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长江支队(连载八)

2015-02-07邱文生李晋榕唐明

红土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东山岛连江海带

邱文生 李晋榕 唐明

永远的长江支队(连载八)

邱文生 李晋榕 唐明

第八集初展宏图

在东山岛万顷林海中,一尊由东山县人民集资的花岗岩塑像,耸立在东山岛林海之中。每年清明节,东山县的老百姓都会按“先祭谷公、再祭祖宗”的习俗,来这里献花,向这位“谷公”表达永恒的思念!

“谷公”是谁?为什么他会深受当地群众如此爱戴?“谷公”,就是谷文昌,河南林县人,1949年春加入长江支队,南下来到漳州后,进驻东山岛,先后出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三座大山”推翻了,然而,另外“三座大山”——风、沙、旱却依然压在东山人民头上。东山岛四面环海,长年风沙弥漫。海岛东南部的3万5千多亩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长。“大风起兮沙飞扬,民生苦兮号凄凉”,百姓纷纷跑到岛外逃难谋生。县委书记谷文昌对全县共产党员发出呼吁:“要治贫先治沙!不把人民救出苦难,我们共产党来这里干什么!”

采访东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黄石麟:谷文昌发动干部群众,先是筑堤防沙,但是不成功。接下来就尝试种草固沙,也不成功。最后,他又发动群众种树,但各种树苗都不能成活。

有人叹息说:“东山岛的风沙,神仙也治不了!”谷文昌指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终于有一天,他的战友靳国富从广东引种的木麻黄存活了九株,他看到了希望:“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株、九万株,就能绿化全东山岛!”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在东山岛海边种成了成片的木麻黄防风林带。

黄石麟:他还通过调查研究,多方探索,围海造盐田、建海堤,修公路,找淡水,修水库,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贫穷落后的面貌。

如今,东山岛绿树片片,风光旖旎,已是蜚声中外的度假胜地。东山县早已成为福建省第一批农村小康县,谷文昌被评为“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之一……与谷文昌一样,还有一位长江支队干部为植树造林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就是曾任长乐县长、县委书记延国和。

长乐县(1994年改市)地处闽江入海口,风沙之灾尤为严重。

采访长乐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邹宝官:当地有一个顺口溜,说:“住在荒沙滩,一年种九番。一场风沙起,没米过月半。”看到这种情况,延国和心情沉重地说:“不治理好风沙,我就对不起长乐人民!”从1963年开始,延国和带领科研人员引进木麻黄,在梅花、湖南等乡镇建造防风林带。

邹宝官:他自己深入到沙滩造林,提倡“自带工具、自带干粮、自带苗木”来造林。身为县长,他率先垂范,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全县人民与风沙搏斗,终于在海边沙滩上筑起了一条宽3里、长达100多里的绿色长城。

1984年,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从卫星云图上发现,福建东南沿海的一片荒漠地段不见了,取代它的是铺绿展翠的绵长林带。为此,专门派出官员来长乐调查。联合国官员离开时挺起大姆指说:“你们沿海造林是最好的!”

如今,看着绵延百里的绿色长城及防护林后香飘四方的大片果园,旱涝保收的农田,气势恢宏的国际机场,初具规模的滨海生态城和两港工业区,人们感慨万千,都说“如果没有延县长当年带领我们建造了绿色长城,就不会有长乐的今天!”

长乐市委、市政府在市绿化馆修建一座延国和塑像,表彰这位把一生献给造林绿化事业的长江支队干部。

像谷文昌、延国和那样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洪涝灾害的长江支队干部还有很多很多。原平潭县委书记白怀成、尤溪县委书记关合义、福建省林业厅厅长戈锐等人都因植树造林有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福建省农业厅原厅长肖更旺、省水土保持办公室主任贾吉庆还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表现突出,荣获国家颁发的“愚公奖”。

1955年长江支队干部赵顶良接任将乐县委书记后,决心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南方农业生产特点和技术。他虚心向技术干部和有经验老农求教,学习土壤、品种、气象等知识,很快就从外行变成内行,不仅熟悉了将乐县农业生产的一般特点,而且摸出了一套因地制宜抓好农业的措施,推出了26项改革,指导全县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被群众喻为“红色农业专家”。

采访将乐县委原副书记马三县:赵顶良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到哪里去都是在群众当中,住在群众家,和群众一起吃、一起劳动,看不出他是县委书记的样子来。群众都叫他“老农民”,将乐县许多田埂上都有他的足迹。

1960年赵顶良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专题片公开放映,福建省委组织部发出向赵顶良同志学习的通知!

