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香道的魂
2015-02-09谢晓飞
谢晓飞
仲夏的海口,热浪滚滚,大同南路上的中香学堂,静雅和美。学堂上,一场香道比赛正在进行,10个学员穿着统一的汉服,两两一组,端坐于香案前,专注地完成着“平炉取香”的仪式过程,填香灰、烧炭、压灰、放云母片……经过几轮评比之后,最后来自江苏的卞女士获得了“平炉圣手”的荣誉。
这场精彩的比赛其实是中香学堂的一次香道课程,一期初级香道研习课程为期虽只有短短6天,但培训内容却安排得丰富而全面,不仅包含焚香方法与技巧,香道礼仪与表演技艺,佩香、熏香、药香的和香方法等操作性课程,也有香料与香品品鉴,香道文化修养以及香事会所经营等知识性内容。
与“志野流”切磋500年家学
潜心香道十余载的许庭赫是这间学堂的创始人和授课老师。2012年5月,在中国莞香集散地——东莞市寮步镇上演的一场中日香道文化交流会上,许庭赫作为“中华香事”传承人与日本“志野流”21代家元(日语中意为掌门人或继承人)峰谷宗苾同场PK。
在古琴大师邵天泽的弦乐配合下,一袭汉式布衫的许庭赫在台上表演了中国香事文化中的祈福仪式。一招一式,缓缓有序,禅香飘渺、琴音悠扬,到场的嘉宾无不痴醉、心悦。许庭赫的表演庄重、神圣又隽逸,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与韵味,令日本友人对中国香文化刮目相看,此次交流被香界盛赞为中华香事文化近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许庭赫的香道表演,是有魂的,这个魂就是中华传统礼仪。”著名香文化专家石德义如此评价道。他说:“中国的香事文化因为历史原因而中断了一百多年,很多传统礼仪、道规都泯没于烟尘中了。如今,要恢复中华香事文化,就得找回中华香事的根与本。”
溯源中国香文化,可以发现,古人用香最早就源起于祭礼,“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一种礼的表述。”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香正是传统礼乐文化的一种表征。无论是汉代之前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玄学盛行则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还是唐宋的宫廷礼制用香与文人闲逸品香并举……中国人的用香始终都是讲求礼仪与道规的。
将传统香文化中的礼仪与道规挖掘出来,用香道表演的形式传播与传承,这是许庭赫钻研香学的方向与目的。“很多人认为香道是日本人的,但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其实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方法。”许庭赫认为,中式香道与日式香道的最大不同还是在于文化内涵上的区别,中式香道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委婉、含蓄,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过程。
功夫在香外
在日本,习练香道是一门神秘而深奥的艺术,从最初的闻香,到第二年练香灰造型,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 4年才给“初传”证书,进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至30年。因此,日本的香道大师往往都在七八十岁以上。
中国目前的香道培训都是短期培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认证机构对香道师进行考核与认证。中香学堂的每个课程结束前,都有一个通关考试,考核通过了的才进入下一个课程的学习,没有通过的,许庭赫会为学员开小灶进行专门辅导。
“懂香史、能品香、会表演,才算是一个合格的香道师。”许庭赫非常赞同香学专家傅京亮“品香一事,功夫在香外”的观点。在每日香课之前,学员们会晨起锻炼,晚饭后会有一个小时的禅修,课堂上除了理法学习,还引入了一些传统文化辅修课,比如书法练习、古琴欣赏与演奏。前不久,许庭赫还邀请了篆刻艺术家王德旺前来亲授篆刻的起源、流派及鉴赏方法。“这些艺术看似与香道没有关系,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个整体,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有用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体悟香之道。”
许庭赫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嗅着药香长大的他对香有着天生的敏感与喜爱。后来,为了寻找最好的香,他从东北老家来到海南,先后拜师于海南沉香收藏协会会长黄奔、海南沉香产业协会会长官茂友,他常跟随两位老师问香于热带丛林,在弥漫着瘴气的森林里,感受沉香的生长环境,拜访山里的香农,收藏与品鉴老沉香。
在一次沉香产业博览会上,许庭赫被香文化专家石德义的精彩演讲所折服,后经人引荐许庭赫正式拜入石德义门下。“石老师是香港古玩鉴赏家,曾留学日本,跟随日本沉香一代宗师秋永先生学习香学文化,他的香学构架既广博又精深,启发了我对中国香文化的进一步钻研与热爱。”许庭赫说将礼仪与道规作为自己的钻研方向正是受了石老师的点拨。
除了焚香于课堂向学员做演示,许庭赫还经常被邀请到各地会所厅堂做香道表演。然而,他最喜欢的品香方式是面朝大海燃一炉沉香。有人戏谑:海风那么大,哪儿还闻得到香了?许庭赫说:“息息可入鼻根,可达心底。”
品香,品其味是下品,品其境才是上品。跟随飘渺的香气进入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打开心智之门有所思悟才是真正的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