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孕产妇血液系统变化及妊娠结局研究
2015-02-07米桂兰袁秀莲李惠新姜伶俐
米桂兰,柳 洲,袁秀莲,李惠新,姜伶俐,张 蓉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上海 201318)
高龄孕产妇血液系统变化及妊娠结局研究
米桂兰,柳 洲,袁秀莲,李惠新,姜伶俐,张 蓉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上海 201318)
目的 比较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血液系统的变化,探讨其与妊娠结局相关性。方法 选择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500例高龄孕产妇为观察组,同期500例分娩年龄<35岁的产妇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妊娠12周以内,30~34周、37~42周及产后24~72h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2组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血常规WBC、Plt、RBC、H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脂TG、TC、HDL-C、LDL-C、LP-a水平在30~34周、37~42周及产后24~72h3个时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这3个时期指标均高于12周以内(P均<0.05)。观察组FBG、1hPG、2hPG在4个时期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凝血功能PT、TT、APTT、FIB及血液流变学BVH、BVL、PV、HCT、ESR与对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高龄孕妇在血液系统的监控重点为血脂及血糖,结合血液常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指标,从而有效监控高龄孕妇妊娠并发症情况。
高龄孕妇;妊娠结局;血液系统
高龄孕产妇指年龄≥35岁的孕产妇,目前高龄孕产妇已日益增多[1]。研究已证明高龄与流产、双胎及多胎发生率增加、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窘迫发生率等妊娠期并发症关系密切[2],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急骤改变[3]。笔者将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高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2组妊娠结局,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500例高龄孕产妇为观察组,年龄36~42(37.64±3.01)岁,初产妇337例,经产妇163例(无剖宫产史);以同期分娩年龄<35岁的产妇500例为对照组,年龄22~34(24.1±1.73)岁,初产妇367例,经产妇133例(无剖宫产史)。所有产妇均有完整的产前检查和产后随访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产妇分别于妊娠12周以内,30~34
周、37~42周及产后24~72h取空腹静脉血,抗凝,采用Sysmex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LYMPUS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公司)检测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及空腹血糖(FB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1hPG及2hPG;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北京普利LBY-N6C型自动清洗旋转式黏度计分别检测全血黏度、全血高切黏度(BVH)、全血低切黏度(BVL)、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沉降率(ESR)。
2 结 果
2.12组孕妇血常规、血糖及血脂检测结果 观察组孕妇血常规指标WBC、Plt、RBC、H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在妊娠12周以内、30~34周、37~42周及产后24~72h4个时期中有一些波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脂TG、TC、HDL-C、LDL-C、LP-a水平在30~34周、37~42周及产后24~72h3个时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30~34周、37~42周及产后24~72hTG、TC、LP-a水平明显高于12周以内(P均<0.05),而HDL-C、LDL-C呈下降趋势,但各个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FBG、1hPG、2hPG在该4个时期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 2组孕妇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观察组孕妇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BVH、BVL、PV、HCT、ESR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指标在妊娠12周以内、30~34周、37~42周及产后24~72h4个时期中均有所波动,其中PT、TT、APTT在37~42周最低,产后24~72h呈上升趋势;FIB、BVH、BVL、PV、HCT、ESR在30~34周最低,37~42周稳步缓慢上升,产后24~72h呈回落趋势。见表2。
表1 2组孕妇血常规、血糖及血脂结果情况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P<0.05;②与12周以内比较,P<0.05。
2.3 2组孕妇妊娠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子宫肌瘤、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胎儿早产率高(P<0.05),2组产妇贫血、新生儿畸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2 2组产妇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3 讨 论
血常规检测是评价产妇健康的重要指标,妊娠后母体血液系统发生一系列较为明显的生理变化以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6~8周血容量开始增加[4],正常孕妇红细胞容积及血液黏度均较低。生理条件下,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和胎盘产生激素的参与,导致孕妇血容量增加,孕妇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增加了40%~50%,血液稀释,WBC与Hb浓度下降,HCT降低,FIB增加,全血黏度下降等,有利于胎盘、肝脏等脏器的供血、减少血液高凝状态造成的危害[3,5],而孕末期出现相应的血浓缩和低血容量。如果妊娠期血液不能有效稀释,血液黏稠度增加,全身血液循环不能适应子宫、胎盘的需要,可能导致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减慢,而引起子宫胎盘缺氧缺血、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等,从而导致产妇妊高征,子宫肌瘤等妊娠并发症;造成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死胎、羊水过少、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胎儿结局。可见妊娠期孕妇血液流变学改变同妊娠生理相适应,为特有的、连续流畅的改变,反映妊娠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的协调情况,并与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阻力相平衡、相呼应。可提示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及胎儿结局,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表3 2组产妇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胎儿结局情况比较 例
