促进班主任的发展。通过对全国著名班主任及省内、苏州大市内、太仓市内名班主任的成长路径的学习、研究、借鉴,确立学习标杆与发展目标,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创新。(2)提炼、传导、分享校内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路径促进班主任的发展。通过梳理本校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经历、挖掘骨干班主任的成功经验、征集在职班主任的创意想法,组织班主任成长的“金点子”传导与分享,加强班主任的研修与积淀。

2.以组团发展促进个体成长。(1)组建团队发展平台,促进班主任发展。一是组建年级班主任工作组“类工作室”。以年级为单位组建年级班主任工作组“类工作室”,创造年级班主任工作组“类工作室”的物化环境、文化环境、精神化环境,形成“老、中、青班主任组合”、“优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新上岗班主任搭配”的工作团队,将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学科协调、学业监控、家校合作、社区实践等班集体建设的重点工作、难点工作、热点工作和盲点工作,通过年级班主任之间的集体会商、脑力激荡、智慧分享达成共识,引导班主任“会做”。二是举办校内各类班主任成长主题活动。举办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班级文化建设展示、主题班会评优、德育论文评选、创新案例评比、班主任工作沙龙研讨、班主任“金点子”共享会、课题研究等活动,引导班主任“会唱”。三是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市级德育评优活动。组织参加市级及以上班主任竞技活动,引导班主任“走出去”。(2)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推动班主任发展。一是组建班级教育工作组。班级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而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的“大家”。为此,推进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建设需要“黏合”众人之力,组建班级教育工作组,并使之成为聚集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的合作平台。同时,也为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专业发展提供“工作场”。二是组建家校社合作工作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班主任是连接“三教育”的“互通枢纽”,其角色定位与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三教育”的效能和效果。为此,在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要关注培育、发展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家、校、社区协调的工作能力。三是组建学生学习小组。班级学生学习小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同伴互助、师长引领的有形载体,班级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班主任及教师、家长的观念转变、行为转型,从而促进学风、班风、师风、校风的优化。

(四)机制完善中的“协同创新”

机制创新是借鉴“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要不断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激起、激活班主任工作的活力。

一是建立健全班主任选聘机制。采取“资格准入、综合考评、学校选聘、合约管理”等方式,认真做好班主任选聘工作,让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积极、主动地担任班主任。班主任聘期内因工作需要或其他特殊事由可进行调整。对不履行班主任职责,玩忽职守或因其他原因给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校可以适时予以解聘。根据实际设立“正、副班主任”等岗位。担任正班主任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有一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对新参加工作或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采用担任副班主任的形式进行培养,其工作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二是建立健全班主任培养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校班主任培训机制。学校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教师所有接受班主任培训的学时均记入教师继续教育档案。班主任培训所需经费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列支。加快骨干班主任培养步伐,组织特别优秀的班主任外出参加省市、全国的培训、研修,拓宽班主任的视野,探索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高端路径。

三是建立健全班主任考评激励机制。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和工作水平。班主任的考核工作按学期、学年度进行,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四是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保障机制。制订、落实班主任“晋级优先、评比优先、收入优厚”的倾斜有关具体政策,切实维护班主任合法权益,为班主任开展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在职称评审、评先评优中,严格执行关于班主任任职年限的有关规定。对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且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优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协同创新”理论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借鉴有效促进了我们引领教师行走在“课堂内外”与“田野乡间”、耕耘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成长”、服务于家长的“教育需求”,从而促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1]朱其训.和谐教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协同班级
班级“四小怪”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不称心的新班级
协同进化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