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更要妙选材
2015-02-09大朋友蔡明
大朋友蔡明
[激趣妙语]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常言还道:“一招鲜,吃遍天。”
●看菜吃饭,最好能有“私房菜”;量体裁衣,时尚古典任你选。
●文章成败由立意,着意原资妙选材。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
●陆游有诗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任何思想最终都不能依赖于权威。因此,怀特海告诫我们:“人类的所有论述,只要把自己的主张建立在考察其陈述的真理性之上,就必定要诉诸事实。任何哲学流派都不能宣称可以摆脱这一规律。”
●材料是文章的肌肉,材料丰富则文章丰满,材料精当则文章精神,材料典型则文章典范。
●向生活学,向人民学,向书本学,写作的素材便会源源不断。
●读万卷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行万里路,阅尽人间文必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佳作双娇]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八(1)班 顾云飞
老屋早已残破不堪,四周杂草丛生。直到打开后院的门,看到那一大片田野时,我模糊的记忆才一点点清晰起来,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久违却又熟悉的呼喊:“慢点,小心摔着!”“回来吃饭了!”……
那是奶奶的声音。
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动的吧,我也不例外。那一大片田野、桃林,对我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通常,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然后便一刻也不愿在屋中多待,穿上鞋就往外跑。奶奶拿着一件外套,一边迈动笨重的步伐追着步伐轻快的我,一边大声喊着:“慢点跑,把外套披上!听见没有……会着凉!”而我,总是加快了速度,嫌奶奶烦这烦那的。奶奶追了一段,自然是追不动了,停在原地喘着粗气。看着我日渐长大的身影,她布满了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慈祥、满足的笑容。她的皱纹更深了,既诉说着沧桑,也诉说着幸福。
太阳出来后,整片田野就被笼罩在金光下,睡醒了一般。春天时,大片大片的金黄最美。我用手轻轻拨弄着油菜花,看它们左摇右晃,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田野那边是一片桃林,桃花盛开时,仿佛一团团粉色的云朵,犹如天边最灿烂的朝霞,映衬着蓝天。天蓝得很干净,只飘了几缕薄烟似的云。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句话真不假。还没玩够,耳边又响起了令人“厌烦”的呼喊声:“回来吃饭啦!”我只好不舍地望了望田野,再次感受了一下沐浴着阳光的温暖,然后一步三回头地撅着嘴回到那阳光并不充足的老屋。每次,奶奶都是笑着对我说:“又不是下午不能玩了,生什么气呢?”她眯成一条缝的眼睛漾着笑意,充满爱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
我就这样回忆着,不禁嘴角微扬。直到一只鸟从树上飞起,我才猛地惊醒,觉得心中空空的,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情绪。
六岁时,奶奶去世了。
“慢点跑!”“回来吃饭了!”……
从那以后,那个有些烦人却十分温暖的声音再也没响起过。它藏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藏在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地方。
天一如既往的蓝。
阳光正好。
(指导教师:李春燕)
奶奶,我留下来陪你
唐晓旭
以前去奶奶家,总是跟爸爸或妈妈一起去的。一般也就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嘘寒问暖一番后,就回来了。
奶奶住的乡镇离县城并不远,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爷爷去世后,奶奶不愿意离开老宅到儿女家居住,一直独自守在这里。
“奶奶,我看你来啦!”屋里,奶奶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叫声吓了一跳,她转过身,半天没缓过神来。
“是笑笑啊!”奶奶把我拉到身边,仔细打量了一番。“瞧瞧,这小脸瘦的,小胳膊细的。也别光顾着学习,累了就歇歇,别伤了身体啊!你坐一会,我去给你买点好吃的。”奶奶起身要走。
“不用忙了,我一会就走。”我急忙拉住奶奶。
“不许走!刚来就要走!”奶奶嗔怪道。她坐在我旁边,轻言慢语地和我唠起了家常,一说就是两三个钟头。天色渐渐暗了,我心里想着要赶最后一班车,便站起来要走。
“吃过饭住一宿,明天再走。”奶奶也连忙起身,死死地抓住了我的手。
“奶奶,我明天有事,改天再来看你。”
“那明天一早走也来得及。”奶奶硬是不放。就这样拉拉扯扯地,眼看就要到院门口了,她突然抢先一步把院子的大铁门给反锁上了。
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奶奶首先软了下来:“那你以后没事时,常来给奶奶看看。”
她极不情愿地打开了院门,一直把我送到站台。
我上了车,心里总感觉沉甸甸的。
“那是你奶奶吧?”司机回头笑着对我说,“她还在那看你呢!”我急忙把头伸出车窗外,看到火红的夕阳正照着奶奶枯槁的、孑然独立的身影。她满头的白发被晚风吹起,就像是一片随时都会被风吹落的枯叶。我顿时感到身心一颤。
当今社会正倡导孝道,甚至用法律形式把它固定了下来,而我却为何要吝啬一晚的时间,去辜负她老人家要我留住一宿的小小愿望?
