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冈香:一面光鲜,一面暗淡
2015-02-09谢凯
谢凯
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小冈香,如今正经历着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洗礼。小冈香的未来之路,既让人充满期待,也让人感到迷茫。
小冈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如果不是因为当地的制香业而经常见诸网络和报端,很可能一直待在“深闺”而不为外人所知。据史料记载,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小冈人就开始制作用于祭祀的竹签香,并逐步发展出搓香、淋香等制香技艺。历史变幻、朝代更迭,然而小冈人的制香传统却一直延续至今,昔日的制香发源地也成为如今全国著名的制香产业基地:在方圆约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400家制香企业,以及约300家印刷包装、物流、制香机械等上下游企业。整个制香产业链上的企业超过70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制香无疑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在这些让人惊讶的数字背后,我们也看到诸如“小冈香业发展遭遇瓶颈”、“制香厂因柴火烘香引发火灾”、“小冈香业急需转型升级”等报道,小冈香业如同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面光鲜,一面暗淡。或许,这才是小冈香业的真实写照。
关于小冈香,如今它究竟现状如何?在产业化道路上到底经历和遭遇了什么?其传统制作技艺在工业化时代中如何生存……带着一个个疑问,我们来到小冈。
寻访“梁大成”
车过新会黄宣充纪念大桥就到了双水镇小冈社区,车窗外的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淡淡的香味,小冈新华香厂、小冈源和香厂、小冈远生香厂等一个个招牌开始出现在路旁,大片大片的晒香场上搭着一排排竹架,整整齐齐地铺满了正在晾晒的香品。视觉和嗅觉同时告诉我们,这里就是香的王国。
向路边一位正在晒香的大娘打听小冈规模最大的制香厂——梁大成香厂的去路,她不假思索地说:“向前直走,再右拐,就看到招牌了。”按大娘指的路线,我们很快就来到梁大成香厂的门口。事先联系好的王经理接待了我们,他戏谑地说,平时管业务,有游客时就当导游。原来,由于规模大、环境好,梁大成香厂已成为新会区著名的工业旅游景点之一,不仅制香车间免费向游客开放,还设置了小冈香业历史陈列室和香道文化体验室。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手工制香过程,品味香道文化,还可以体验手工搓香。据王经理介绍,每月有上千游客来这里游玩。
在王经理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制香车间。这里被分隔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工制作,一部分是机器生产。人工制作区人头攒动,一片忙碌的景象,而机器生产区则显得有些冷清,每台制香机前只有一位工人在成品中挑出残次品。王经理介绍,如今除了家庭作坊,稍微有点规模的香厂都建起了机器制香生产线,但无一例外都保留着传统手工制香。“虽然机器制香生产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快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机器生产的香普遍存在工艺差、容易熄火等缺点,而手工香的严密度和燃烧性更好,即使价格比机器香贵2~3倍,仍然很受市场欢迎。”目前,梁大成香厂有近300名员工,一半以上仍在从事手工制香。工厂采用计件工资给付报酬,正常情况下,一位熟练工一天可以做50公斤香,大约能挣80~100元钱。
手工制香分淋香和搓香两种。所谓淋香,就是在香骨上淋上胶水后再粘香粉,然后放在一个可以滚动的木器中通过滚动来夯实香棒。和淋香比起来,搓香更考究技艺。一根竹签、一坨香泥、一块面板、一把搓板,就是搓香所需要的全部工具。竹签向香泥中一插,用搓板滚动出来,在面板上滚圆实后,再用搓板截断香泥,拍平,一支手搓香就做好了。一位熟练的搓香工,只需要三五秒钟就能完成所有工序,一天可以搓五六千支。“搓香这门技艺又叫‘一搓定香,最讲究心灵手巧,用力恰到好处,搓出来的香才粗细均匀。”2013年,小冈香传统搓香技艺申报并获批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当地政府正积极准备着在201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制香车间的尽头,安装着一个庞大的烘香炉。王经理介绍,以前晒香全靠阳光,完全是“看天吃饭”。有了烘香炉后,即使在阴雨天气也不会耽搁,“虽然烘香炉烘干的香不如日光晒出来的香味道好,但是不受天气限制,保证了香厂的出货量。”比如烘干塔香,在烘香炉内65℃恒温的烘烤下,只需20小时就能烘干,而传统的日晒方式需要3天才能干透。
目前梁大成香厂日产4吨香,90%以上出口东南亚及北美,2013年的产值就超过了70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我们有望突破亿元大关。”王经理充满自信地说。
品牌化之路
目前,国内有三大卫生香产地,分别为河北保定、福建翔安和新会小冈,其中以小冈制香历史最悠久,香厂最密集,总产量最大,品种款式最多——从单一的竹签香发展到塔香、盘香、异型香、工艺香、熏香、棒香等多达一百五十多个品种—— 一个集产、供、销一体化的香业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2010年12月小冈获授“中国香业产业基地”称号。
“虽然小冈香规模大,但底气还不足,品牌也不响。”小冈香业联合会徐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小冈各大香厂注册了近200个商标,然而遗憾的是还没有一个省级著名商标,并且大部分制香企业仍停留在生产低档香的阶段,经营高档香的企业寥寥无几。并且,为了争夺市场,各个制香企业不惜打起价格战,相互压价,侵权问题也时有出现。
