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研究进展
2015-02-10陈秋兰曾永红曾常青
陈秋兰,曾永红,刘 林,曾常青*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00)
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研究进展
陈秋兰1,曾永红2*,刘 林1,曾常青1*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00)
研究报道显示,针灸结合穴位按摩治疗颈动脉硬化疗效显著,其中穴位选择为关键,长期反复按摩为重点。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研究报道,探讨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以供临床参考。
针灸;穴位;颈动脉硬化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硬化为脑梗死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西药治疗颈动脉硬化药物主要为他汀类,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1-3],能减少30%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大,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肝毒性等。颈动脉硬化斑块中膜厚度积分、危险因素数目与脑梗死密切相关[4];Essam Baligh等[5]发现动脉硬化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与患者年龄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多重性相关,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的直接原因[6],因此寻找危险因素早期治疗至关重要。中医学,颈动脉硬化涉及“眩晕”“痰凝”“头痛”“厥证”等范畴,由于西药治疗不足,国内医学常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颈动脉硬化。文献[7-10]报道,余甘子等中药及中药复方具有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临床效果更为突出,见效快、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11]。针灸治疗中穴位选择是关键,探讨针灸治疗穴位的选择及其作用机制,可更好地阐释并推广针灸治疗方法。对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方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具体报道如下。
1 颈动脉硬化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以脏腑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为依据,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效验明显、简便易行、安全无毒、不良反应低、治疗成本较低等优势[11]。针灸治疗面瘫、腰痛、中风、动脉硬化等疾病颇有成效。施丽俊等[12]采用针刺治疗颈动脉硬化,研究发现针刺“百会”“四神聪”两穴6个月较单纯使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斑块消退效果更加明显。针刺颈动脉患者的“人迎”“内关”“风池 ”“丰隆 ”“足三里”等穴位,施针60天,结果显示:针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率为53.9%,明显高于药物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均明显减小[13]。袁琳[14]采用针刺“百会”“气海”“太冲”“足三里”加降血糖药物治疗高血糖颈动脉硬化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斑块消退率为56.7%,且多普勒超声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提示针灸治疗具有消退斑块作用,且能有效遏制新兴血管,促使易损斑块稳定。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 MHD)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现,其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阻力指数(RI)明显下降,搏动指数(PI)升高,剪切率( SR)降低。蔡劲等[15]针灸取患者“百会”“风池”“足三里”穴,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斑块形态良性改变及PSV、EDV、PI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RI( 阻力指数)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选择“人迎”“内关”“足三里”等穴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IMT变薄,PSV、EDV增快,PI、RI下降[16]。
本课题组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和参考文献,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按摩治疗颈动脉硬化:针刺以百会、风池、人迎、内关、三阴交为主穴;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者进行自我穴位按摩,沿头维、太阳、百会、风池、天柱、人迎、肩井、肩髃、臂臑、曲池、内关、神门、合谷等穴位按压。根据经颅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仪显示,该治疗方法能改善颈动脉两侧血流量,有效治疗脑供血不足造成的眩晕,还可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薄,最终达到稳定、缩小颈动脉斑块的目的,因此针灸为治疗颈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
2 颈动脉硬化治疗穴位
针刺百会穴能改善脑血液供应,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头痛、神经衰弱等证均有显著疗效[17]。近年来,研究发动脉硬化斑块的启动、病变进展及血栓性并发症形成中,炎症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拮抗炎症、防止炎症造成内皮功能损伤至关重要。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能降低p-Rafl和p-ERK在缺血脑损伤组织中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18]。ERK通路激活可引起多神经系统的细胞坏死、脑组织坏死,故抑制其激活可减少神经细胞及脑组织的坏死,起到脑保护作用。罗文舒等[19]发现督脉经穴(大椎、百会)影响靶细胞内的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NF-κB激活特异性靶基因的表达活性,减少炎症因子TNF-A、IL-6、IL-1等产生。电针大鼠内关穴可有效改善心率,降低G蛋白基因表达。电针大椎、百会通过抑制JAKs底物的活性,部分阻断炎性细胞因子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影响血管壁炎症的代谢[20],从而起到抗炎和防止内皮功能损伤的作用,同时改善脑循环,减少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头痛症状。根据药物靶点数据库文献结果显示,JAKs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靶点之一,作为选择大椎、百会作为主要治疗穴位的依据。梁美爱等[21]研究发现,针刺百会治疗疾病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颈动脉硬化严重者由于大脑血液供应减少而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会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具有调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针刺内关穴有明显的镇静止痛作用[22]。严杰等[23]研究发现针刺内关可上调钠泵的基因表达:颈动脉硬化患者往往会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的现象,较大程度由心肌泵血不足导致,当心肌钠泵降低时心肌出现供血不足现象,电针“内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升高钠泵,对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能够缓解脑缺血。针灸内关穴通过影响靶细胞内的转录因子、G蛋白表达和钠泵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保护心肌缺血,使血压恢复正常,同时针刺“百会”和“大椎”,协同治疗颈动脉硬化疾病。因此,选择“内关”穴治疗颈动脉硬化。同时,根据药物靶点数据库文献结果显示,钠泵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靶点之一。
