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临床研究述评*

2015-02-10周仲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绝经期电针疗程

徐 曦,周仲瑜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2.湖北省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文献综述·

近20年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临床研究述评*

徐 曦1,周仲瑜2△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2.湖北省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对近20年来有关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从电针治疗现状、取穴、操作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电针疗法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并且电针治疗优于药物治疗。临床研究有较大进步,科研方法得到重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有效率差异较大、对激素替代疗法的认识陈旧。建议今后开展科研协作,提高研究水平,建立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拓展思路,开展电针配合激素疗法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电针疗法;围绝经期综合征;综述文献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采用针灸治疗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学者在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笔者分别使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收集从1994年6月—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文献。以更年期综合征或围绝经期综合症或绝经过渡期为关键词,对电针或电针疗法或电针治疗进行二次检索,手动排除摘要中含有“大鼠”、“动物实验”的文章,检索到文章44篇。阅读这些文献的全文,将其中的24篇剔除,其中包括7篇综述,3篇文献的实验对象为动物,8篇的疗效标准为改善围绝经期综合症中单一症状的评判,还有6篇因作者、治疗方法基本相同而去除。实际纳入文献20篇,述评如下。

1 临床治疗现状

1.1 整体状况 治疗的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临床研究型文章以随机对照研究居多,单纯临床报道型文章有7篇[1-7],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有13篇[8-20],占纳入分析文献的65%。单纯使用电针是主流,纳入分析的20篇文章中,单纯采用电针治疗的有13篇,电针与中药结合2篇,另有耳针上连接电针仪3篇,电针配合灸1篇,电针配合灸与磁珠按压1篇。有学者报道选肾俞、三阴交、中极、足三里、悬钟为主穴,用补法针刺,适当配穴,有效率可达100%,治愈率达83.3%[11]。也有学者将电针组作为对照组,选用三阴交、太溪为主穴,辨证配穴,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1.93%[6]。几乎所有的文章得出同一个结论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确切。查阅文献,近年的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有一趋势,即专注于治疗综合征中的一个特定症状,例如治疗更年期失眠、更年期抑郁、更年期潮热等等。

1.2 取穴与配伍 在选穴方面,以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为主,纳入分析文献,统计针刺的主穴共有14个,应用的频次为(包括对照组):三阴交13次,关元8次,足三里6次,内关5次,其余穴位均低于4次。有学者分别观察了电针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穴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是3个疗程后,三阴交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1]。纳入分析的20篇文章,只有2篇提到辨证随症取穴其他的均未提及。

1.3 针刺方法 针刺手法方面,有人提出在针刺关元时可用齐刺法(正中用长40 mm毫针直刺,旁两针用长75 mm毫针分别向同侧卵巢方向斜刺),要求患者少腹部必须有强烈的针感并可向会阴部放射[9-17]。有人提出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18]。有人提出针三阴交时进针得气后施捻转提插补法,以局部感觉酸胀麻或向远处放射为佳[2-12]。其余文章以平补平泻为主,未对针感提出明确要求。电针的刺激参数方面,多数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14],有人要求以身体局部及肢体有较明显的肌肉收缩为度[15],也有人将强度固定为8~10 mA[2]。明确提出电针波形的文章有11篇,设置为连续波的有8篇[1-19],设置为疏密波的有3篇[2-20]。纳入分析的文献,20篇文献均提及疗程。疗程设置以10 d为1疗程和有1个月1疗程为主,但同样疗程内的治疗次数并不一致。以疗程为1个月为例,有每周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1];有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4];有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提及随访的文章仅有1篇,在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后,随访半年[6]。

2 存在的问题

2.1 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 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是研究结果分析的主要依据,其不统一可明显影响疗效判定和结果分析。然而,20篇文献中关于围绝经期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有6种,包括《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改良的 Kuppenarln 评分法[1]、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6]、还有2种未标明出处的诊断标准[16-20]。这些标准有的已经使用多年,有的相互有差异,因此病例纳入的基准线不一致,得到的结果相差较大。不仅仅是诊断标准多样,纳入评价的文献中涉及的疗效标准也不统一。包括依据改良的 Kuppenarln 指数(MI)评定法[2]、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自拟的临床证候积分[16]等等。这些不同的标准影响了文献之间的可比性和综述文献的整体质量,也造成针灸在治疗该病的推广和说服力不足。

2.2 有效率差异较大 纳入分析的病例报道文献,最低总有效率为71.3%,最高为100%。笔者仔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不少自相矛盾之处,如许多学者采用针刺治疗的有效率平均为90.76%,但取穴基本相同的作为对照组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仅有71.3%。在对照试验中,只有少数将针刺与服用西药做对比的文献出现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2]。涉及针刺不同穴位的疗效对照时,治疗组总是优于对照组,这样的结果是否真实、是否存在人为因素、是否严格遵循试验设计流程令人深思。疗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都会影响结果分析和结果的可信度。

2.3 对激素替代疗法的认识陈旧 报道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类文献中常提到激素替代疗法(HRT)治疗该病的种种危险,如长期应用HRT有诱发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1]。但近年的西医研究认为,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妇女,绝经后5 a内开始 HRT 其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52%~55%,对已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或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女性,在开始激素治疗的第1 a中,冠状动脉事件增多(被称为“早期危害”)[22]。因此激素替代治疗的时机选择十分重要,针对身体情况不同患者应个性化用药[23-25]。

