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药本草》对回医药学的贡献*

2015-02-10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香药回族本草

靳 萱

(宁夏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学习园地·

《海药本草》对回医药学的贡献*

靳 萱

(宁夏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海药本草》作者李珣,药学家,祖籍波斯(今伊朗),世代以售香药为业。它对祖国药学的贡献在于编撰了研究岭南和海外香药的专书—《海药本草》。书于五代,辗转之宋末年而亡佚。现考证尚志钧先生辑录的《海药本草》载药131条,记载产于西亚、中亚西域地区的香药45条。书中对香药的含义、性状、功能主治及炮制有独特的阐述。增补了前人所未载的海外香药,丰富了回医药理论。本文籍该书产生的背景、学术思想及特点对回医药的贡献作以浅析,敬祈同道。

海药本草;回医药;贡献

香药是回医学的用药特色,在回医药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海药本草》主要特点是记载了大量香药,因此《海药本草》是回医学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学典籍。回医研究《海药本草》所记载之药和方对香药的药物形态、真伪优劣、禁忌畏恶、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方法有正确、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将香药应用于临床,发挥疗效。

1 《海药本草》产生的背景

1.1 时代背景 隋唐时期,从阿拉伯到中国的船舶非常多,主要经营香药。特别是唐代中期,中外海上贸易呈现出繁荣鼎盛的景象,西亚、中亚西域地区的香药源源不断传入中国。然而,诸如像肉豆蔻、降真香、阿魏等阿拉伯香药远在秦汉至唐代已传入我国,却因各种条件限制,对其产地、形态记叙简略、错误和不足,甚至与中药混淆不清,故对唐代中外贸易之繁荣,海外药物特别是香药之大量传入不为人们所认识和应用。1.2 个人背景 李珣是前蜀土生波斯人,其游历过岭南,对南方物产特别是海外香药极为熟悉,加以李珣本人擅长文学,家族世售香药为业,又被推荐做过宾贡。故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编撰了颇具影响力的我国首部记载香药的本草学著作。

2 《海药本草》的学术思想和特点

2.1 阐述海药,实为香药 本书名为《海药本草》,所论药物,多数是从海外输入(西亚、中亚伊斯兰国家)或从海外移植南方的。唐代《酉阳杂俎》载李德裕曰:“花木以海名者,悉从海外来”[1]。与古代称外来药品以“胡”,和近代外来物品以“洋”,其义相同。《海药本草 》所记载药物产地总共40余处,有3种情况。一是所载西亚、中亚西域地区居多,再次是南方产地,其次是东方,北方产地较少。如没药出波斯国,降真香出大秦国,肉豆蔻出昆仑国。李珣在《海药本草》中说:“香药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概念,指具有芳香味的药物。如龙脑香、茴香、安息香等,除供药用外,也用作香薰、美容、调味用。广义的概念,指外来药物。如波斯白矾、石流黄、金屑等,虽无香味,也列在香药的范围”[2]。

2.2 博引旁证,内容详实 《海药本草》所载药物131条文中,从50余种中药文献中引述有关海药(阿拉伯及南方药)资料。所引用的书以《汉书》、《异域记》占多数。如返魂香引《汉书》和《武王内传》,阿勒勃引《异域记》等[1]。在体例上,仿《唐本草》体制做的。冠以“按”,“谨按”。例如“银屑条文,开头即用“谨按《南越志》云……”。对于药物功效,多冠以“主”、“疗”,不用“治”字。例如“石流黄”条云:“主风冷”[1]。因此,《海药本草》纯为中国化的本草书。再者,详细记载了药物形态、性味、主治、真伪优劣及药用注意事项等。对药物形态描述十分细致,如仙茅条下云:“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1]。对药物品质优劣也作了记载,如蒟酱:“实状若桑椹,紫褐色为上,黑者是老不堪”[1]。在药物的真伪鉴别上,如琥珀条下云:“凡验真假,于手心热磨,吸得芥为真”[1]。《海药本草》对每味药的性味、主治记载亦颇全面。如肉豆蔻:“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1]。《海药本草》对药用重视注意事项。如胡椒条下云:“和气不宜多服,损肺”[1]。

2.3 重视临床,方多治广 《海药本草》每味药的功用主治后常附有方剂,便于临床运用,且用法灵活。如琥珀条下云:“主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癥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等,并宜饵此方。琥珀一两,鳖甲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銖,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七,日再服校量,神验莫及。产后即减大黄”[1]。在药物配伍上,指出药物畏恶制使。如缩沙蜜条下云:“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良”[1]。补骨脂条下云;“恶甘草”[1]。在药物用法和制剂上种类繁多,如兜纳香条下云:“入膏用,主恶疮肿瘘,止痛,生肌,如烧之能辟远近恶气;带之夜行,壮胆,安生。[1]”染发法,如毗黎勒条下云:“乌须发”[1]。此外还有炼丹、汁饮、酒服、磨服、含服、刮点、烧灰用等,内容丰富。

2.4 丰富内涵,补遗纠偏 《海药本草》对前代本草文献等资料给予了补充,特别对陈藏器《本草拾遗》所言药物主治功用有所发展,对其书中某些错误并予指正。如迷迭香条,陈藏器言:“迷迭香味辛、温、无毒,主恶气,令人衣香,烧之去鬼”[3]。《海药本草》补充说:“迷迭香性为平,不治疾,烧之祛鬼气。合羌活为丸散,夜烧之辟蚊蚋”[1]。又如蒟酱,《唐本草》云:“下气温中破痰积”[4]。李珣补充说:“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救食味”[1]。对阿拉伯香药中存在的错误,李珣在《海药本草》中一一加以指正。例如无食子条,李珣说:“番呼为没食子,今人呼为墨食子,转谬矣”[1]。

