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研究综述
2015-02-10龙富立
龙富立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病科,广西 南宁 530023)
肝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研究综述
龙富立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病科,广西 南宁 530023)
综述近年来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研究进展,发现近现代学者与古代医家对肝衰竭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该病的病因主要为毒、湿、热、瘀、虚,病位在肝胆、脾胃,可累及心、脑、肾、三焦等。就中医证候而言,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以疫毒炽盛证、热毒入营证、热入心包证等以实证为主,慢加急性肝衰竭以热毒内陷证、湿热内蕴证与肝脾气虚证等虚实并存为主,而慢性肝衰竭则以脾阳虚、肾阳虚等虚证为主,兼以瘀热互结证、蒙蔽心窍证等。此外,从扶阳角度探讨了慢性肝衰竭的治疗方法,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肝衰竭;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证候;扶阳
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E)是由多种因素导致肝脏功能失代偿或者严重障碍,造成凝血功能障碍、腹水以及黄疸等一系列症状的肝病证候群,属于肝病中的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以及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中医药在肝衰竭的治疗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医辨证论治更是治疗肝衰竭之精华所在。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肝衰竭的中医证候研究做一综述,并初步探讨扶阳疗法在慢性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1 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根据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的“瘟黄”“急黄”范畴。巢元方在编撰《诸病源候论》时明确提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孙思邈在编撰《千金要方》时明确提出“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淤发黄”,说明了该病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叶天士在编撰《临证指南》时明确提出“阳黄之作,湿从热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并存,上不得越,下不得泄,薰蒸抑郁……身目俱黄,溺色为变,黄如橘子色”; 沈金鳌在编撰《沈氏尊生》时明确提出“天行疫病以至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对疫病与瘟黄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古代医家认为湿、热、疫毒、瘀是该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其病位在肝胆、脾胃。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损”,“湿热疫毒”损伤肝体,久则生瘀,导致肝“体用同损”“毒瘀胶着”。陈洁真等[1]认为“瘀”“毒”贯穿该病始终,浊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脾阳受损,该病以脾阳虚为主。谌宁生[2]认为该病“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病机为“温乃热之渐,热乃温之极,热毒必生毒”及“毒寓邪中,毒随邪入,热由毒生,变由毒起”,“毒瘀交结”为其基该病机。毛德文[3]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肝衰竭“毒邪病因”这一学说,其主要认为“毒”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贯穿该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该病病机可概括为感受疫毒,正虚邪陷,三焦不利,清窍受蒙,脉络瘀阻,热迫心营,痰火交攻,痰毒内闭,毒热炽盛,其主要病理位置在肝,下涉于肾,上行于脑及心包,三焦俱病血脉受损。近现代学者认为该病的病因亦不外乎毒、湿、热、瘀、虚,其病位在肝胆、脾胃,可累及肾、心、脑、三焦等。
2 肝衰竭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辨证论治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对不同的证型施以不同治法,以达到治疗之目的。钱英等[4]编撰的《肝炎论治学》中,对肝衰竭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将肝衰竭划分为热入心包证、热毒入营证以及热毒内蕴证三种类型。而龚家林[5]在相关研究中也对肝衰竭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证、湿困中焦阳气虚衰证、湿热蕴结热毒炽盛证以及热陷心包痰火内闭证四种类型,他认为阳气受损为发病的基础,受毒邪侵袭,则猝然发病。王伯祥[6]亦将该病的证型分为热毒炽盛、热毒内陷、湿浊蒙窍三个证型。周小舟[7]认为肝衰竭的中医病因为“湿热疫毒”,病因病机多以血瘀、湿热、热毒、气虚为主,主要证型可分为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瘀热发黄证和阳虚发黄证。张秋云等[8]在相关研究中明确提出肝衰竭的病理机制主要为“毒损肝体”,其将肝衰竭划分为五种类型,即肾气虚证、肝脾气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肝脾血瘀证,其中最为重要的证候主要有三个,即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肝脾血瘀证。邱华等[9-10]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文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前10位的证型主要包括:热毒内陷、湿热壅盛、蒙蔽心窍、邪在卫气、瘀热互结、湿热蕴结、痰浊内闭、热陷心包、热入营血以及热毒炽盛;同时根据其临床经验,将肝衰竭归类为毒热炽盛证、热毒入营证、热入心包证和痰浊蒙窍证。过建春等[12]在复习大量文献、专家论证及多中心回顾性证候分析的基础上,将肝衰竭分为瘀热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阳虚瘀黄证和阴虚瘀黄证等五个证型,认为瘀热发黄、湿热发黄和气虚瘀黄是该病的主要证型。