“停车!快停车!我要下去!”我突然高声叫道。
我跳下车,向奶奶飞奔而去:“奶奶,我留下来陪你!”
(选自《扬子晚报·繁星》2014年1月1日,有改动)
[说文论道]
两篇文章都是写奶奶:一个奶奶已经驾鹤西去,一个奶奶依然健在;顾云飞小作者沉浸于对往日甜蜜、幸福、温暖的生活的回忆之中,唐晓旭同学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孝”道。虽然这两篇记叙短文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读罢,还是会让我们很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个中秘密就在于,表达主题时的材料选择得好。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题目本身就是写作明确的方向:首先要落实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其次要落实的是已经在记忆的深处;借由这两个落实,进而表达特殊的情感和思想。对照这三个方面,顾云飞同学应该是基本做到了。这是奶奶的声音,是奶奶“慢点,小心摔着!”“回来吃饭了!”的声音。奶奶在“我”六岁时就去世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屋旧人非。可当“我”打开后院之门,眼前又出现了一片田野和桃林时,一切便又“复活”了,奶奶的声音重又响起。于是,回忆开始了,当年祖孙间的一幕幕温暖、幸福又有点调皮的场景重又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直到树上的鸟儿惊起,“我”才从回忆中走了出来……当然,读者也随着小作者一起感受了这一份难忘的祖孙之情。
《奶奶,我留下来陪你》,题目是文中人物的一句话,是一句在特别的场景和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一句关键的话。这句话传达的是孝敬老人的主题。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如何选择生活、描写故事,表现这样的主题呢?或许有人会选择写一篇议论文,慷慨陈词一番大道理,但本文的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一个自己经历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反复渲染,并在情到深处时来了一个抒情般的议论,亮出了鲜明的思想主题:“当今社会正倡导孝道,甚至用法律形式把它固定了下来,而我却为何要吝啬一晚的时间,去辜负她老人家要我留住一宿的小小愿望?”读者顺此思路,便会联想到,为什么人世间会有那么多不能尽孝的遗憾呢?其实,孝很简单。孝,就是留下来陪老人住一宿;孝,就是满足老人一个小小的愿望……此时,我们再一次回看标题“奶奶,我留下来陪你”,就会发现,这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决定,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恰恰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尽孝的文化,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行动、这样的正能量。当然,文章也就有了分量。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一文的主题表现得还比较浅显,对于“声音”的处理也略显普通和简单。
[前车之鉴]
认识你自己
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世界上最大的敌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你脆弱的心是你最大的敌人,只有战胜你那脆弱的心,才有可能战胜你自己。要战胜这个最大的敌人,首先要做的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从“俗话说”起笔,引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可取的。不过,“俗话说”后边最好用逗号。接下来的一段话也显得长了一点,应该适时“句读”。)
说说我认识自己的方法吧。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我是将别人的态度、言行当作认识自己的镜子的。我觉得,善于总结自己得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从别人的言行中学到经验的人是快乐的,既不总结自己又不学习他人的人是愚蠢且可怕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不但不会被人耻笑,还会因为胸襟坦荡而受人敬重,会因为充满爱心、乐于奉献而受人敬爱,会因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而受人敬佩。连自己的弱点都不敢承认、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敢改变的人,只能是懦夫,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信心搏击人生、取得成功呢?(此段意在阐述“认识自己的方法”。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方法有二:一是以人为镜,认识自己;二是以己为训,认识自己。)
原来的我总是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缺点。别人问我:“你的缺点是什么啊?”我考虑半天,说:“好像没有。”这就是因为我还没有认识自己,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
爸爸曾取笑我:“你的性格太过急躁了。”我很难过——原来我也是有缺点的啊。