为了制止这种恶性竞争的蔓延,同时整合行业资源,共同用好“小冈香”这一传承六百多年的“金招牌”,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当地一百多家香企联合成立了小冈香业联合会。
协会成立之后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小冈”商标,会员企业既可以贴自己原有的商标,也可加贴“小冈”商标。这一举措在减轻了企业各自成本的同时,也形成了稳固的品牌效应。此外,小冈香业联合会还与新会区质监局在2009年联合制订了卫生香的生产标准,对用料、含量、环保、燃烧速度、产品标识等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让会员企业遵照执行,从制度上保证了产品质量,进一步夯实了“小冈香”的品牌基础。
“传统的‘拜神香利润不足5%,高档的保健香和会馆香才是香业市场的‘明日之星。”近年来,小冈不少香企在与台湾、福建等地的同行交流中得到不少启发,不断推出各种高档香品,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你闻一闻,这是绿茶味。”在小冈天艺香厂的包装车间,老板苏耀强拿起一个绿色的大塔香说。这些大塔香有黄、绿、红、橙、紫、黑6种颜色,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味道,如草莓、薰衣草、绿茶等,它们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的新品。工人正忙着在塔香的包装上贴产品说明书,上面的文字全是英文。苏耀强介绍,这些塔香主要出口欧洲,已进入当地的沃尔玛超市销售,最远还销到了意大利,主要用于高档酒店和家具店等。
宣传香文化、推动产业转型、提高品牌附加值,这是小冈香业联合会为小冈香业指出的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香企仍在迟疑和观望。传统产品虽然赢利微薄但稳定,开发新产品所需的技术和资金,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大部分香企打起了“退堂鼓”。正如徐会长所言,“小冈香”这一因地缘而形成的品牌要想摆脱传统低级香品的影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香企的期待
虽然小冈地区香企云集,不过令人尴尬和意外的是,当地竟没有一个专业的香业市场,产品大多运往厦门、顺德销售,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建立专业的香业市场,成为双水镇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的议题。
“作为中国香业基地,小冈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营销平台,建立香业专业市场已成为我们很多企业的期盼。”双水镇政府一位镇领导介绍说,“主要是土地问题,因为所有的土地使用都要经过严格审批,香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的产值和利税还满足不了土地指标的条件。”
2013年,小冈香业联合会利用广东省政府推出的“三旧”改造政策,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与当地一个占地五十多亩的废旧纺织制衣厂初步谈成合作,计划用5~10年时间把它改造成专业的香业市场,这让当地的制香企业看到了新的曙光。“虽然目前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改造阶段,但多少让我们有了盼头。”小冈香业联合会徐会长说。
此外,建立小冈香业产业园亦是当地政府针对小冈香普遍个体规模小,经营过于分散的现状提出的解决思路。“产业集聚是小冈香发展壮大必须要走的路,这是几届政府领导班子的共同认识。”徐会长说,由于制香需要很大的晾晒场所,用地紧张成为了制香业的发展瓶颈。如今的小冈乃至双水镇,有制香企业的地方,都能见到大片的土地被用来晒香,“以每家制香厂占地2亩计算,双水制香业占地超过800亩,如果建立一个专业的制香基地,占地面积不超过400亩就能整合目前所有的制香企业。按照规划和设想,这个产业基地将会有一个蒸汽烘干中心,产业园区内的制香企业通过输送带,将香品集中到一起,利用双水电厂的蒸汽循环解决制香烘干难题。
用镇政府一位领导的话来说,这个专业生产基地将有利于集约经营的推行,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改革,有利于产品的研发,有利于循环生产的实现。但当问到具体的落实时间时,对方只说了一句“正在推进”后就再无多言。
短板
目前,虽然小冈香已经从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转向以工厂化生产为主,从传统手工生产为主转向以半机械化生产为主,但备料、加工、晾晒、包装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工人,近年来人手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位制香企业负责人说:“今年从春节之后就开始招人,到现在还有两三成岗位空缺,小冈地区很多制香厂都是这样。”一方面是招人难,另一方面留人也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小冈地区2万多制香从业人员中,本地人只占三成,外来工约占七成,很多外地工人都是做一段时间就走。为了留住工人,企业不得不提高待遇,小冈长期以来拥有的人工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原料价格的上涨也是让当地制香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虽然小冈是全国知名的制香基地,但是当地并不出产制香原料,所需的原料全部来自全国其他地方和从国外进口。用来制造香骨的竹子除了大部分来自肇庆广宁外,还有部分是来自江西赣州和福建厦门。制造香粉的红柏木来自湖北,黄柏木来自湖南,而名贵的檀香木和沉香木则来自泰国和缅甸。由于近年来运输、仓储、人力成本都大幅上涨,导致原料价格也“水涨船高”,严重削弱了制香企业的赢利能力,也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