余绍勇[13]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肝衰竭分为黄疸、腹水、出血、昏迷四个主症,又将这四个主症分别划分为3种类型,即昏迷(阴阳脱离、湿浊弥漫、热毒入营)、出血(气滞血瘀、脾不统血、热毒炽盛)、腹水(气血瘀阻、阳虚水泛、湿热弥漫三焦、)、黄疸(肝肾阴虚、热毒炽盛、湿热壅盛)。刘定奇[14]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肝衰竭,将肝衰竭分为热毒炽盛、热迫心神、湿浊内闭三个证型。张宁等[15]采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方法,对重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共有260例,研究结果表明基本证候主要包括肝脾气虚证及肾气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肝脾血瘀证,核心证候主要包括肝肾阴虚证及热毒炽盛证与肝脾血瘀证。李筠[16]在相关研究中明确提出可以将重型肝炎划分八个证型,即蒙蔽神窍、疫毒内盛、肝脾血瘀、湿热并重、湿浊困阻、脾肾阳虚、阴血不足、以及肝肾阴虚。同时,他还提出单一的证型非常少,多见于二~三个证型同时存在。康良石[17]认为疫毒内陷是肝衰竭发生的主要病机,将其辨证分为热毒炽盛证、毒陷心包证、毒陷脾肾证、肝脾虚弱痰瘀生毒证等四个证型。李秀惠等[18-19]在相关研究报道中,对肝衰竭患者的临床体征、临床症状以及脉象等一系列特征进行了密切观察,将肝衰竭分为邪实及虚证,结果显示临床上经常发生的邪实证型主要包括五个证型,即湿热中阻、阳毒内盛、阴毒内结、水浊内停以及肝脾血瘀;本虚证型主要包括八个证型,即肾阳虚、脾阳虚、肝气虚、肝阳虚、肾气虚、脾气虚、肝阴虚以及肾阴虚。姚欣等[20]对肝衰竭患者的四诊信息作出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中医证型可以划分为痰蒙神窍证、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血瘀证、湿邪困脾证以及肝胆湿热证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医家对肝衰竭的病因病机认识与古代医家的认识基本保持一致,对肝衰竭的病因主要集中在毒、湿、热、瘀、虚;其主病位在肝,横连于胆,克伐脾胃,上行于脑及心包,下涉于肾,血脉受损,三焦俱病,气阳虚衰;就其病机因素而言,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主要是疫毒炽盛、热入营血、上扰心神,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湿热内蕴、脾气亏虚、气虚血瘀,而慢性肝衰竭则体现在脾阳虚、肾阳虚为主,兼有瘀热互结、心神受蒙。通过对肝衰竭中医证候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以疫毒炽盛证、热毒入营证、热入心包证等实证为主,慢加急性肝衰竭中以热毒内陷证、湿热内蕴证与肝脾气虚证等虚实并存为主,而慢性肝衰竭则以脾阳虚、肾阳虚等虚证为主,兼以瘀热互结证、蒙蔽心窍证等。故在该病的治疗上,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当以清热、解毒、利湿、开窍为主,慢加急性肝衰竭当以清热、解毒、健脾、益气为主,而慢性肝衰竭则应重在扶阳为主,辅以清热、化瘀、利湿为辅治之。
扶阳学说是近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扶阳治疗,主要采用培补先天之肾阳及后天之脾阳的治疗方法。《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肝衰竭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难点疾病之一,扶助阳气、以消阴翳是治疗肝衰竭的大法。慢性肝衰竭以阳虚为发病之机,则应重推阳气,使用扶阳之法,推动阳气的升发,以拮抗和纠正其病情。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治疗慢性肝衰竭的重要方法,而扶阳法符合该病扶正祛邪之治疗总则。扶阳之法在治疗慢性肝衰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能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陈洁真,郑民安,蒋俊民.健脾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J].中医研究,2009,22(10):50-51.
[2] 朱文芳,谌宁生.谌宁生教授治疗重型肝炎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6):362-363.
[3] 毛德文.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J].中医药导报,2007,13(1):8-11.
[4] 钱英.肝炎论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5-183.
[5] 龚家林.急黄的辨证施治[J].江西中医药,1981(4):17-18.
[6] 周小舟,黄俏光,孙新峰,等.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64-66.
[7] 王伯样.中医肝胆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26.
[8] 张秋云,李秀慧,王融冰,等.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2008,27(2):87-90.
[9] 邱华,武建华,毛德文.辨病辨证治疗重型肝炎的经验集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561-562.
[10] 邱华,毛德文,胡振斌.重型肝炎中医证型相关文献统计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9-11.
[11] 龙富立,毛德文,邱华,等.重型肝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33-135.
[12] 过建春,荀运浩,段传荣,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5):969-971.
[13] 余绍勇,江福生,朱清静.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70.
[14] 刘定奇.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48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56-2357.
[15] 张宁,李筠.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3):186-188.
[16] 李筠.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辨证与临床分期及预后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6):343-344.
[17] 陈国良.康良石教授论治重型肝炎(肝衰竭)[C].济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论文集,2012:60-65.
[18] 胡建华,李秀惠,勾春燕,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8):665-668,670.
[19] 李秀惠,胡建华,勾春燕,等.260例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4):236-238.
[20] 姚欣,辛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5):13-14.
[21] 聂广,余绍勇,江福生,等.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72-176.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1-19
广西高校科研课题(YB201419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14GXNSFBA118207)
龙富立(1981-),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肝病的基础与临床。
R256.4;R228
A
1673-2197(2015)10-0053-02
10.11954/ytctyy.2015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