妈妈也笑着说我是比较容易冲动的人,我回头看看自己,原来我真的是这样的。有很多次,我都是雄心勃勃地想做些什么,可最后都是因为暴躁冲动的坏习惯,使原本有条不紊的计划化作了一纸空文。
不过,自从上了中学以后,我意识到也该重新认识自己了,不能总是让叹息作为自己生活的主旋律。我要让我的生活奏出与众不同的旋律,让爸妈看到一个全新的我。(从自我感觉良好,到发现自己太过急躁,最后表示要做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是从时间维度上让别人认识你自己。当然,这也是你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
(注:这是一篇来源于热心网友的文章)
总批:
就这篇文章,蔡老师谈一点自己对写作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认识你自己”是一道非常好的作文题,因为,写作的素材就来源于自己,同学们只要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只要注意捕捉自己心中的微妙感受,只要每天都对自己有一个总结或者反省,就不会没有话可写。“认识你自己”还是一道非常好的人生命题。因为,在你把自己当作写作对象时,你也就开始关注自己、研究自己、善待自己、提高和发展自己,你每天的反思或反省就成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认识和反省自己的人,他的人生肯定会非同一般。
蔡老师由此想到写这篇文章的一个角度问题。题目中的“你”可以是自己,即虽然是“你”,其实是“我”,因此,所写的文章无论言行举止,还是观点、做法、情绪、故事等,都应该来自于“我”,即写作主体自己。另外,这篇文章还可以站在过来人、第三者的角度对“你”进行人生的指导,告诉你认识自己的意义,指导你认识自己的方法等。这两个角度都应该是符合题意的写作角度。但角度不同,取材用材的方法一定是有差别的。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究竟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写的呢?蔡老师读后的感受是,既像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材料均出自“自己”,而且文章最后又回到自己上来收束;又像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写的,用的是自己的材料,就像是“现身说法”,但这个高度还是欠缺了很多。由于作者处理写作角度不够果断,因而给写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实,这个问题说得明白一点,就是选择材料的方向问题。
最后,蔡老师还想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写作时一定要做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能信马由缰、想到哪就随便写到哪。对同学们而言,你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不但要注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还要特别注意选择材料,如何选材用材不是一件可以马虎的事。
[深度对话]
问:如何才能做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呢?
答:这八个字出自鲁迅先生,先生完整的一段话是这样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单看这八个字,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选材要严”重在强调“选择”材料,而且是在写作之前“选择”材料;而“开掘要深”重在强调“运用”材料,即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对已经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巧妙运用,甚至是最大化、最智慧地运用。这八个字,强调的是材料话题的两个方面。
先说“选材要严”。这首先是建立在有材料可选择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平时不爱读书看报,不能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没有一个素材库,选择也就无从谈起。有了“基础”,选择才有可能,这个“严”才能落实。蔡老师个人以为,选材要严,至少应该表现在: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这是“一严”;材料必须切合你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和情感,这是“二严”;材料必须有时代感、有代表性,要能体现新意、本质和核心,这是“三严”。古人写文章、做学问“无一字无出处”,虽近乎苛刻,但对于我们写作时如何选择材料也是很有启迪的。
再说“开掘要深”。“开掘”这步工作,看上去重在写作过程中的发挥,其实在写作前的材料选择中也是需要的。为什么选这则材料而不选另一则材料,这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开掘”。就提笔写作的过程而言,“开掘要深”正是对认真、智慧地运用材料的高要求。一则材料,既然已经决定使用,肯定要根据写作需要进行取舍与加工。因为,任何材料都是一个综合的、多义的、立体的复杂存在,如果没有巧妙地剪裁和取舍,不仅文字冗长,而且会影响文章的思想表达。进一步讲,就是要学会运筹帷幄,能将材料进行多维度切分,用来证明既相关又有一点差异的观点和表达既相近又有区别的思想。更进一步讲,就是要能对材料进行层层分析、剖析和使用,让材料在你的笔下成为一道风景。
问:议论类文章的写作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有哪些忌讳?
