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马旦到高产导演
2015-02-09关心
关心
女导演似乎是个特殊的群体,多少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男性化的印象,然而在王青这里完全不成立。她外形修长俏丽,总把自己收拾得山青水绿,乍一望去,很难把她与所合作的演员们区分开来。
转行导演十年出头,王青已经执导了40多个大戏,涉及十几个剧种,平均每年会排三个大戏,还夹杂一些复排剧目和小戏。目前她是上海京剧院目前唯一在职的一级导演。这位刀马旦出身的西北姑娘,终于在江南扎下根来。
西北花·海“漂”缘
王青的祖父母、父母都是秦腔演员,父亲王馥生还是甘肃当地有名的导演。生在梨园世家,干这行儿似乎顺理成章。6岁开始,在同龄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时候,她每天五点多钟就得爬起来练基本功。父亲相信,要学戏,必得吃苦,平常舍不得打骂女儿,督促她练功时却毫不含糊。就这样一路进戏校、进剧团,王青很快成为甘肃省陇剧院拔尖的青年刀马旦,在西北五省屡屡得奖。武戏演员很苦,没有一天可以不练功。年岁渐长,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也在那时,她的第一段婚姻走到尽头,王青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父亲的一句话推了她一下:“学导演吧,你有这个潜力。”
对于导演,王青其实并不陌生。早前父亲给人导戏时,经常会把某一段戏交给她去排,王青便运用自己所学的技巧设计出一套动作来。她当时并不知道,这其实就是“技导”的工作,也从来没有挂名。有一年,甘肃省陇剧院邀请著名导演胡筱坪执导陇剧《胡杨河》。听胡导讲戏,与此前接触过的所有导演都不一样,一时间,王青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我父亲那一代从演员转为导演的,会将自己的想法化作肢体语言直接教给你,却很少能将人物分析提炼到一定高度。”看到女儿有兴趣,父亲便拜托胡筱坪带带王青这个学生。照着胡导开出的长长书单,王青开始囫囵吞枣地啃起导演理论,又先后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导演课程。
这一走出去,可谓天高任鸟飞,无限天地在王青脚下展开。最初她是个“插班生”,可什么课都跑去听,特别是舞美专业的课,对她日后的导演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多年的舞台经验,良好的肢体语汇表达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创作规律,这些使她得以迅速将理论知识与舞台实践融会贯通起来。在国戏进修期间,经广东的一位导演引荐,她为广东佛山青年粤剧院执导了粤剧《一夜皇妃》。戏还没排完,人就被“挖”走了。
2001年,王青离开家乡远调佛山。环境骤然变化带来巨大的文化差异,好在王青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虽然听不懂广东话,但她对于语言的感觉特别好,一旦上了韵、配上曲牌,演员第一遍和第二遍发音不一样,她马上就能分辨出来。这个外来导演出品的粤剧并未显得水土不服,她又接连导演了粤剧《奇情记》、《小周后》等剧目。《小周后》还让女主演李淑勤摘得“梅花奖”。就是在这个阶段,王青的导演语汇慢慢清晰起来:“此前还是演员思维多一点,而导演要掌控全局,题材、人物、舞美、灯光、服装都要从一出戏的整体主题立意来考虑。”从而王青也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之间的角色转换。《小周后》首演那天,当谢幕的灯光亮起,观众拥向台口时,她却难抑失落,独自一人洒泪而去——此前虽然也在导戏,但有时自己还要上台,“这是第一次深切地意识到,今后将彻底告别演员生涯,再也回不去了。”
到上戏高级编导研修班进修后不久,王青又被上海京剧院慧眼“相中”,引进上海。“祖籍西安,生在新疆,长在兰州,读书辗转北京、上海,还曾到广东工作,我觉得我一生在漂,两条腿不停地走,现在终于有落地的感觉。”王青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上海京剧院代表着中国戏曲的最高平台,能够进入这个平台,哪怕自己做不到最好,一生也不遗憾。”
墙里花·墙外香
