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一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2015-02-07于建设马海玉孙国军

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红山岩画遗址

●于建设,马海玉,孙国军

第十一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于建设,马海玉,孙国军

2016年8月9—1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赤峰市人民政府、赤峰学院主办,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一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赤峰举行。本次论坛有来自韩国航空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查海遗址博物馆和赤峰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近20位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和学术发言,从多维视角对红山文化及相关考古学文化展开深入研讨。现从五个方面对会议进行综述。

一、关于红山文化祭祀的讨论

赤峰学院于建设教授做了题为《八旗村红山文化祭祀址调查与祭祀等级分析》的主题报告,他根据规模和坛庙冢组合特点把红山文化祭祀址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坛庙冢组合独立祭祀区。第二等级:坛冢组合独立祭祀区。第三等级:坛或冢独立祭祀区。第四等级:聚落址中的房址、灰坑等非独立祭祀区。八旗村红山文化祭祀址属于第四等级。他认为红山文化每一等级祭祀遗址应该是其社会结构的具体反映。由非独立的祭祀区到独立的祭祀区应该是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红山文化祭祀址出现的人物造像应是两大系统,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两大需求。

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田广林教授认为赤峰地区普遍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分级现象已属常态。南台子的发掘材料表明,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分化,是从家族内部开始的,从中可以略约体察到“化家为国”这句古语的深刻含义。而白音长汗和南台子的材料都共同表明,社会分化的最初起点,似乎不是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均,而是起源于为少数上层人物的设祀。其次是关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丧葬礼俗。西辽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材料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社群中的上层人物死后,流行石构葬。葬式则流行仰身直肢葬,基本不见屈肢葬。

朝阳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雷广臻教授认为陶筒形器是红山文化的重器,他讲述的是国家产生前夜的最精彩的故事。红山文化陶筒形器上无盖、下无底,正好植于土里,植物培育在其中,植物生长出来扎根于土地、伸向蓝天、长在阳光里。人们重视土地、重视环境、重视生存资源、重视生产生活、重视社会组织管理,核心是敬天保民。由陶筒形器围合的坛社、稷社与国家之间仅仅一步之遥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明副研究员从牛河梁遗址陶器制作谈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工。她认为在牛河梁遗址普遍存在了手工业制作的分工,在探讨牛河梁遗址所见的手工业制作方面的分工问题时,重点分析第二期和第四期的社会分工状况,认为两者略有差异:第二期不同的制作群体各自完成不同器类的完整制作,虽然可能仍存在不同工序上的分工,但同类物品的制作人群相对固定;第四期制作群体的分工更加复杂,由多个群体共同完成器物的制作,同类型器物的制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基于不同制作工序的分工,每一制作工序有多个群体参与完成,不同制作工序之间没有固定的组合关系。也没有发现在陶器的成型、修整以及纹饰绘制过程中各个制作者或制作群体的固定组合。

辽宁师范大学徐昭峰副教授认为牛河梁遗址出现了红山文化祭祖权的垄断。

红山文化实行的是神权管理体系,这些从为数众多的红山文化祭祀遗迹坛、冢、庙的发现,从众多具有神像性质的泥质、陶质、石质、玉质人像的发现,从众多具有祭祀或通天功能的陶器特别是无底筒形器、塔形器、彩陶、玉器等的发现可以看到。同时红山文化祭祀遗存分布广泛而且普遍,都能充分反映红山文化发达的神权管理模式。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反映的这种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想要表达的可能就是强宗掌控祭祖权的正统性、独占性和神圣性,这种祭祖权,强调的是整个红山文化的共祖,而非其他。葬于牛河梁积石冢内的这些强宗通过垄断整个红山文化共祖的祭祀权,从而达到对整个红山文化部族进行永久控制的目的。