答:其实,这个问题与前面一个问题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简单说,选材马虎、材料使用过于浅表和肤浅肯定是忌讳。当然,除了这些,从蔡老师的个人经验来说,以下几点也是议论类文章写作中需要回避的。
一是假。材料虚假,不但证明不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会影响人们对正确思想的判断。
二是长。无论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还是议论类的散文,都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说材料、讲述故事,那会冲淡说理立论,也就是转移了注意力,因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能用一句话表述清楚的材料,绝不用两句话,这就是原则。
三是旧。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动不动就是司马迁、屈原,动不动就是人所皆知的悬梁刺股、爱迪生之类的故事,这样的材料,毫无新意和生气。当然,不是说这些材料一概不能使用,只是如果你决定使用,就得有新的发现或新的表达。
四是缺。论据材料如果残缺不全,读者就无从知晓其价值意义。因此,有时候必要的交代还是需要的。
五是以例代议。虽然说“事实胜于雄辩”,但也并非所有的事实都能代替雄辩,也不是说只要事实,不要说理。议论类文章永远是以阐述、说理、论证为主体的,而不是堆砌材料。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以后,我们还会提及,这里不再一一言说。
[写作有约]
1.请帮助上面的那位热心网友修改一下他的文章。要求:在基本尊重原文意图的前提下,充实材料,理清逻辑层次,把原文提高一或两个层次。
2.请以“认识你自己”为题,重新写作。要求完成两篇作文:一篇写成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另一篇写成记叙文,也不要少于800字。
3.请以“认识你自己”为主题,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既可以是演讲会、交流会、主题班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最后,出版一期以此为主题的作文报或黑板报。
[相关链接]
写作永远需要素材,没有生活,缺少积累,是写不出文章来的。要写好作文,就需要有独特的积累,要有属于自己的“私房菜”,这样的文章,读者才会耳目一新;当然,更需要有对“私房菜”的特别制作,使之成为“特色菜”“品牌菜”“招牌菜”。
博大的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写作宝库,就是源远流长的写作清泉,同学们要主动去阅读、去研究、去发现,并将之化为写作的素材。愿“中华元素”能成为同学们的写作之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有着共同的“中国梦”。
下面,蔡老师推荐一篇特别的文章,只要你能静心地、认真地、仔细地读完全文,就会明白蔡老师为什么会推荐这篇文章。
千年埙声
方林茹
冬日的阳光沿着古老建筑的棱角做着严整的切割,明媚而清爽。我站在阴影之中,透骨的寒风穿刺着,仿佛是在我的每一寸肌肤上做着精致的刺绣。那声音从远方传来,呜咽着,哽泣着,苍凉低沉,仿佛在叙说着历史长河中悠长而悲壮的故事。
那些悠长而悲壮的,过去的故事。
起褶的岩石盘踞成环形的山峦,守护着千古帝王痴缠的妄念。我在风的吻痕中行走,走进那一座座被重新修筑的楼阁。那些浮华的现代气息填充的外壳里沉睡着王的勇士,他们曾披坚执锐,他们曾骁勇无敌,他们曾凯旋封功或是马革裹尸,而最终,他们以陶俑的姿态永存。
或许,我该去抚摸玻璃窗内发黄石化的槽牙,它应当属于一匹骨肉匀称、日行千里的战马。它的头上曾戴着繁琐的辔头,它的背上曾负着沉重的鞍鞯,为了不在战时发出声音,它咬着荆棘长棍,奔腾,完成着尊贵的使命。金银交替的子母扣儿束缚了它也成就了它。
人潮汹涌,发出模糊难辨的声音,无数只耳朵想要谛听新奇的传说。但我知道,真正的事实只是残酷。于是,我的鼓膜震动,回响的是那一声凄厉的嘶鸣。这匹六颗牙齿的年轻的战马在沙场上扬起它雄健的长蹄,定格在半空中,轰然之间,玉山倾倒再难扶。
我为它感到悲伤,为它被束缚的命运感到绝望。然而,如若我们生无使命,则,生亦何欢?如若我们死无尊严,死亦何惧?
在那里,我邂逅了一双有神的眼睛。
“先涂上一层釉,接着用不同的色彩绘制上去,形成一种明艳的层次,让人产生立体的感觉。”他说,“直到很久以后,西方国家还在用阴阳雕刻来表现立体。”
平面的颜料涂抹出鲜活的灵魂。我想,顺次绘制不同色彩的人一定是有着丰富而沉静的心肠的,一层一层的描摹仿佛是一遍一遍的诉说,因而那双眼睛里也仿佛含着无尽的情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远行的士兵,他是否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沙场的勇者,他是否在南风中有一瞬的失神,想起老母亲满头的白发?
[下讲预告]
写作也需要“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