闯上海的艺术人才不少,能最终站稳脚跟打出一片天下的却不多。跨进上海京剧院,离独立执导大戏还有很远的距离。独自带着儿子在上海打拼,维生尚且不易,在那段艰难的年月,她只有不断接戏,继续像一只风筝一样漂在全国各地。2005年冬,王青遇到这辈子最大的一个坎儿。当时,王青已接下山东淄博五音戏剧团的《云翠仙》,刀马旦的职业病——颈椎剧痛却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片子拍出来,医生评价,“这是80岁的颈椎”——两节颈椎骨质坏死,必须马上手术,且成功几率只有30%。听到这个坏消息,王青甚至来不及自怜自伤,因为她连手术费都凑不出来,要做手术先得排完新戏。她对医生说,能不能给我三个月?医生说,“先签个字再走。”意思是出了事不负责。王青戴着颈托、背着一大包药来到淄博,一头扎进了排练厅,撑不住时,她得躺在平台上,演员围成一圈听她讲戏。就是这出《云翠仙》,公演后获得广泛好评,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一串奖项,让五音戏这个鲜为人知的“稀有剧种”走出山东,让这个“天下第一团”登上2006年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2013年10月,经修改打磨的《云翠仙》收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四项大奖,王青捧回沉甸甸的“文华导演奖”。
幸运的是,那一年的手术很顺利。迈过这道坎,王青始终没有停下奔走的脚步。她继续不断为上海淮剧团、上海越剧院等本地院团排演大戏小戏,并很快接连执导了陇剧《官鹅情歌》、白剧《白洁圣妃》、丝弦戏《红豆曲》……常常要面对原本陌生的剧种,王青在人前背后所花的功夫可想而知;而触角伸得如此之广,固然有朋友引荐之功,她全力以赴所呈现的作品和所获得的认可,也为她赢得了第二次、第三次合作的机会。2008年,王青为上海京剧院执导的第一个剧目——修改复排的《盘丝洞》,由青年演员高红梅、严庆谷、傅希如等主演。对这出戏迷熟知的京剧经典老戏,王青颇感压力。她运用现代的灯光、舞美手段,对舞台空间做了新的处理,在节奏、音乐方面作出调整。戏排出来反响不错,进京演出时,众多资深业内人士也表示了肯定。2011年,王青又执导了李军、熊明霞主演的《梨园少将》,这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的原创剧目,在京剧表现近现代题材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感恩心·舞台梦
王青是公认的美女导演,她排戏从来不发火,而是以一种温柔却坚定的风格去影响演员。她对戏有种“洁癖”,非常在意细节:化妆必须连颈部和双手一起上妆,大幕、侧幕边沿不许动,灯光不能漏顶……“做戏跟人的审美要求是一致的,细节决定成败。我自己是演员出身,知道要把自己最漂亮的一面给观众。”尽管从台前退到幕后,与舞台依旧难解难分。王青善于深入挖掘细腻的情感状态,这多少缘于她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远离父母和妹妹,她将思乡思亲之情依托于戏中;多年独身,她将对感情的理想状态投射到戏中人物身上,“有时表达得比较准确,自己也会感动。”演员出身的王青优势明显:讲戏时,演员做不到的,她可以自己示范给他们看,让演员们心服口服。但王青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全面的导演,有更多手段启发演员充分理解人物,让刻画出的人物更深刻。“否则就不是说戏,而是教戏。”
出身戏曲的王青对话剧始终心怀敬意。对于戏曲界日益严重的话剧化和同质化的问题,她认为,关键在于融合,要把话剧的理念注入戏曲,但戏曲的本体不能抛弃,这是原则。有些剧种的特色,演员自己都习以为常了,王青却敏锐地观察到、把握住。比如陇剧,因为发源于皮影戏,表演动作上吸收了皮影的动作元素,三步一摇,旦角的头饰是高髻燕尾,极有特色。在近年来的新编戏中,这些“零碎”却被逐步省略。在执导陇剧《古月承华》时,王青又将这些丢掉的东西一一恢复:“我要以这个剧种的特色去演绎故事。一旦丢掉剧种特色,就只剩下声腔的区别了。”得奖越来越多,请王青导戏的也越来越多。有时她在一个地方排戏,当地的另一个剧团就会找上门来。“我不是‘飞行导演,我一去就会扎在那个地方,不做完这个戏,不接另一个戏。”谈及创作理念,王青表示,希望自己成为戏曲前卫型的导演,因戏而异、因题材而异、因剧团而异、因演员而异,对每一个剧种、不同的题材,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最近,王青又投入了上海越剧院新戏《铜雀台》的导演工作。
王青始终感激上海京剧院为她提供的发展平台。“我在外面导戏,院里领导会谢谢对方院团给了我机会,培养了自己剧院的导演,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级剧院的大气。我愿意尝试更多剧种,因为了解的剧种越多,就能积累更多经验,而更多剧种的积累,也可以为京剧提供更多的营养,我愿意把自己的积累,都爆发在京剧这个灿烂的舞台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