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5-02-07李智勇

神州民俗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化

李智勇

(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 广东 佛山 528200)

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

李智勇

(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 广东 佛山 528200)

基层文化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民众多元文化需求,更好地给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基层文化建设与社会同步发展状态下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大沥镇为例,从政府支持、机制设计、文化服务、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大沥镇的基层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品牌

基层文化是党的十八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总体部署的重要基础。基层文化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民众多元文化需求,更好地给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基层文化建设与社会同步发展状态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位于珠三角腹地“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大沥镇凭借“广佛黄金走廊”的地理优势,跻身开放的珠三角路网体系,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让大沥加速腾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第六位。

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的大沥人,用汗水浇铸成中国名镇的金色招牌。被誉为“中国照相机之父”的邹伯奇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驱力量,是创新、创意、创造最生动的写照。这些根植在大沥文化人血液里的精神,传承不息。大沥镇提出了“中国伯奇,创新大沥”发展理念,在伯奇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大沥坚持扎根群众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注意培养文化人才,重视文化品牌打造,基层文化精品迭出,多次组织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的重大比赛、重大活动,并荣获殊荣,如两度摘得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大沥镇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醒狮、粤曲)、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醒狮、书画、粤曲)、广东省摄影之乡、广东诗歌之乡。

一、政府搭台,社会支持

大沥镇出台《大沥镇“中国伯奇·创新大沥”建设方案(2014-2016)》,《大沥镇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方案》,每年投入50多万元用于文艺创作表彰;2014年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升级,设立《大沥镇公共文体发展扶持资金实施方案》,分别从社区文化活动、公共文化设施、传统文化保护、文艺创作、文体人才等六个方面进行专项扶持,2014年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大大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由政府搭台、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大文化格局。

二、机构完备,机制健全

一是队伍完善,人才济济。大沥文联分会下设沥城笔会、蟾龙诗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语言艺术、口哨艺术共11个文艺协会,会员近千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9人、省级会员136人、市级会员81人。2008年组建“大沥镇文化义工队”,成为南海区首支镇级文化义工队伍。首创实施聘任“社会文化指导员”制度,吸纳高端人才成为文化艺术顾问,如拉丁舞世界冠军张茹。

二是条块结合,资金扶持。创新“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实施文艺人才管理,文化站每年提供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十一个协会日常运作,并根据每个协会不同的特色,建立各自的日常活动模式和规章制度,采风、雅集、观摩、讲座、沙龙等学习、交流方式灵活运用,常态化开展。

三是共建培训,奖励激励。“走出去、请进来”为文艺骨干传经送宝;实行积分制,鼓励和资助文艺人才创作和参赛,首创为省级以上会员免费订阅专业刊物;充分利用公共文体发展扶持资金,对区级以上获奖作品、作者实行奖励,对艺术作品集出版、重点剧目演出以及文艺精品“走出去”等进行资助。

三、文化服务,惠及民生

(一)群众文化百花齐放。举办“沥桂一体”文化活动月、大沥镇曲艺家协会私伙局展演等大型综合性文艺活动,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常年活跃,2012—2014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分别为364、326及316场次,形成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百花齐放、共享共乐的新气象。

(二)图书服务形式多样。镇属三间图书馆均为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成员馆、太平社区图书馆成为首个社区级成员馆,2014年大沥镇图书流通借阅量和办证人数均居佛山市镇街之首;积极开展读者活动,已连续举办七届大沥镇读书节,“图书漂流”进村居、进企业、进校园、“图书寻宝”“讲美德故事”比赛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少儿读书品牌活动。

(三)“有为讲坛”大沥公益讲座坚持开讲。作为南海区首个承办“有为讲坛”的镇街,“有为讲坛”大沥公益讲座自2007年启动,每月定时、定点、免费对公众开课,至今举办了艺术、心理、礼仪、家庭教育等81场内容丰富的公益讲座,影响力、受众面不断扩大,成为我镇公益文化服务的一项长效品牌。

