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闫平分期论治原发性痛经临证经验

2015-02-09英,闫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经行经期气滞

李 英,闫 平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闫平分期论治原发性痛经临证经验

李 英1,闫 平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难以彻底治愈。导师闫平多以中医辨证论治,认为该病以肾阳虚为本,以寒凝、气滞、血瘀为标,肝郁是关键病机,应分期论治。总结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证经验,以飨大众。

原发性痛经;名老中医;分期论治;临证经验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病证[1],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冷汗等症状。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属于中医学中“经行腹痛”的范畴。西医对该病的具体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但可以确定的是该病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子宫内分泌、免疫、精神因素有关[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避孕药,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缓解前列腺素引起的子宫痉挛性收缩。但该疗法远期疗效差,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导师闫平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成员,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和教学工作近30年,擅长中医药调治月经病,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亦有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其临证经验,以飨同仁。

1 病因病机

关于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历代医籍均有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指出瘀血内阻可导致痛经发生,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诸病源候论》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指出该病因虚受寒的病因病机。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指出该病有虚实之分,并归纳了常见病因。

吾师认为该病病机多以肾阳虚为本,寒凝、气滞、血瘀为标,其中肝郁是关键。肾藏精,主生殖,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之根本。《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可见肾在月经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临床所见该病患者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腰腹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平素畏寒肢冷,喜饮热水,可见该病多以阳虚为主。原发性痛经患者多为月经初潮或初潮不久即发病的青春期女性或已婚未育的青年女性,此期女性肾气相对不足,气属阳。肾阳具有推动气机、温煦胞宫的功能,阳虚于内,一方面,胞宫失于温煦,致虚寒内生,血得寒则凝,或阳虚推动作用减弱,血行迟缓,均可致瘀阻胞宫,“不通则痛”;另一方面,患者素体阳虚更易受寒邪侵袭,逢经期或产后冒雨涉水,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进一步伤及阳气,寒邪客于冲任二脉,与血相搏,导致胞宫及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致使痛经发生。加之现代女性在工作、生活中压力增大,若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加重痛经。

2 临证经验

2.1 遣方用药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解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导师主张用药宜偏温,以温通为治疗大法,经期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的少腹逐瘀汤加减,经后以温补肾阳之右归丸加减,同时配合疏肝解郁的药物。临证多以柴胡、香附、枳壳、木香、陈皮、月季花、玫瑰花行气解郁。肝郁化火者可加丹皮、栀子、生地;经前乳胀甚者可加荔枝核、橘核;肝气犯胃,痛而呕吐者可加姜半夏、旋覆花、黄连、生姜、砂仁。

2.2 服药时机

吾师认为该病治疗过程中的服药时机亦非常重要,提倡实证应从经前5天到经期第3天用药,虚证则着重于行经末期及经后调养,一般痛经缓解后需持续性巩固治疗3个周期,坚持用药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大多可得到明显缓解或治愈。

2.3 注意事项

叮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冒雨涉水、接触冷水;经期、产后注重卫生;少食寒凉、生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悦,生活有节,起居有常。上述措施均有利于减轻疼痛,促进疾病早期向愈。

3 病案举隅

刘某,女,21岁,学生,2014年3月18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7年,加重1年。患者14岁初潮,月经规律,经前1天疼痛开始,经行第1天疼痛加重,受凉或饮冷后疼痛更甚,尚能忍受,未治疗。近1年经行腹痛加重,持续3~4天缓解,经色黯,夹血块多,块下痛暂减,疼痛剧烈时伴恶心呕吐症状,得温痛减,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LMP:2月21日。平素畏寒肢冷,腰部怕凉,饮食睡眠可,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黯苔白,脉沉弦尺脉弱。彩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阳虚寒凝,气滞血瘀)。时值经前,治宜温经散寒、化瘀理气止痛,处方:小茴香6g、醋延胡索20g、五灵脂15g、没药15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30g、甘草6g、生蒲黄15g、桃仁15g、桂枝10g、九香虫10g、土鳖虫10g、乌药10g、玫瑰花10g。7剂,以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服药期间多饮水,经期前后注意保暖,忌服生冷寒凉之品,保持精神愉快。

3月28日二诊,LMP:3月22日,诉此次经期腹痛较前有所缓解,月经已净,经后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为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大便稍干,小便正常。处方:吴茱萸20g、鹿角霜20g、熟地20g、菟丝子30g、巴戟天15g、仙茅15g、当归20g、砂仁6g、党参20g、黄芪20g、阿胶15g、麦冬15g、肉苁蓉30g,服至经前5天。如此分期调治3个月经周期,痛经已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平素肾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腰为肾之府,阳虚腰府失养,则腰部怕凉。肝郁气滞,经前乳房胀、烦躁易怒,结合舌脉辨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证。经期治以温经散寒、祛瘀理气止痛,方中小茴香、桂枝、九香虫、土鳖虫、乌药温经散寒止痛;醋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当归、川芎、桃仁、玫瑰花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配伍,使经行通畅。经后以补肾阳为主,鹿角霜、吴茱萸、巴戟天、仙茅、菟丝子温补肾阳以治本;“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熟地、当归、党参、黄芪、阿胶调补气血,使气充血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砂仁以防诸药滋腻之弊;麦冬、肉苁蓉滋阴润肠通便。导师对痛经的治疗顺应了月经周期的变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1.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3-24

李英(1986-),女,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E-mail:liyingbest9795@163.com

闫平(1963-),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月经不调、不孕症、先兆流产、妇科炎症及产后病的中药调治。E-mail:tjzyyfk2086@163.com

R271.11+3

A

1673-2197(2015)16-0078-01

10.11954/ytctyy.201516037

猜你喜欢

经行经期气滞
经期延长是怎么回事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经期用药须谨慎
女性经期怎么吃都不会胖吗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