3 对回医药学的贡献

3.1 充实并完善回药学理论 回药学是在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指导下,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药学基础,继承了印度、波斯、中国等药学内容而最终形成的较为完整药学体系。回族医学认为,药物有四禀性(冷、热、干、湿)、十二气味、十二大功效和药物配伍中的“七情”(性亲、性飞、性润、性烈、性贪、性暴)等功效。因此,回族医学更重视药物的禀性和产地。《海药本草》论述药物的药性、功能主治、炮制等外,还阐释了药物的产地、栽培以及形状品质等生产方面的知识。几千年来回族人民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植物、动物、矿物的实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具回族民族特色的药物学。

3.2 发展并扩充香药性味 《海药本草》在药性方面记载有温、大温、微温、温平、平、冷、寒、大寒,在药味方面记载有酸、甘、咸、涩、甘酸、甘涩、咸涩、甘酸涩、酸咸涩,丰富发展了前代本草对药性的认识。现用回族地区常用的香药列举如下:迷迭香温;腽肭脐大温;无食子平温等。记述药味如:荜茇味辛;毗黎勒味涩;菴摩勒味苦甘等。《海药本草》所言药之性味,其中有些是指正前代本草药物性味。如兜纳香条,《本草拾遗》云:“味甘温”[3],《海药本草》为:“味辛平”[1];再如补骨脂条,《药性论》未记畏恶[5],而《海药本草》载:“恶甘草”。总之,该书十分重视临床实践,不固守传统书籍,颇具创新意义,为深入认识和研究香药奠定了良好基础。

3.3 增药并显示临床疗效 很多气味芳香的药物就是经过《海药本草》的阐述,逐渐为后世广泛认知应用于临床,且均记载于明代《回回药方》中。如甘松香、芸香、缩沙蜜、血竭等,这类药物性多温燥,具有行气温中、健脾化湿、活血祛风等功效。流行病学调查证实[6],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海拔较高、气温偏低,致使西北地区人群的体质普遍以“虚寒”居多。针对宁夏地区人群的特殊体质,香药即可发挥其独特的疗效。

3.4 推进并改革药物剂型 传统中医是以汤药为药物主要剂型,而引进中国又被中国化的回族药物多为芳香类[7],其富含挥发成分,如若仍经煎煮,势必失去其有效成分。因此,回医根据医治目的和药物性质之不同,将药物剂型和制剂工艺做了非常大的改良,拓展了临床用药范围,并科学地保持了原药有效成分,提高了临床疗效。由《回回药方》所载的舐剂(糖果剂)、露酒、油、散、丹、蜜煎、浸剂、糊剂、解毒剂等剂型分析,其中舐剂(糖果剂)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散剂,而露酒、蜜煎剂、油剂则是回医药药物剂型的独特之处。

3.5 研发并繁荣现代回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回医药研究手段也要不断的改进和更新,现已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在《回回药方》4卷所载的656首方剂中,选择了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基源清楚,具有回族特色的,且在回药中有代表性的,又有推广价值的药品作为研发工作的起草品种。“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在1~3级轻中度痤疮、“扎里奴思膏”和“回药生肌膏”对慢性下肢溃疡和皮肤溃疡的治疗疗效显著。“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出自《回回药方》[8],是治疗禀性衰败、心肝肺经干、黄液质痤疮之经典古方,其药物组成多为《海药本草》所载香药,如麻思他其、撒苔亦忻等。其主要通过调理心肝经之液,祛除体内白痰、黑血、浊粘之润等病理产物,达到除疮酐、美容之效。“扎里奴思膏”[8]和”回药生肌膏”[8]是《回回药方》治疗疮疡疾病的经典方剂,其组成药物如赛的油、血竭、马蘭花等,具有消肿止痛、净血剔润、祛腐收湿、生肌敛疮之功。因此,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通过对特色香药和古方的研究发现:香药运用既是回医临床之特色,又是回医优势技术之体现。应着力提高回药新药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回族医药的区位和民族优势,与区内回药生产企业协同攻关,组织实施回药研发与产业化,打造出宁夏特色回药产品。

4 小结

回医药科研、开发是发掘、整理、发展、提高回族医药的迫切需要。李珣所著《海药本草》汇集了海外香药之精华及民间用药经验,补充了前代所著本草之不足及偏解,为回族地区深入研究香药、丰富回医临床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1]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2-277.

[2]五代·李珣(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121.

[3]尚志钧.本草拾遗辑释[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6.

[4]唐·苏敬等.《唐本草》[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0.

[5]高晓山.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8.

[6]南一,牛阳,郑海生.浅论回族医学的用药特色[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320-322.

[7]靳萱,高如宏.回回药方方剂剂型分类及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

[8]宋岘.《回回药方考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217-393.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基金资助项目(NO:2013BAI48B09-20)民族名老专家医技医术抢救性传承研究课题.

靳萱(1982-),女,汉族,宁夏人,硕士,研究方向:回族医药文献。E-mail:com123jin@163.com

R29

A

1007-2349(2015)12-0104-02

2015-09-18)

猜你喜欢

香药回族本草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医香药本草文化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香药概念探讨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宋代香药业研究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