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5-02-09张康梅刘福瑞
娄 尚,张康梅,刘福瑞
(1.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 南昌 330029;2.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临床疗效观察
娄 尚1,张康梅1,刘福瑞2
(1.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 南昌 330029;2.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104眼)眼底病患者,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96例(104眼)眼底病患者中,显效38眼(36.5%),有效52眼(50.0%),无效14眼(13.5%),总有效率为86.5%。治疗过程中未见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眼底病;复方血栓通胶囊;临床研究
眼底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视力,严重者甚至导致视盲,临床治疗主要以恢复患者视力,避免引起严重不良后果为治疗原则。复方血栓通胶囊为一种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玄参、黄芪以及三七等,其能够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促进外周血管扩张,提升凝血酶活性[1]。对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104眼)眼底病患者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104眼)眼底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通过认真的眼压、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眼底照相、电生理检查以及视野检查等多项临床检查,其中男性48例,女性48例;年龄23~75岁,平均(46.8±2.4)岁;病变类型:24例(30眼)为中心性视网膜病变,20例(22眼)为老年性黄斑变性,26例(26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6例(26眼)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17),每天3次,每次3粒,以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经过治疗,患者视力上升超过3行,自我感觉症状明显好转,眼底病变明显好转;有效:经过治疗,患者视力相对稳定,视力上升不超过3行,自我感觉症状有所好转,眼底病变稳定或者有所好转;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眼底症状、视力以及自觉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显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96例(104眼)眼底病患者,显效38眼(36.5%),有效52眼(50.0%),无效14眼(13.5%),总有效率为86.5%。治疗过程中未见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随着现今社会电子设备的不断出现,眼底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危害性逐年升高[3]。在眼底病变中,有诸多因素会引起视网膜静脉阻塞,如视网膜分支静脉或者中央静脉被阻塞,出现视网膜水肿或者渗出等情况,一般病程较长,常发病位置为动静脉交叉和筛板区。
因本病病因相对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主要方式有病因治疗、抗血栓治疗、综合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药治疗可使患者水肿、出血等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明显好转,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疾病患者效果更理想,其主要成分为黄芪、三七、玄参、丹参等,具有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以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个疗程治疗,96例(104眼)眼底病患者,显效38眼(36.5%),有效52眼(50.0%),无效14眼(13.5%)。治疗过程中未见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出现。治疗后患者凝血时间有所缩短,眼底视网膜水肿缓解或者消退,黄斑病变消退或者吸收;荧光造影显示无新生血管出现。说明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罗贵梅,张瑞田,施建华.高血压眼底病变36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20(6):145-146.
[2] 叶静,杨雪艳,曾胜.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CSC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3,32(6):741-742.
[3] 魏光杰,何佃菊.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眼底病变73例[J].陕西中医,2012,23(11):138-139.
[4] 贾玉叶.210例眼底病激光治疗的护理[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6(04):58-59.
[5] 鲁世环.眼底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治疗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2,48(17):102-103.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5-09-01
娄尚(1982-),女,江西省肿瘤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眼科临床。
R276
A
1673-2197(2015)21-0126-01
10.11954/ytctyy.20152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