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学困生德育教育的缺失和策略

2015-02-09李大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学习动机学困生

李大鹏

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和特点,找出存在问题,努力解决问题,重视对学困生的德育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转化。

小学学困生德育教育缺失策略学困生问题,往往令教育工作者头痛、沮丧,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只有转化了学困生,才能实施素质教育并展示教育工作者塑造灵魂的风采,才能显示出教育改造人的功能。转化学困生的过程,是教育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升华的过程,也是教育工作者高度责任感和教育艺术的体现。

一、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就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指那些学习没兴趣,基础比较差,失去学习信心,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明显缺陷。学困生中很多人与一般学生相比,都有一些突出的缺点。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却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又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部分学生性格表现为孤僻冷漠、自由散漫、冲动暴力、意志薄弱、逆反心理严重。学困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就学困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积极寻找对策,做到知晓学生的缺失,他们的境遇以及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实践,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特征

1.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力,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近景性学习动机,即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学习,或为了眼前看得见的某一特定目标而学习。如为了得到家长关于钱物的奖励从而夺得某门功课的高分,等等。

2.学习兴趣转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学习兴趣容易转移。观察发现,学业不良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其兴趣一般不在教师所授课程的范围内。他们一会儿玩这,又一会儿看那,坐在教室里无所适从,有的学生甚至刚上课就盼下课。

3.自卑感强。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

4.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因而学困生的言行常常具有“反抗性”。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

三、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社会环境主要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随着发生了改变。例如,“拜金主义”“追星族”“拼爹”等不良思想对学生的负面和消极影响不能低估;一些非法的娱乐场所的存在,特别是网络上不健康内容的不时出现,这些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2.家庭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父母是家庭环境的创造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较大,父母往往容易忽略子女的教育,而把责任推向学校,甚至由于焦虑的心态造成暴躁的脾气,缺少耐心,而采用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缺少交流,有的过于溺爱,只重视生理、物质需要,忽视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等等。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影响。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具有教育、引导、约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一些学校和教师们重智育轻德育、重视优等生,歧视学困生,忽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忽略德育教育,使得学困生的情况越来越糟。

4.学困生心理生理的特殊性。小学阶段正是身心急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易冲动,情感、想象力丰富,心智还不成熟,个性又非常强,是非辨别能力低,自制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力差,尤其是学困生,比较明显的是表现在学习上和品德上,这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和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困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应该也能够做好每一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四、学困生的德育教育方法策略

1.做个“有心人”,关爱学生。老师的爱是学困生前进中很有影响的动力。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要对他们奉献真心。

2.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收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激励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做个“有心人”,排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由于学困生很少受到肯定,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戒备的心理,对周围的人、事抱有怀疑、不信任的态度,针对这种心理,教师应该对学困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多几分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学困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全面了解他们,对他们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也要给予肯定,及时加以表扬,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则信其道”,学困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总之,在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下,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求如何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通过观察、研究、实践,想方设法让学困生排除逆反、戒备心理,抛弃不健康的观念,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逐步完善自我,健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戴春莉.偏爱学困生,真情助成长[J].教师,2011,(27).

[2]任舒燕.如何转化学困生[J].学苑教育,2011,(20).

[3]杨欢,赵晓霞,王彦清.教育无痕芳香永存·论当代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学习动机学困生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