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醉铜炉一缕香

2015-02-09雷虎

中华手工 2014年8期
关键词:抚琴念珠香炉

雷虎

他把烧红的香炭埋入北宋白瓷香炉中,用香灰押将炉边香灰轻轻拍堆成璇玑纹金字塔,然后轻轻在顶部放一片镶银边的云母片,再用香镊在云母片上放置几块沉香屑,盖上炉盒。片刻之后,他闭上眼睛,轻轻呼吸,生怕鼻息太重惊跑了空气中那缕飘渺的香气。感觉到沉香清妙灵动的气息后,他睁开眼:“要了解中国的香文化,首先要说到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

他是清禄书院主人吴清,作为资深的中华香事传承者,吴清认为,品香是中国传统雅文化的结晶。香事不仅是埋炭焚香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寻雅生活偶结香缘

吴清生长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音乐家庭,祖父为金陵国乐社成员,是江南丝竹音乐的老行家。从小耳濡目染,他十余岁便学会了扬琴、箫笛等传统乐器的演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又拜在古琴大师龚一先生门下研习古琴。

陶醉在清微淡远的古琴音乐中的吴清很快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古画中无论是伯牙撞琴谢知音,还是嵇康临刑抚《广陵散》,每架琴台前必摆一只香炉,焚香抚琴,飘几缕青烟。图画中听不到琴音,但看着香炉中飘出的青烟,就感觉场景雅致无比。

“学琴倒是不迫切了,急迫地想找一只香炉来焚香,把焚香当成抚琴的准备工作。”吴清说。香炉倒还容易,跑到古玩市场,花几百元就买了一只古铜炉。但香却成了问题,跑遍整个上海都不见有香铺,好不容易在一家烟纸店买到卫生香。点燃香,放入香炉,在青烟袅袅时,伸手抚琴,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丝毫感受不到古画中焚香抚琴的优雅——都是那香惹的祸,香太刺鼻,让人心神不宁。

吴清那时不知道如今市面上的好些低价劣质香是用化学香精做成。只是纳闷:“古人生活那么精致,肯定不会做出这么不靠谱的事情。”学文物鉴赏出身的他,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翻阅大量典籍才知道——原来,焚香不只是抚琴前的一项准备工作,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优雅生活的象征;焚香的香料,不是如今的化学香精,而是纯天然的沉香等高级香料。

从那时起,吴清开始留心收藏沉香和各种香料,就连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香论》中记载的“焚香七要”(香炉、香合、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都开始列入收藏范围。

第一次见到沉香实物是在1996年。那时吴清还专攻玉器鉴藏,一次在上海某文物店淘古玉,营业员拿出几串十八子念珠问他有没兴趣收藏。那时沉香在国内没有市场,几串沉香念珠摆在店里多日都无人问津。正好听说吴清“爱琴及香”,于是以每串念珠300元的价格出手。“当时也不知沉香的珍贵,更不懂如何鉴别,就先用刀劈开焚了再说。”多年之后,吴清才知道自己捡了大便宜。五串沉香念珠,有两串是香中极品——奇楠香。

奇楠,是可遇不可求的。明《雪水冰山录》载,“明代严嵩抄家时抄出稀世珍宝无数,沉香五千斤,奇楠香也不过三块而已。”而清代光绪皇帝送给其生母寿辰的贺礼也就奇楠香十八子念珠一串。奇楠香之珍贵若此。

授香名续香事烟火

从那以后,吴清既赏玩古玉器又留心于香事上。因为香文化已经在大陆出现断层,吴清只能通过古代文献、古代绘画、出土文物一斑窥豹,领会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吴清慢慢体会到:文人爱香,不是爱它“一片抵万金”的价格,而是留恋它气味清雅、韵味幽深的气质;焚香之事得以列入雅事之首,只因为品香的过程,是一种奇妙的心境体验。品香,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只有具有相当文化素养和领悟力的人才能体会。

但仅凭已死去的东西来推断香文化,终归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直到遇见恩师刘良佑先生后,他所体验的香文化才融会贯通,终于“死去活来”。

那是2003年,有“中华香学第一人”之称的刘良佑听说吴清收藏了一些不错的古玉,于是专程前来拜访。刘良佑在观摩吴清的古玉时意外发现了他收藏的老沉香和香器,大为赞赏。两人很快擦出火花,一人欲传承衣钵,一人欲拜名师。2004年,刘良佑正式收吴清为入室弟子。引宋代刘炎正咏香诗《邃老寄龙涎香二首》里的一句“全在炉烟未发时”。取香名“玄烟”。整整四年时间,吴清跟随老师一起每星期六正襟危坐上课,洞悉香文化前世今生;每年多次的香会,分辨不同沉香香味蛛丝马迹的差异;每年两次远足游学,赴沉香生长地,设身处地体会沉香生长环境……千方百计,试图续上中国香文化的断弦。

“日本香道里有‘源氏香的游戏,众人在闻香之后,将自己嗅出的香料异同填进表格中,写对者为胜,有玩物的味道;而中国人品香,品香料本身美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香味上感悟人生哲理,更多的是会意。”吴清和老师一样,更倾向于通过品香,传递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不仅闻到香味,更学到趣味,参悟世界事。而这种优雅的生活则通过举办香会等方式来传递。

一段时间内,吴清都要举办香会:提前按四时节令准备香室后,写邀请函邀友赴会,品香前,或品茗插花、或抚琴吹箫等雅玩,或鉴赏一些古董文玩。先用雅物雅事荡涤身心后,按长幼有序的礼仪依次入席。一席品三香,每香传递三圈。品完后先静坐观香,观香后在香册上写香偈子,感香之气息,悟生命之美。

吴清就是凭自己的一则香偈子博得师父的偏爱。那日,师父拿出了越南黄土沉香、海南绿奇楠等,邀友人品香。当炉温微热香气飘来时,吴清只感觉一种温润甘甜、清妙灵动感油然而生,就如同在山林间静坐时,听到清晨的晨雾拂过青草,雾气化做露水。轻风吹起,露水从草尖滴落,汇成小溪,引得林间白鹤飞来,千百只白鹤在溪流中嬉戏。这便是奇楠引发的美好意境,吴清于是提笔在香册上写下——千鹤溪。老师见后拍手称赞,宣布其学成出师。

香偈子就如佛家打锋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直白,无意境;太飘渺,不接地气。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

猜你喜欢

抚琴念珠香炉
程家玉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一 “仙人抚琴”导引法
伯牙抚琴
香炉的养鼻之道
不见了的念珠
抚琴只为弹一曲错过
抚琴唱晚
念珠
许愿的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