本组资料显示:高龄孕妇组及适龄孕妇血常规WBC、Plt、RBC、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高低不会严重影响血常规指标,可能也是2组妊娠并发症中贫血情况比较的原因。而两者血液流变学BVH、BVL、PV、HCT、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与产妇年龄关系不大[6]。但当血浆稀释过度,血红蛋白常低于非孕期平均值(130g/L),约为110g/L时就会出现生理性贫血。由于受胎儿刺激和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白细胞从7~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如果产妇出现持续性白细胞升高并伴有发热,提示出现感染。血小板妊娠中晚期有稍微增高或稍有降低。
凝血功能四项指标PT、TT、APTT、FIB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APTT和TT的缩短与FIB的升高均表明血液呈高凝状态,对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分娩过程和产后迅速止血,有效防止产后出血,具有保护和产后恢复作用。而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等,而妊娠孕妇血液呈生理性稀释又与高凝状态同时存在,临产孕妇更为突出[7]。本组资料显示:2组孕妇临产前(37~42周)PT、APTT和TT缩短、FIB升高,产后24~72hPT、APTT和TT升高、FIB缩短,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孕妇凝血功能稍差,存在产后出血的风险。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可能与高龄产妇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等有关。
在妊娠周期中,母体内分泌、营养及激素的变化,孕妇体内血脂变化也较大[8]。高龄孕妇有潜在的血管和脏器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加,子宫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且出现粥样斑块性改变。血管内皮损伤也呈进行性加重,从而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9]。本组资料显示:高龄孕妇与适龄孕妇晚期、临产前及产后比较TG、TCLDL-C、LP-a较高,而HDL-C较低,提示高龄孕妇与适龄孕妇比较存在血脂代谢异常,为潜在的血管病变因素。
妊娠期糖尿病目前成为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已有大量报道年龄是其发病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10]。对母儿预后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近期和远期危害。近期危害主要是导致巨大儿,同时引起胎儿代谢紊乱,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等;孕妇高血糖、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均可降低胎儿血氧供应,使胎儿宫内耗氧增加,胎儿缺氧及死亡,产程延长、剖宫产率、难产率增加[11]。本资料显示:高龄孕妇FBG、1hPG、2hPG在同孕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发生率也较适龄孕妇高,分娩方式也以剖宫产为主,胎儿早产率高。
综上所述,针对高龄孕妇在血液系统的监控重点为血脂及血糖,结合血液常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指标,从而有效监控高龄孕妇妊娠并发症情况。
[1] 单君,刘海虹.高龄妊娠对母儿的影响159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0):775-776
[2] 黄少丽,姚映淑,郑宋英,等.高龄孕妇妊娠结局与妊娠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875-876
[3] 余艳红,黄莺莺.正常及高龄孕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0):779-780
[4]BernsteinIM,ZieglerW,BadgerGJ.Plasmavolumeexpansioninearlypregnancy[J].ObstetGynecol,2001,97(5/1):669-672
[5]HeilmannL,HojnackiB,VonTempelhoffGF.Redcelldeformabilityingcstationalhypertension[J].GynecolObstetInvest,1994,37(3):155-159
[6] 胡青华,庄逢源.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值的讨论[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2):139-140
[7] 李雪宏,张淑贞,黄海燕,等.临产孕妇凝血及血细胞常规分析结果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8):696-699
[8] 虞斌,朱自强,黄瑞萍,等.妊娠期血脂变化及其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J].山东医药,2013,53(10):52-53
[9] 韩淑臻,王芹,王守彪.高龄孕妇血脂和脂蛋白的变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18-19
[10] 黄杏端,陈维清,韩轲.孕妇年龄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18-1319
[11] 叶学和,班琦淋,梁荣伟.动态监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规律[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1007-1008
柳洲,E-mail:zpyyfck@126.com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学科资助项目(PWZx-18);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院级科研项目(ZP-XM-2012B-1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4.012
R714.2
B
1008-8849(2015)14-1515-03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