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一炉香事
2015-02-09陈丽萍
陈丽萍
“我的经济实力一点点,文化水平一点点,给我的空间也只有一点点,收藏就只能藏小东西。”贺善达如此给他的收藏定义。
藏香人:贺善达,香炉收藏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至今有四十余年,收藏香炉三百余座。
香炉:焚香的器具,通常与烛台放在一起共同使用,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我的经济实力一点点,文化水平一点点,给我的空间也只有一点点,收藏就只能藏小东西。”谈及香炉收藏,贺善达如此定义,豁达中带着几分随性、谦逊。只有说起收藏香炉的经历时,才见几分难以觉察的骄傲。
点滴斋中见点滴
走进贺老安置香炉的书房,有几分哑然。“空间只有一点点”果然不是乱说的,书房名曰“点滴斋”,果然小巧精致,不足8平方米,四周都是博古架,中间安放了一张书桌,留出些许过道,再无空余。
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点滴斋内书架上、书桌下,到处都是淘来的香炉。有晋代的越窑,也有清三代的景德镇窑,时间上跨越千年,几乎囊括了各个时期的各种窑器;有整块玉雕琢而成的玉炉,也有全素的银炉,甚至有红木的木炉;有用于供奉菩萨、祭祀、祭祖等庄严肃穆场合香炉,也有文人写字、抚琴时使用的文玩香炉……几十年收藏累积,把“一点点”慢慢变成“很多多”。
惊讶于香炉竟然有木质的,“铺上香灰,木香炉也可以用的,热力还会逼出木头本身的香味。”贺老介绍,“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材质都做过香炉。”说罢,他十分热心地罗列香炉的材质:金、银、铜、铁、琉璃、玛瑙、象牙、玉石、硬木、陶瓷……
在他看来,香炉算是实用品,虽然今天的人用得少了,但在旧时,家家户户都有香炉,因为祭祀总会用到。所以早几年收藏甚为顺利,曾在一个地摊,用200元的价格买下一座清代粉彩描金鸟纹三座炉,如今价值至少5000元以上。这就是传说的“捡漏”啊。见我们眼神发亮,贺老连连摇头,一副“你们这些年轻人啊”的表情,“现在是信息时代,哪里还有捡漏,不过卖的人看到的年代与买的人看到的年代有差别而已,只能算是眼力与鉴别水平的较量。”
近几年,他专注于单釉香炉,且慢慢转为藏文玩香炉。一来是空间有限,没有那么多地方摆放香炉,二来随着香道的逐渐推广,香炉收藏也逐渐热门起来,部分明清铜香炉价格足足翻了10倍,尤其宣德炉,更是水涨船高。“买不起啰!”
小小香炉藏门道
收藏的乐趣在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始去研究个中门道,并乐于其中。贺善达津津乐道的是,专研各个时代香炉窑器的特点。
香炉由古代的鼎演变而来。“青铜鼎是香炉收藏的鼻祖,最早的鼎为夏商周时期,其中以商周交界期间青铜器工艺最为精美,价格很贵。”作为古代传统的实用器,香炉主要制作成和生活有关的器物样式。直到汉明帝发明焚香,香炉开始从实用变为文人把玩,其造型才逐渐丰富,出现了鼎式香炉、鬲式香炉等多种样式。
最让藏炉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开了后世铜炉先河的明代宣德炉。尽管至今国内大小博物馆、大小藏家均藏有宣德炉,却并没一件被众多鉴定家公认。“其实,只要是宣德年间仿制的,几乎可以和正品媲美,就算宣德炉,不要过于拘泥于此。”
不过,铜炉不是贺老收藏的重点,他收藏得最多的还是陶瓷香炉。“从两晋到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与现代,没有一个窑厂不做香炉。”一个香炉,基本可以代表当时那个窑厂的最高水平。“有了一定技术水准,才敢烧香炉。”
在他收藏的众多陶瓷香炉中,福建德化窑的最多,也最惹人注目。“收藏界对德化窑有很大偏见,总觉得没有景德镇的好。”尽管最初收藏德化窑是因为它便宜(从前一两千一个,现在要一两万),深入其中才发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德化窑的炉无论做工、还是烧窑工艺都非常精湛,其工艺和水准都达到了景德镇的水平,只在胎质上略次。“可价格却比景德镇炉便宜太多,升值空间非常大。”
说罢,他拿出一座青花淡描香炉,这件藏品,足以为淡描青花的历史再添一笔传奇,原来收藏界以为只有景德镇才有淡描青花瓷,没想到德化窑也有。当年,德化博物馆知道后,还登门拜访,希望可以收罗这件宝贝。
对于藏品的归宿,贺老似乎也已经深思熟虑:第一,给学生、朋友看看;第二,有时间搞搞展览、讲讲课、学习学习;第三,捐给佛教协会或者博物馆的。眼下还没谈妥,就只能放在家里,不时拿出来,擦擦灰、把玩把玩。
藏品解读
①这是贺善达在日本看到的一座三系素三彩香炉,对方要价40万日元,他一眼看中,非常喜欢,碍于价格过高,无奈舍弃。第二次去日本,按耐不住去了一趟。第三次去日本又去看了看,直到第四次拿下,还是买成40万日元。
②民国·粉彩描金花鸟炉
③明·青瓷鱼串刻花三足炉
④明代·哥釉青花釉里红三足炉
⑤这是贺善达颇为得意的一尊新疆和田碧玉制作成的双耳鼎式炉,在台湾旅游时偶得。炉高18厘米,完全由大块玉籽料雕成。“这么大的一块籽玉原料本就十分难得,镗心挖得如此平整,出襟突了出来,非常有凝重感,可能是皇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