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技术
2015-02-10刘洪波
刘洪波
(天津市名洋湖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天津 300353)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技术
刘洪波
(天津市名洋湖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天津300353)
黄瓜霜霉病是影响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防治工作中,根据保护地的生产特点,总结出一套生态防治方法预防黄瓜霜霉病发生,减少化学农药污染,降低成本。
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生物防治
黄瓜霜霉病是为害保护地黄瓜生产的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不单发病迅速,危害严重,而且发生普遍。在发病季节,一周左右时间就可使成片的植株发病,减产30%以上。过去,主要靠化学防治,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只好加大浓度和增加打药次数,不仅成本高、用工多,而且污染严重。而生态防治主要是通过调控棚内的温、湿度,创造一个有利于黄瓜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达到防病、丰产的目的。
1 主要症状
黄瓜霜霉病从幼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主要为害叶片,多从下部叶片开始,继而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叶片初生淡黄色至鲜黄色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在潮湿的条件下,叶背病斑着生紫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湿度大时叶背面霉层变厚呈黑色,严重时叶片全部枯死。
2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因子
黄瓜霜霉病的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鞭毛菌亚门假霜霉菌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温、湿度是该病害发展流行的主要条件。首先,温度上,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20 ℃,最适侵染温度为16~24 ℃,低于15 ℃或高于30 ℃不利于病害发生。其次,湿度上,孢子囊萌发湿度要求在83 %以上,湿度在60%以下时,孢子囊不能形成,黄瓜叶片上无水滴或水膜存在时,病菌不能侵入。此外,棚膜滴水、漏雨,通风不畅,低温高湿,缺肥,生长不良等也易引起病害加重发生。
3 生态防治技术
所谓生态防治就是利用黄瓜与霜霉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加强农业和物理防治,通过调节设施内温度和湿度,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达到丰产、防病的防治技术。为了有效防止该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生态防治措施:
3.1适时调节设施内温度和湿度
晴天上午通过对温度的调节达到防治的目的。即日出后闭棚升温,每小时增温6 ℃左右,当棚温达到28 ℃时开始通风,超过32 ℃后加大通风,棚温最高不能超过35 ℃。下午通过湿度的调节达到防治的目的。加大通风量,使棚内湿度降到60%以下,温度保持在20~26 ℃,这段时间温度虽然适合霜霉病的发生,但60%以下的空气湿度却有效地抑制了霜霉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夜间温度逐渐下降,但闭棚后湿度明显上升,达到85%~90%时叶缘开始出现水滴,湿度超过95%时,叶片上形成水膜,非常利于病害的发生。此时棚外气温如低于10 ℃,可采取延长通风时间的方法,使棚内温度降至13 ℃以下,低温对霜霉病的发生不利,对黄瓜生理活动无影响,当棚外气温稳定在10~12 ℃以上,可采取整夜通风,降低湿度的方法控制病害。3.2适时适当浇水
浇水一定要在晴天早晨或上午进行,不可在下午或阴雨天浇水,并防止浇水过多过勤。一般掌握在土壤含水量低于25%时浇水,浇水后应马上闭棚,使棚内气温升高至32~33 ℃,约1 h,然后打开通风口排湿,这样可以在夜间减少叶面水膜的形成,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发展。
3.3高温闷棚
闷棚选择在晴天午间进行,封闭棚室2小时,使棚内温度上升至45 ℃,杀死植株上和土壤表面的病原菌,可隔7天左右进行一次,连续2~3次。为避免“烤秧”,若棚室内偏于干燥,应在闷棚前1天浇水。
3.4增施叶面肥
霜霉病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病,首先是从老叶上发生,而后快速向上蔓延。适时追施叶面肥,增加叶片的营养,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可起到防治霜霉病的作用。一般叶面喷施0.3 %磷酸二氢钾或600倍液腐殖酸叶面肥,
3.5生物防治
黄瓜霜霉病发病后,采用生物防治一般用3 亿CFU·g-1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兑水喷雾,每隔5~7 d施药一次,直至病情不再发生,通常施药2~3次即可治愈。
总之,用控制温、湿度的方法抑制病菌生长发育,阻滞病情的发展,是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生态防治技术。既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但该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时还要结合药剂防治等其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才能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S642.2
B
1002-0659(2015)05-0016-01
2015-06-15
刘洪波(1986-),女,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设施蔬菜的栽培与管理工作。E-mail:lhongbo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