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普洱市畜禽免疫效果的原因与主要对策
2015-02-10鲁富有彭海生李兴元张海楠
鲁富有,彭海生,李兴元,张海楠
(普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
近几年来,普洱市全面实施了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分片包干、整村推进”的免疫新模式,强化了动物免疫工作,平均群体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可是,通过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发现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同一厂家同批次猪瘟疫苗或口蹄疫O型疫苗在不同地方免疫,抗体合格率有的达到90%,有的仅50%左右,免疫效果不佳的情况经常出现,甚至零星散发疫病。经过深入基层调查和分析,免疫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疫苗质量不合格、疫苗保存和运输不规范、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操作不规范、免疫动物饲养管理不善等,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论述,以供同行参考。
1 影响免疫效果原因
1.1 疫苗质量不合格
安全有效的疫苗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基础。首先,疫苗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生产采用的菌(毒)株和血清型,高质量的疫苗使用标准菌(毒)株,抗原性好,抗原含量高。其次,疫苗的质量与疫苗厂家的生产工艺关系密切,如油乳剂灭活疫苗的油佐剂、乳化剂、稳定剂质量和乳化工艺不好,疫苗质量就难以保证,且增加免疫副反应和反应死亡率。此外,非正规疫苗厂家生产的疫苗,使用的毒种和菌种不是标准的菌毒株,免疫原性不能保证,接种后体内抗体产生不能达到保护水平。
1.2 疫苗保存和运输不规范
疫苗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贮藏和运输才能保证其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乡村疫苗冷藏和运输条件跟不上,加之防疫人员对疫苗保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疫苗往往不按规定保存和运输,人为地造成了疫苗的失效或质量下降,导致免疫效果不好。保存运输条件不当,冻干疫苗会发生失真空、溶解、变质,油佐剂疫苗会出现破乳、变色,发生水油相分离,这些疫苗使用后不仅会造成免疫失败,而且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副反应。如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在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猪瘟活疫苗、山羊痘活疫苗,在-20~-15℃保存,有效期可达24个月,而在10~25℃的环境下保存,不到10 d就完全失效。
1.3 免疫程序不合理
1.3.1 首免过早
动物机体抗体来源于母源抗体和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一般来说,吮吸初乳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能够迅速上升并接近母体的水平,出生后24~35 h即可达到高峰,随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如果在母源抗体水平还比较高的情况下接种疫苗,疫苗与抗体会发生中和反应,导致免疫失败,或免疫效果不好。所以,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免疫程序或方案进行免疫,其它疫病必须根据当地疫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1.3.2 免疫次数过多
有的鸡场、规模猪场出于对疫病的害怕,总是认为免疫越多越好,对有的疫病实行高密度高频次免疫注射,如每月免疫一次新城疫疫苗或猪瘟,不但增加劳力,浪费了疫苗,增加了免疫应激,而且多次免疫接种,还会引起免疫麻痹或耐受,影响免疫效果。
1.3.3 接种间隔时间问题
首次免疫时动物的应答能力低,需要重复免疫接种一次才能产生更强的应答反应,所以一般疫苗首免后,需要再加强免疫。免疫间隔时间过长的动物抗体水平过低或消失,容易受到感染,必须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如鸡新城疫活疫苗,首免、二免、三免的间隔时间一般是15~20 d,即雏鸡5~7 d首免,19~21 d二免,35 d三免,3个月做一次免疫。如猪瘟疫苗,如果仔猪出生后20 d左右首免,则在70日龄左右进行二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免疫接种效果。
1.3.4 多种疫苗联用或同时使用的干扰
在动物流行疫病种类较多的地区,往往在同一时间采用疫苗联用,给动物同时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疫苗,使机体同时产生免疫应答。这种急于求成的免疫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免疫效果却不理想,基层兽医防疫人员或部分养殖户却常常采用这种方法。目前,在生猪的强制集中免疫病种中,许多山区的基层防疫人员,为了减少来回几次免疫、降低免疫成本、提高免疫密度,常常把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肺疫、猪副伤寒等几种疫苗一次性免疫或混合免疫注射,由于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降低了疫苗效果,造成了免疫失败,增加了免疫反应和死亡率,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但是,近年来的实际情况表明,有疫苗联合使用似乎很少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甚至还有相互促进免疫力产生的作用。最近,云南省在生猪的强制免疫时,采用猪瘟活疫苗、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活疫苗和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同时免疫注射的方法,即生猪“321”免疫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应用和监测,效果良好。
1.4 免疫操作不规范
1.4.1 疫苗稀释方法不当
