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观音造像渊源考
2015-02-09宋开柏
内容摘要:观音是大乘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观音造像是佛教造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柳观音又是观音造像中的重要一类。杨柳观音造像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手中所持的杨柳。杨柳在佛经中是一种具有神奇法力的植物,观世音菩萨与杨柳枝本身有很深的渊源。
关键词:杨柳观音;造像;佛教
Abstract: The most famous Bodhisattva is Guanyin in Mahayana Buddhism. Guanyin statu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ddhist statues, and the Willow Guanyi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Guanyin statues.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Willow Guanyin statue is the willow leaves in her hand. Willow is a kind of magical plants in Buddhist texts. There is a deep roots between Guanyin and willow.
Key Words:Willow Guanyin, Statues, Buddhism
观音是大乘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观音造像是佛教造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造像中,观音造像的数量,可能仅次于佛的造像。在中国佛教史上,这位菩萨曾被汉译为“庐楼亘”“光世音”“窥音”“观音”“观世音”“现音声”“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等不同的名称,此外还出现过救世菩萨、圆通大士、白衣大士、莲花大士、莲花生、大悲菩萨、救世净圣、普门、莲华手、施无畏者、大悲圣者等名称。
观音的名称众多,其造像仪轨也非常多。唐代以后,观音由男性逐渐变为女性,形成了三十三观音之说。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观音院西侧,仍保留着建于明代的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三十三观音是根据观音造像中的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的不同来定义的。尽管观音形象众多如此,但是在民间最为常见的还是杨柳观音。当代各种影视作品中的观音造型,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此。浙江普陀山现在还存有一块明代的杨柳观音碑,据传其母本来源于唐代阎立本的绘画。碑中所刻观音,面庞圆润丰满,端庄妙丽,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杨枝,身披锦袍,跣足,线条柔和流畅。
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据说她瓶中的杨柳枝可消除身上之众病,故名。《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云:“若人患鬼魅病,取杨柳枝或茅草,诵真言拂患者身,即得除愈。”1《毘沙门仪轨》云:“又法若患虐病者叹杨柳枝二十一遍,令打病人即差。”2
杨柳观音的造型源远流长。早在北魏时期就出现了这种造型的雏形,东魏继续发展,北齐、北周时期得以确立。早期观音造像中最早出现净瓶的,是现藏于博兴博物馆的北魏太和二年(478)的一尊观音像。该像高16cm,右手持莲花,左手持净瓶,站立于覆莲台之上,下为四足方台座,上刻铭文为:“太和二年□□□落陵委为亡父母造观世音像一躯……”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刘遗通兄弟造观音立像,造型也与此类似。像高 15.5cm,观音右手持莲蕾,左手持净瓶,光背后素面无纹,台座上刻发愿文:“太和六年岁在□戌二月十二日饶阳县人刘遗通、遗利兄弟二人为亡伯母造光世音像一躯,□愿居家大小常与弥勒佛会。”3
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杨枝净瓶观音像,是造于东魏兴和元年(539)的一尊金铜观音立像。观音体型较大,右边的小臂上举,手中握有数枝以阴刻技法刻画出枝叶外形杨柳。左手下垂,持有一个净瓶。这尊并非孤例,首都博物馆所藏的北周保定元年(561)的青铜观音菩萨像、北周建德元年(572) “□妻造金铜质观世音立像”,南朝陈太建元年(569)的“徐大智造金铜观音立像”等,也都是同类造像。可见,虽然此时并无“杨柳观音”一说,但是杨柳观音的造型确实已经开始流行了。这为后世杨柳观音造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明清两代,杨柳观音的造像最为常见,立像和坐像都有,包括各种材质,如金属、石质、泥质、木质、象牙等。如图为一尊明代的铜鎏金杨柳观音,头戴高大华丽的花冠,胸坠多层璎珞,外披双领大衣,内著裙。一手持净杯,一手执柳枝,是标准的净土宗观音形象,面相饱满,体态丰臃,稳重端正。现存的各种造型的杨柳观音造像,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
杨柳观音造像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手中所持的杨柳。杨柳这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早就有所出现,如《诗经·采薇》中著名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是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杨柳主要是作为送别时留恋的一种象征物。因为“柳”与“留”谐音。佛教中的杨柳,与这个没有关系,它的源头在印度。在早期的译经中,杨枝通常采用梵文音译,称为“惮多家瑟诧”。后来意译,称为“齿木”。杨柳枝的使用与印度人早期的生活习惯相关。古代印度地区的人们,平时有熟嚼杨柳枝净齿的习惯,杨枝是日常生活中的洗漱工具。他们认为,这样能防病祛病。佛教将这种植物纳入进来,慢慢发展成为具有不可思议神通之力的法物,将杨柳枝的这一功能不断强调、放大,以至神化,最终成为佛经中常见的圣物。
不过,这种杨枝或齿木究竟为何物,佛教典籍中有很多记载。如《毗尼日用切要》认为:“杨有四种,皆可梳齿也:一白杨,叶圆。二青杨,叶长。三赤杨,霜降叶赤。四黄杨木,性坚致难长。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但又随即指出,没有这种木材的地方,用其他植物也可以清洁牙齿,“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4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就经常使用杨柳枝。《贤劫经》记载:“时主载财见佛欣然,以杨柳枝贡上其佛洗口及齿,缘是净行自致正觉度脱一切。”5杨柳枝也经常被用来赠送贵宾、祝福健康,早期经典《增一阿含经》记载,佛祖告诫其他僧人,施人杨枝有五种功德:“一者除风,二者除涎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净。”6
