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有权就任性”
2015-02-07李炳来
□ 李炳来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引发与会代表热烈掌声。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权就任性”的领导干部并不是个例。因为组织或人民赋予了他一定权力,因为他有话语权,就把组织纪律、人民的重托和各种行为规章抛在了脑后,就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并自以为这就是魄力,这就是本事。做决策、拿主意,不是广泛集中班子的集体智慧,认真分析研究,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拍脑袋。
我们不否认多数走上主要领导岗位的同志,他们在领导艺术和管理技能上,都有他们的高明之处,都有自己的“两把刷子”;他们看问题、办事情站得高、望得远。但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阅历、精力总是有限的,十个臭皮匠还能顶一个诸葛亮,而且更多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落到实处,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再科学、再超前、再具发展潜力的思想,离开了植根现实的土壤,都是水中花、镜中月,都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什么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自己是“威风”了,满足了,但工作落实的质量、班子间拾遗补漏,就无从谈起,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受到更多的损失。因此,领导干部要严防“有权就任性”。
第一,领导干部严防“有权就任性”,就要对法度心怀敬畏之心,严格遵守组织原则,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有权就任性”,并不是他们不清楚自己的作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更不是像有些腐败分子落马后所说的那样,没学法不懂法,关键在于他们自我膨胀,视法律法规为儿戏,对法度缺少敬畏之心。玩火者必自焚,这是千年古训。只有敬畏法度,时常自省,自觉自愿地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稳。
第二,领导干部严防“有权就任性”,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个别领导干部之所以“有权就任性”,关键在于没摆正自己的位置,高高在上。身为领导,得到群众的尊重是正常的,但群众尊重你并不能说明你就比别人都高明。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刘邦都明白“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不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之中向他们学习。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真正认清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拥有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能在人生的路上少走弯路。
第三,领导干部严防“有权就任性”,就要真正大公无私,不谋私利,敢于接受群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有权就任性”,就在于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一个“利”字。把自己的私利看得太重了,在得失面前就会耍泼任性,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升官发财,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残余的毒瘤。古语有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之所以会有这样错误的思想流传下来,关键原因就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无论哪个朝代或者政府,都是代表着少部分人利益的,不是为着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受这种思想影响,有人就会将权力看作是谋取私利的工具,让权力成为捞取钱财的手段,“有权就任性”。
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沿海地区曾兴起下海经商热潮,福建宁德官员也有不少人意欲为之时,习近平同志就告诫官员,“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
领导干部只有把个人的私利放在一边,心中才会有事业、有群众,才能敢于担当,带领群众开创美好的生活。老想自己的后路,就会变得没有退路。
总之,“有权就任性”是一颗冠冕堂皇、无知、浮浅而又遗患无穷的毒瘤,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对待,严加防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科学决策,依法治国,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