在疫苗使用中,需要稀释的每种疫苗,均有专用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方法,有的有专用稀释液,必须严格按规定稀释,否则疫苗的计量就不准确,会影响免疫效果。因此,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未经消毒稀释、使用污染和过期的稀释剂、饮水免疫时饮水器中含消毒液等,均会导致免疫效果不好或免疫失败的情况。
1.4.2 免疫途径不当
不同的疫苗,接种方法和途径不同,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免疫效果。畜禽的免疫接种方法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点眼、滴鼻、刺种、饮水等。例如,要求必须肌肉注射的疫苗结果注射于皮下,如口蹄疫疫苗要求肌肉注射,操作者可能注射于皮下。另外,选择针头的型号时,针头过短造成接种疫苗深度不够,需深部肌肉注射可能注射于皮下脂肪中,这样疫苗不能很好地吸收,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免疫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还可能会引起发病死亡。
1.4.3 免疫剂量不准确
一是加大剂量免疫,有的村级防疫员和养殖场(户)为了提高免疫效果,采用加大剂量免疫,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力产生和接种剂量成正比,适度加大剂量,可以弥补疫苗注射操作中的免疫剂量不足,抵抗畜禽体内抗体干扰,确保畜禽群体的免疫效果。如猪瘟采用2~3倍免疫剂量,可以取得很好的免疫效果,可有的防疫员和养殖场采用5~8倍剂量猪瘟疫苗或更大倍数免疫,造成浪费,且容易出现疫苗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有的村防疫员,为了减轻免疫副反应带来的不必要麻烦,避免畜主赔偿纠缠,常常减少疫苗剂量进行免疫,如猪口蹄疫疫苗,每头只注射0.5~1.0 mL,这样就起不到免疫保护的作用。
1.4.4 使用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
对免疫动物在免疫前和免疫后7 d使用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皮质激素类、抗病毒药物等,这些药物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含有药物的饲料添加剂,治疗过程中的动物会大大影响免疫效果。
1.5 饲养管理不善
1.5.1 营养不足或缺乏
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良、带病、消瘦的动物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差,抗应激能力弱。如饲料配方不合理、腹泻、慢性消化道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使动物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仔畜早期营养缺乏,对免疫系统是特别有害的,这是因为初级淋巴器官和免疫系统的成熟是逐渐发生的。所以体况很差的动物一般不予免疫。
1.5.2 饲喂霉变饲料的影响
饲喂霉变的饲料,会引起慢性中毒,这种情况无论是农村饲养户或养殖场,常常被畜主忽视,从而造成动物慢性中毒也未发现。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是影响细胞免疫反应,引起T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响应的抑制,减少抗体的产生,降低巨噬细胞的噬菌能力,减少抗体。黄曲霉毒素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会引起血清蛋白质浓度的变化,导致非特异性的体液物质的抑制。还能使体内干扰素产生延迟,淋巴因子的激活延迟,更多地会导致获得性免疫失常。另外,黄曲霉毒素会降低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的功效,造成疫苗免疫失败。
1.5.3 应激因素
在炎热季节、高湿高热、寒冷季节、饲养密度大、动物处于冷热应激之中,或经过长途运输的动物,免疫时需除去应激源后,使动物机体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免疫接种,否则会增加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
2 提高免疫效果的措施
2.1 正确选择疫苗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病种,必须使用国家统一招标采购的疫苗。二是要使用通过国家农业部GMP认证厂家生产的疫苗产品,或取得国家进口批准文号的合格疫苗。三是坚决不使用来路不明的疫苗。四是要认真检查、核对疫苗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物理性状、储存条件等,均应符合规定才能使用。
2.2 严格按要求贮藏和运输疫苗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动物疫苗贮藏、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疫苗设施设备,如县级疫苗冷藏库、疫苗运输车辆、乡(镇)和村级的疫苗冷藏冰箱和冷藏包箱。二是加强疫苗贮藏和运输管理,保证疫苗的质量,保证疫苗安全有效。三是在疫苗使用过程中,要培训教育基层防疫人员认真按疫苗说明书要求使用好疫苗,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
2.3 正确选择接种途径
动物的免疫接种途径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饮水、滴眼、滴鼻、气雾及涂肛等。因此,在免疫接种时一定要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免疫接种途径,保证接种剂量足够。
2.4 杜绝免疫前后滥用药物
在免疫接种前后1周,不要用肾上腺皮质酮类等抑制免疫应答的药物;使用弱毒疫苗免疫前后1周,不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气雾免疫和饮水免疫前后3 d内不能进行消毒,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免疫副反应注射皮质激素后导致免疫失效,恢复后应重新免疫接种。
2.5 坚持“五不打”
对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的动物不免疫、带病或发热的动物不免疫、不到免疫年龄的动物不免疫、怀孕后期的牲畜不免疫、马上要出栏的动物不免疫。因为这些动物存在免疫风险,免疫效果不佳,所以暂时不宜免疫。
2.6 适时检测抗体
对免疫后的动物,要适时采取血清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根据检测结果作出免疫效果评价。对免疫效价不合格的,应及时加强免疫,或补免补注相应疫苗,确保群体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才能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