《灌顶经》中,讲述了一个僧人以杨柳枝沾净水治病的故事。经中说,当时印度有一位禅提比丘,他修炼的地方盛行由毒气引起的各种瘟疫,禅提比丘常常救护当地百姓,使毒气退散,瘟疫消除,受到虔诚的崇奉。禅提比丘圆寂之后,众人非常感激他的恩德,焚烧其身收取舍利起塔庙供养。但是过后不久,这个地方的毒气再次蔓延,死伤无数。众人惶惶不安,集体来到禅提比丘以前的精舍祈祷。在那里,他们看到禅提比丘示现。禅提比丘将嚼过的杨柳枝掷于地,随即长出一棵杨柳,并冒出清泉水。众人欣喜万分,折杨柳沾了泉水,拂洒病人的身体。病人于是很快康复,百病除愈。7可见,在佛教看来,杨枝是一种具有法力的神物。所以后来杨柳枝逐渐被观世音菩萨当作法器也就不奇怪了。受佛教的影响,在中国,以杨柳枝治病的故事也非常多见。后赵武帝石虎的一个儿子石斌,忽然暴病而亡,已经过了两天。当时的高僧佛图澄用杨枝为他祷告,石斌竟然“须臾能起,有顷平复”。8晋朝也发生了一个与高僧耆域法师有关的故事,他同样是用杨柳枝为人治病。当时衡阳太守滕永文在洛阳时,寄住在满水寺,得了一场病,两脚挛屈,不能起行,好几年都没有痊愈。耆域法师前往看了看,取净水一杯,杨柳一枝,以杨柳拂水,边念咒边举手向滕永文撒水。几次之后,便扶起滕永文让他起来,滕随即站起,行步如故。9由此可知,对于杨枝净水有救苦救难、治疗疾病,甚至起死回生功效的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到了后来这种信仰被广大国人接受,并成为一种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10
观世音菩萨不仅符合杨柳枝神力相同的神通,而且其与杨柳枝本身也有很深的渊源。《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说:“若欲消除身上众病者,当修杨柳枝药法。其药王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前所说,唯右手执杨柳枝。”这是对杨柳观音形象的描述,于是杨柳枝成为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工具和修持法门的重要法器。《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中记载:“若欲令一切人爱己者,呪杨枝二十一遍,口中嚼之即得爱敬。”11又说:“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12《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唎随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说疗一切病坛法》云:“又法凡欲诵呪呪师先礼三宝。于是手把香炉住佛前立,存念空中幽显。及注想诸天龙八部,若欲觉心力有异香,宜即诵呪,或把杨枝用拂打病人,皆得除差。”13甚至有佛教徒认为,杨柳树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在放焰口或给饿鬼施食时要注意避开杨柳树下。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中,讲述了一个观音菩萨治病疗疾的故事。当时毘舍离国一切人民遇到六中大恶病无法治愈,当时有一位长者率人来到世尊处所,祈请世尊救济病苦。佛陀让他们使得包括观音在内的西方三圣出现在他们面前,“尔时毘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14宋代高僧智圆在《请观音经疏阐义钞》中,则将中国佛教徒授予观世音菩萨杨枝净水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并指出:“由圣降故授杨枝,由受杨枝故为说呪。”15可见在宋代开始,观世音菩萨“左手把杨枝,右手持操瓶”已经非常常见了。
在杨柳观音造像中,杨柳枝一般都是插在净瓶中。只有做法的时候,观音才从净瓶中拔出杨柳枝。净瓶也是佛教非常重要的常见法器,用来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它是比丘随身常带的十八物之一。净瓶有时候称为“澡瓶”,有时候又称为“军持”。作为佛教的法器,它常常出现在菩萨的手中。净瓶与观音的关系,在佛经中有说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迟手。”16佛陀教导人们制作十一面观音造像时说道:“须用白旃檀作观世音像……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花。展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17
观世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的形象,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仍是观音造像中最流行的形象。佛教日常课诵的《观音赞偈》中说:“观音赞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熏蒙。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观音菩萨已经和杨枝净瓶分不开了。可见,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杨枝净瓶观音形象,由于与中国文化、民众的宗教崇拜以及部分地区的民俗习惯息息相关,因而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杨柳观音崇拜现象。
(宋开柏 雕塑工作室)
注释:
1 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藏第20册[C].日本大正一
切经刊行会,1934:179
2 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藏第21册[C].日本大正一
切经刊行会,1934:229
3 金申.博兴出土的太和年间金铜观音立像的样式与
源流[J].中原文物,2005(2): 85-90
4 田慧云,中野达慧等编.卍续藏经第60册[C].台
湾新文丰影印本,159
5 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藏第14册[C].日本大正一
切经刊行会,1934: 59
6 同上大正藏第2册[C].1934:703
7 同上大正藏第21册[C].1934:522
8 同上大正藏第50册[C].1934: 383
9 同上大正藏第50册[C].1934: 388
10 同上大正藏第54册[C].1934: 305
11 同上大正藏第20册[C].1934:87
12 同上大正藏第20册[C].1934: 111
13 同上大正藏第20册[C].1934:468
14 同上大正藏第20册[C].1934: 34
15 同上大正藏第39册[C].1934:998
16 同上大正藏第20册[C].1934:111
17 同上大正藏第20册[C].1934:150
参考书目:
1 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藏[C].日本大正一切经刊
行会,1934
2 金申.博兴出土的太和年间金铜观音立像的样式与
源流[J].中原文物,2005(2): 85-90
3 田慧云,中野达慧等编.卍续藏经[C].台湾新文丰
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