二、关于辽西地区科技考古的讨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对两件殷墟出土柄形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样品分析和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制作程序共四步:开料;边缘休整;刻槽成柄;单面修饰。第二,片切割工具为铜片;第三,专用于丧葬祭祀。并由此引出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红山文化玉器钻孔工艺的关键点是能否获得内壁微痕;第二,从钻孔工艺对比分析,殷墟与红山的钻孔工艺肯定不同,关键点是模拟制备;第三,殷墟钻孔技术的源头究竟是龙山文化还是夏代值得探讨;第四,砣具使用究竟起源于何时、殷墟时期有无砣具也值得探讨。第五,殷墟之后玉器制作过程中,铁质工具是否使用,何时使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吉林大学周慧教授对新石器时期以来西辽河地区古代人类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出现过与中原地区发展进程大体同步的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该地区地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牧业文明的接壤地区。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时期(距今6500~5000年)达到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红山时期原始农业发达,人口快速增长,文化上显示出自身独特之处。伴随文化变迁的过程,该地区人类的人群遗传结构是有所改变的。不同时间,不同遗址Y染色体单倍型结构组成的变化反应了这个地区文化变迁、人群迁移的过程:青铜时期气候温暖,南方农业人群由中原地区向北扩张到达了西辽河流域。青铜晚期至铁器时期气候变冷,北方游牧人群,由北方草原向南迁移,到达西辽河流域。

赤峰学院孙永刚副教授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遗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粟和黍是热水汤先民日常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但农业在生业方式中的比例有所下降;遗址出土大量动物骨骼表明狩猎、畜牧经济存在,比重有所增加(但并未发展为游牧);气候趋于干冷对夏家店上层文化先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蒙古师范大学董利军副教授谈了铅同位元素比值法在夏家店上层文化铜矿石示踪上的应用。他认为林西大井古铜矿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最主要的矿石来源,大井古铜矿遗址所开采出的氧化矿石,除很少一部分在当地冶炼外,大量的被输送到周边的遗址进行冶炼生产。矿石主要沿着西、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输送,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东南方向最远到达了距大井遗址直线距离52km的当间沟遗址,向南最远到达了距大井67km的长脖子梁遗址,向西最远到达了距大井31km的棒槌山遗址。

三、关于红山文化和相关考古学文化玉器及功能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教授由红山文化玉人、玉鸮说到人间与神界。他认为旋目神面可能是太阳神像。旋目神面图像在庙底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彩陶上都能见到,表明在黄河流域它是一种重要的崇拜对象。其实不仅在大汶口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上出现了旋目神面,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上也有旋目神面。众说纷纭的“勾云形玉佩”,其实就是旋目神面繁简不一的造型。

北京联合大学武家璧教授谈了“玉璇玑”的功能和用法。他指出“璇玑玉衡”是我国天文学仪器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创举,也是望远镜发明以前人类从事天文观测一项重要发明,证明我国的科学传统源远流长。“璇玑玉衡”的功能是“以齐七政”。“七政”就是日月、五星的七种周期现象,可称为“日历”、“月历”和“五星历”。“以齐七政”就是如何调和七种周期,使其回归一个共同的起始点(历元),预期发生“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等历元现象。

中国林业出版社黄华强从另一种视角谈兴隆洼文化人面型牌示。他认为从人面形牌饰的五官与鳄头部造型元素之间总体的对比来看,以人头盖骨为材料制作的人面形牌饰也许与人类正面平视时的眼睛、眉毛、鼻孔的造型元素无关联,却与鳄的正面俯视的头部或颅骨的眼眶、眶间嵴和外鼻孔这三个造型元素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在兴隆洼文化时期,牌饰的设计者们以鳄的头面部或颅骨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在不同器物上模仿并借鉴了其不同器官的造型元素,创造出奇异的饰品。这样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在史前以及历史时期的图像创作中也有被记录下来的信息。

辽宁师范大学周宇杰认为夏家店里下层文化出土的玉器中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量存在说明夏家店里下层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渊源关系。这种土著文化传统的弘扬与承传,显示出红山文化所具有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而龙山时代风格的玉器和夏朝风格玉器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中的使用与流行,则说明了当时中国南北之间频繁、密切的人群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客观存在。