高血压是导致斑块发生的重要因素,易引起血管内膜壁的损伤,从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细胞间质的合成。现代研究表明,人迎穴的特殊断层解剖特点决定其即时调节血压效应。人迎穴深层的颈动脉窦为压力感受器,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效果[24]。针刺人迎穴作用靶点为血管内皮细胞,能够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25]。电针人迎穴能使呼吸衰竭状态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得到明显改善,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和促进心脑血管舒缩,降低血压、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达到治疗和预防颈动脉硬化的作用。针刺人迎穴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和促进心脑血管舒缩,从而具有降压、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通于督脉,该穴有清热发散、醒脑定神、平肝熄风、开窍化痰等功效。张晨茜等[26]认为针刺风池的作用靶点可能为内皮素(ET)。ET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对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系统稳态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有学者认为其靶点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α主要作用为调节免疫细胞,作为一种内源性致热原,能够促使发热,引起细胞凋亡,引发炎症。针灸风池穴可有效降低外周血中ET和TNF-α的含量,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高血压恢复正常,调节靶细胞内的活性因子,从而达到治疗颈动脉硬化的目的,因此选择风池穴作为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主穴。
3 针刺治疗颈动脉硬化作用机制
三阴交穴具有宁心安神、补阴除烦等作用,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王志波[27]发现针刺三阴交穴可降低小鼠血清ET含量,提高NO含量。王超等[28]研究表明艾灸三阴交作用机理为调节血清钙-钾平衡。针灸三阴交可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提供机体免疫能力,从而对抗颈动脉硬化病灶,辅助治疗颈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产生原因为脂质与复合糖类聚集内膜下面,导致人体血管增厚、变硬,形成斑块。长期动脉硬化会导致大脑供血量减少,从而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可致脑卒中[29]。颈动脉硬化是引发脑实质缺血性病变的重要原因,其频发部位主要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相关[30]。此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高血压密切相关[31]。针灸疗法有着广泛适应症,效果迅速、显著,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综合针灸穴位,其分子水平的影响并不是某靶细胞对某个靶点的简单作用,而是相互相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到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疾病的作用。针对病因,采用相应配穴处方进行针灸治疗,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颈动脉硬化与内皮细胞受损、炎症因子升高、高血压和脑缺血等相关,而针灸百会、大椎可保护内皮细胞,降低炎症因子;针刺内关可减少各种痛症,缓解脑缺血,减少眩晕症状;针刺人迎可调节血压,改变血流量;针刺风池可减轻内皮损伤;针刺三阴交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针刺穴位可有效稳定颈动脉斑块、调整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等,起到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作用。穴位自我按摩可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机体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突出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控的特点。
目前,颈动脉硬化治疗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但副作用大,不宜长期服用。本课题组在针灸治疗基础上,指导患者自我按摩,维持和加强治疗效果,再配合教育、饮食、运动等自我防治方法。该方法经2个疗程共40天综合治疗,颅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发现:患者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ICA)血流明显改善(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降低(P<0.05),斑块明显减小(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提示中医针刺、按摩穴位治疗颈动脉硬化效果明显。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显著,且中医针灸具有质优价廉、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等优点。本文对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和初步探讨,尚有许多作用机制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尤其在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研究。分子水平机制研究为阐释针灸作用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从现代医学阐述中医的穴位针灸、按摩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技术。今后应加大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高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
[1] ADAM KRASINSKI,BERNARD CHIU,J DAVID SPENCE,et al.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quantification of intensive statin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2009,35(11):1763-1772.