(四)都市文化不断升温。大沥都市周末剧场自2011年启动至今举办160场高雅演出,逢周六晚上8时准时奉上高水平艺术演出,其中每月最后一场专门安排本地精品节目专场,为本地精英提供常设性平台,已成为大沥乃至周边地区市民享受都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五)创新文化体验。推出文化体验之旅,组织不同群体各界群众参观游览镇内文化景点,邀请市民体验了解大沥文化、触摸大沥人文之美;举办大沥镇美城美家义务导赏员大赛,制作市内首个镇级旅游护照——《大沥镇旅游护照》,以创新的方式吸引大沥人和新大沥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见证城市变迁。

四、文化品牌,彰显特色

(一)缤纷舞台,大众主角。佛山市首个镇级群众文化展演平台——“大众广场缤纷SHOW”自年启动以来,坚持定期、定点、免费提供给业余文艺爱好者展示自我,不设年龄、性别、户籍、民族或学历等限制。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表演”,经不断深化和延伸,至今已举办近200场演出,惠及群众20万余人。举办国内首个口哨新年音乐会、广东口哨达人秀系列活动,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口哨艺术委员会落户大沥,并免费举办第一期口哨音乐培训公开课,口哨文化品牌在大沥初步形成。

(二)文化共享,百姓受益。大沥镇“文化共享”工程自2008年启动,至今已与40个社区、企业单位合作共建,活化村居的文体设施和人才资源,实现群众文化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跨越式转变。开设“文化共享”艺术大讲堂,设立老人大学分教点,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暑期义教、艺术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培训活动。

(三)南国红豆,粤韵飘香。被复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大沥镇“少儿粤剧培训基地”、粤曲文化走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栏目、时长15分钟,春节期间邀请郭凤女、何萍、李池湘等名家连同本镇粤曲爱好者送上曲艺展演,举办广州市、南海区、大沥镇曲艺家协会交流活动等。

(四)伯奇故里,摄影之乡。2011年至今连续举办五届“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是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以创意摄影为主题的全国摄影展览,是广东省份量最重、规模最大、向全国推广力度最强的摄影展览,经过几年的完善和细致划分,逐渐打造成插图摄影、广告摄影的全国性标杆平台。

(五)笔墨浓香,文风鼎盛。省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永久落户大沥并成功举办三届,成功引入两届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提名书法家作品展览;广东省“大沥杯”小说奖已永久落户大沥,成为广东小说领域的权威专业大奖,成功举办四届广东省“珠江情”征文赛、佛山市首届诗歌节、微博征文大赛等。

五、挖掘创新,传承发展

每年镇内各地举办醒狮盛会、生菜会、锦龙盛会等传统节日盛会超过20场,是群众维系乡情、独具特色的民俗庆典。首届“大沥杯”粤港澳台狮王鼓王争霸赛,连续五年举办大沥镇传统狮大赛;首创鼓王比赛,制定南狮鼓法竞赛规则;创办全国首个镇级龙舟联赛,打破龙舟季赛龙舟的局限,搭建长期持续的赛事平台。编写、出版《龙母印记》一书,每年举办黄岐“龙母诞”活动。

全面完成了我镇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并健全了大沥镇文物档案,曹氏大宗祠、平地黄氏大宗祠被并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眼桥、大沥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3处文物单位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其中国家级“非遗”1个、省级“非遗”2个,市级“非遗”1个,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入选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大沥醒狮多次代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参加土耳其中国文化年、韩国丽水世博会和德国多元文化节等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连续十届代表国家旅游局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醒狮文化传播海内外。

大沥镇的文化事业,在“伯奇”精神的引领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围绕一个目的,“用创新的思维、理念、举措、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不断全面向前发展,努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受、人人实惠”。群众既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骨干人才,这一良好的文化“生态循环”,成就出大沥镇一片“绿色”的文化环境。

大沥文化人充分遵循文化本意,引领本区域文化不断完善,突破与创新,注重每年渐进的文化布局,其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扎扎实实、一点一滴的工作,不断提升本地区广大民众的文化情趣、文化素养和人文水平,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燃剂,文化惠民,让大沥从文化大镇转型为文化强镇。

政府从“管、办”文化转到“服务”文化方面来,在政府宣传文体部门的引领下,通过借助公共文体发展扶持资金的机制,让公共文化成为社会事业,与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全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0;

[2]赵艳丽.“伯奇精神”燃亮新大沥梦想.珠江时报.2013.12.18。

李智勇(1970—),男,本科,初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站长。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