福建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省份,全省水量充足的只有南平地区。只有把福建的水利建设好,才能彻底改变福建农业的落后面貌。

福清县地处沿海半丘陵地区,这里过去没有水利设施,旱涝灾害频繁,土质以粉砂粘壤为主,只适宜种地瓜,是个著名的“地瓜县”。

位于福清龙江中游石竹山麓的东张水库,是1957年11月动工、次年12月就建成的一个大型水库。它是当时仅次于古田的大型水库工程。一谈起东张水库,福清人民就会怀念长江支队干部、县委老书记温秀山。

邱文生:温秀山同志带领全县人民把东张水库建成以后,使福清沿海20多万亩“十年九旱”的耕地得到了灌溉,使福清由地瓜县变为余粮县,对福清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原福建省水电厅副厅长郭怀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没有水,土地只能种地瓜,有了水就变成了良田。“三农、三农”离不开水,有了水,农民才能增收;有了水,农业才能增产;有了水,农村环境才能改善。长江支队干部曹玉崑任局长的省水电局指导福清把东张水库搞上去了,解决了20多万亩土地缺水问题。指导莆田搞了东圳水库,指导晋江搞了拦水工程和晋江大水库,惠安搞了惠宁水库,同安搞了汀溪水库,这些工程对整个农业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福建省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搞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7年春,全省办起12000多个高级农业社,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从个体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长江支队干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原福安县溪柄区委书记张忠勤:福安县溪柄区楼下乡是农业合作社的重点乡。土改后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创造性地办了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了贫农社和中农社。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贫农社和中农社要团结起来,大团结才能大发展。

《福建日报》刊登了楼下乡中农社和贫农社团结促发展的报道,毛主席看到很高兴,专门写了个按语:农村农业合作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是一条根本路线。他肯定了这条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解放前,闽江口北岸连江县琯头镇居住着140多户被蔑称为“曲蹄”的“连家船”渔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全家长年住在“连家船”上,靠打鱼为生。解放后,这些昔日的“曲蹄”虽然翻身当了主人,但弱小分散的“连家船”却无力抵抗自然灾害。

采访连江县委原副书记刘永雄:连江县是全省渔业收入第一、全国第二的县。县委对渔业生产非常重视,原来东升社是连家船,东水社也是连家船,县委下决心帮助他们,支持他们。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连江县委原副书记段英力:1956年,我们组织他们办起了高级渔业社。办社时我在闽江口的船上看东升的太阳景色很美,就给渔业社起了名字叫“东升”,还在县里刻了印送给他们,把这个社给办起来了。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连江县原县长王贵:从东海到南海1500公里的10多个渔场上,东升渔民战天斗海,连年大丰收,鱼产量全省第一,不仅还清了国家贷款,还建造了有动力设备的大围缯渔船34艘,替代了全部的“连家船”。东升渔业社建了渔民新村,渔民从船上迁到陆地居住,彻底结束了“连家船”时代。

东升渔业社捕捞的鱼数量多、质量好,供应到了全省,还供应到了中南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全国水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采访原连江县委农工部部长田风云:连江的海带南移是从1956年10月开始的,全省首创。李承旭同志从连江调到省农委后,我去拜访他时,李处长说:“省水产局正在研究从山东海带南移,要找个沿海县搞试点。”我回来跟县委书记王洪志汇报,确定下来在连江搞试点。筱埕区委书记李水清听到这个信息后说:“很好啊!就在我这里搞!”区委积极支持,定在筱埕搞海带试养。

1959年1月,县委开了海带移植成功专题会议,决定全县大推广,当年就发展到一万亩,连江的海带卖到西北、华北,销路很好。

如今连江县已成为海带生产大县,海带苗销往世界各地。以海带为饲料的鲍鱼、海参养殖业,年产值达30多亿元。

这是个凯歌猛进的年代,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长江支队干部与地方干部紧密配合,对福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开拓出一条适合省情的发展路子。他们在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战线上创造的业绩,永远镌刻在福建人民心中!(待续)

(作者分别为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编审、省委督查室原副主任及团职军转干部)

猜你喜欢

东山岛连江海带
梦的解析
福建东山岛有思
我的祈祷
秩序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福建东山双东湖“纳潮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连江,人生得意须尽鲜
东山岛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