[2] ICHIRO DEGUCHI,YOHSUKE HORIUCHI,TAKESHI HAYASHI,et al.Effects of rosuvastatin on serum lipids and arteriosclerosis in dyslipidemic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4,23(8):2007-2011.
[3] 贾相科.他汀类药物联合中成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3):83.
[4] 梁颖茵,朱建忠,陈松林,等.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331-3333.
[5] ESSAM BALIGH,FOAD ABD ALLAH,REHAM MOHAMMED SHAMLOUL,et al.The impact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multiplicity on sever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969 Egyptian subjects[J].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3,3(6):414-418.
[6] 成勇.颈动脉硬化与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7] 呙爱秀,黄兴国,唐湘云.余甘子水溶性鞣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 2):352- 355.
[8] 谭华炳,贺 琴,赵 琴.绞股蓝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拮抗作用[J].用药指导,2007,10(6):476-478.
[9] 屈玉春,王晶,唐波炎,等.银杏叶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NF-κB表达的作用及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6):726-727.
[10] 胡建芳,陈朝俊,余志辉,等.参七脉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粥样斑块稳定性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60-62.
[11] 刘炜宏,王凡,王玲玲,等.论针灸医学的特色与优势[J].中国针灸,2011,31(8):673-678.
[12] 施丽俊,徐荣,曾虹玲.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39-540.
[13] 王伟志,宋平,王占奎.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5(25):312-314.
[14] 袁 琳.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30例超声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202.
[15] 蔡劲,施园.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1(8):1695-1697.
[16] 张文来,王伟志.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血管和血流的影响[J].中国针灸杂志,2011,31(9):783-785.
[17] 何在坤,尤艳利.百会穴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16(9):116-117.
[18] 张雨辰.电针刺对缺血性损伤脑组织相关蛋白磷酸化及MAP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
[19] 罗文舒,饶晓丹,吴永刚,等.针刺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 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8):18-19.
[20] 刘荣.JAKs激酶在电针抗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1] 梁美爱,段权,黄伟添.百会压灸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1905-1907
[22] 杨影,周美启.浅谈内关穴的临床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7):615
[23] 严 洁,杨孝芳,易受乡,等.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膜钠泵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5):276-279.
[24] 宋文婷,王舒,樊小农,等.针刺人迎穴的降压作用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6):76-78.
[25] 卫彦,寇吉友,陈军.针刺人迎穴对高血压患者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12-14.
[26] 张晨茜,储浩然,程红亮,等.针刺风池、风府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5-17.
[27] 王志波,王丽芳,肖红玲,等.针刺丰隆和曲池及三阴交穴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ET和 NO含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2(21):3205-3207.
[28] 王超,常小荣,严洁,等.艾灸三阴交穴缓解兔子宫痉挛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67-969.
[29] BARTMAN W,PIERZCHALA K.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ype2[J].Neurol Neurochir Pol,2012,46(6):519-528.
[30] 唐丽姣.老年人颈动脉病变情况的B超表现特点[J].医学信息,2014,27(3):420.
[31] 郑辅刚,杨士贤,石鹏,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2,6(6):318-320.
(责任编辑:李岚春)
Study on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hen Qiulan1,Zeng Yonghong2*,Liu Lin1,Zeng Changqing1*
(1.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Guangzhou 510080,China)
The project has indicated that excellent response is obtained from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During this treatment,acupoint-selection and massag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repeatedly are key points.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cupuncture;Acupoint;Carotid Atherosclerosis
2015-01-13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31800160)
陈秋兰(1988-),女,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控制。
曾永红(1960-),女,广东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老年慢性病康复研究,E-mail:zyhznl@126.com;曾常青(1963-),女,广东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学,E-mail:gdzcq@163.com
R246
A
1673-2197(2015)10-0050-03
10.11954/ytctyy.2015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