四、关于红山文化社会的讨论

内蒙古师范大学周玉树教授认为中华文明史本应六千余年。司马迁《史记》从黄帝开始,不含伏羲、炎帝两个时代。所以,五千年之说则是删去了“二伏皇”时代。文明史开端的三皇五帝之首为太昊,太昊氏之母,居于华胥(古国名,“中华”之所由来)之渚。伏羲生于成纪,即甘肃秦州秦安县,立都于陈,即河南陈州。太昊被古人神化,因其作为极其伟大;教民佃渔牧,以结束茹毛饮血;作书契,以结束结绳纪事;作甲历,以生日月岁时;制婚嫁,以重人伦之本,使民不渎;造琴瑟,使乐音始兴。太昊伏羲是真正有文字记载的中华龙文化的开篇始祖;伏羲时代,正是中华龙文化的昌盛时代。炎帝神农氏是龙的后代,而黄帝轩辕氏也是龙。红山文化玉器产生与昌盛正是三皇至颛顼的时代。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刘歆益博士谈了兴隆沟遗址在世界史前史中的地位。他还认为早期聚落的特征是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中心,是纪念碑、符号系统。他还谈到了非城邦性质的社会、朝圣、社会集会以及集体意识的形成。并认为以上特征都先于动植物驯化的完成。

韩国学者禹实夏先生认为红山文化中已经发现了“一即三,三即一”的陶塑三人像、具有象征幻日现象的各种三孔器,以及与圣数3有关的3层积石冢、3层圆形天坛等。他认为天(=天上世界)、地(=地下世界)、人(=人间世界)3层构成了宇宙观;天地人=圆方角的观念。“三数分化的世界观”源于有萨满思想的北方区域;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后期(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是这种世界观最初形成体系化的时期。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朱成杰教授从天文学视角,使用美国最新天文软件对龙纹进行了研究,揭示出龙纹蕴含的古天文内涵,从而揭示出辽河流域基于北辰崇拜的盖天宇宙观形成的滥觞。从而对辽河流域玉文化的发生做出全新的阐释。

赤峰市红山文化研究会辛学飞从红山文化目前有关“花”的遗存中,发现它们与远古氏族和部落的名称来源是存在关联的。通过这些遗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一些部族以植物和动物作为本氏族的族徽、名称和图腾崇拜的根源。他认为,从黄帝部落到舜、禹,再从大禹的华族到华夏族的产生,都可能与红山文化中的“花”存在着某种关联。

五、关于赤峰地区岩画的讨论

邵国田研究员对康家店大型神图作了释读。认为康家店大型神图工艺有如下特点:其一,繁简结合。同一类题材,有的刻磨得很繁杂,有的虽寥寥几笔,却抓住主要的特征。其二,突出重点。一幅神面最重要的是双目,多数神面上双目点去大半或整个画面。其三,在制法上有擦磨和琢刻,是线条艺术。其四,注重精神层面的元素。他认为红山文化是由巫觋主导的神本社会,承载着红山文化社会精神层面的历史信息有大致三个方面:第一,以坛、庙、冢为主要形式的祭祀遗址以及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各种材料的雕像和祭器。第二,以玉器为主的红山文化精神方面的追求,认为红山玉为巫玉,是提供历史信息最为丰富的载体。第三,岩画中以神面像为主要题材最直接地反应红山文化神本社会的具体内容。岩画是个富矿区,深入研究红山神本社会,以上三方面资料缺一不可。

吴甲才研究员对马鬃山火神岩画作了研究。他认为祭灶神、祭火神是我国北方民族一种重要的活动。巴林右旗马鬃山发现的一幅记载5000年前祭祀火神的彩绘岩画是最好的实证。在马鬃山马牙石上发现的这幅记载史前祭祀火神的岩画记述着史前祭祀火神的场景。它的发现把祭祀火神缺失的历史连接了起来,由最初的无形演变为有形。这幅岩画是史前古人二次创作而成,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首例祭祀火神岩画。火神岩画的发现大大提前了祭祀火神的历史,为进一步研究祭祀火神仪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资料。

杜秀林对红山巨石岩画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红山岩画历久弥新,记录了上古东亚民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信息。岩画是历史最直接的物证,最古老的地图,最生动的史书。该巨石红山岩画将成为完整接续华夏民族文明史的一个关键证据,其史学价值高不可估。

猜你喜欢

红山岩画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红山荞麦看木森
辽上京遗址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红山文化萤石质鱼形饰的鉴别和探讨
阴山岩画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