研究认为雌激素和(或)孕激素补充治疗达3~5 a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终生发生乳腺癌的风险。现有的循证医学数据表明,HRTS年以上者,乳腺癌的发生危险是不确定的,即使发病危险增加,也只是与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和每日饮酒超过2倍标准饮量的影响相似。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颁布了《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09版)》,针对H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了解释,并明确提出了激素补充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慎用症。

3 发展趋势与展望

3.1 随机对照研究成主流 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方法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以对照效果的异同[26]。在实验过程中的参照实验,可以分为很多种,如空白对照实验、自身对照实验、相互对照实验及条件对照实验。在研究对象数量足够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确保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对各组的影响相同[26]。从而提高文章的可信度。

笔者收集的纳入分析的文章,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有13篇,占纳入分析 文 献 的65%,发表时间均在2006年及以后,占纳入分析的2006年及以后发表文章的81.25%。分布在2006年的有1篇,2008年2篇,2009年1篇,2010年2篇,2011年1篇,2012年1篇,2013年2篇。这表明随机对照原则在电针治疗围巾绝经期综合征这一领域已经得到学者的重视,并成为主流。

随机对照实验对设计方案要求比较细致,但纳入分析的大多数文章则在介绍研究方案时十分简略。为比较电针与其他方法在治疗相同病症有效性的差别时,采用随机平行的对照研究方法在试验设计、病例选择、病例数量的设定、过程管理、数据统计等各项要素上均严格要求,需充分地考虑了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伦理、依从性以及医疗的安全性等,结果分析比较客观。在此前提下,随机对照实验才能发挥优势,达到比较高的可信度。

3.2 展望 首先,随机对照试验虽已成主流,仍须加强对细节的把握,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另外,统一诊断标准,创新疗效标准是必要的。例如,临床上以烘热为主诉的患者居多。文献中涉及的评价潮热的疗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潮热的频率、严重程度或潮热症状评分的改善。虽然有效率高,但是在临床上常常不能将症状改善至患者满意的程度。再如,许多文献以血清雌激素的升高程度作为疗效好的证据。虽然雌激素提高时部分围绝经期的症状可以改善,但即使在正常范围内,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也非越高越好[27]。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除了在配穴上不断优化外,配合低剂量的激素治疗能否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同时降低激素治疗的危险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1]陈秀玲,罗仁瀚.电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08):35-37.

[2]夏晓红,胡玲,秦正玉,等.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针刺研究,2008,33(4):262-266.

[3]陈贵珍,许云祥,李沛.电针结合耳压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5(3):137-138.

[4]何金森,廖建钦,安晓英,等.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应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6-8.

[5]周军,秦正玉,李伟莉,等.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9):617-620.

[6]魏小翠,张细香,陈大燕,等.60例腹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2,04:105-107.

[7]孙占玲,金亚蓓,金慧芳.耳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09-211.

[8]李艺,夏勇,刘世敏,等.电针治疗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1,9(5):278-282.

[9]史晓岚,杨帅,张国庆,等.针药不同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效应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56-758.

[10]史晓岚,杨帅,王元惠,等.针药3种不同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效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64-5366.

[11]刘蓉.电针为主辨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6例[J].中国针灸,2000,(8):40.

[12]陈秀玲,罗仁瀚,徐凯.电针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923-924.

[13]史晓岚,杨帅,张国庆,等.电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5):37-39.

[14]金慧芳,金亚蓓.耳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Kupperman评分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6-8.

[15]李艺,夏勇,刘世敏,等.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Kupperman评分的效应[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59-561.

[16]何金森,廖建钦,安晓英,等.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4):3-5.

[17]李艺,夏勇,刘世敏,等.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199-201.

[18]樊瑾,杨琴华.针灸加磁珠耳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21.

[19]金亚蓓,孙占玲,金慧芳.耳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48(04):331-333+352.

[20]张海燕,秦黎虹,朱庆军.电针治疗绝经过渡期相关症状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91-92.

[21]Siddiqui N I,Rahman S,Mia A R,et al:Evaluation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J].Mymensingh Med J,2005,14(2):212-218.

[22]张绍芬.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解读[A].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绝经学术会议暨绝经相关问题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2011:3.

[23]Grostein F,Manson JE,Stampfer MJ.Hormone therap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role of time since menopause and age at hormone Initiation[J].J Women’s Health,2006,15(1):35-44.

[24]Manson JE,Allison MA,Rossouw JE,et al:Estrogen therapy and coronary-artery calcification.N Engl J Med 2007,356:2591-2602.

[25]Hsia J,Langer RD,Manson JE,et al: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rch Intern Med,2006,166:357-365.

[26]陈钢.对亚健康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的思考[C].//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四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2012:288-290.

[27]潘秀荣.短期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4):650-651.

Re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in the Past 20 Years

XU Xi1, ZHOU Zhong-yu2

(1.SchoolofAcupunctureFractures,Hube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0Hubei;2.Hubei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Hubei)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from acupuncture treatment status, acupoints, oper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ast 20 years were sor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upunc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linical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e acupuncture therapy is superior to drug therapy. Clinical studies have greatly progressed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problems are disunit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standards, large efficient differences and obsolete understanding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ffort should be made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abil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unified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as well as more study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hormone therapy for new ideas to cure this disease.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literature review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12BAI24B01)

徐曦(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临床。

△通信作者:周仲瑜,E-mail:2209447940@qq.com

R271.11+6

A

1007-2349(2015)12-0075-03

2015-09-27)

猜你喜欢

绝经期电针疗程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围绝经期女性多焦虑 积极化解要得法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治子宫脱垂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传染性软疣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福尔电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