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党政治
——以德里达政党政治思想为线索

2015-02-07魏崇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创造 2015年9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德里达阶级

文/魏崇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党政治
——以德里达政党政治思想为线索

文/魏崇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民主政治的获得必须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走适合本国的道路。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大师,解构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基于马克思主义,德里达阐述了其对政党政治的认识。作为解构主义的大师,德里达的解构风格同样也渗透在其对政党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中。他的政党政治思想可以分为两点。

其一,德里达认为,现时代境域下,政党政治已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他指出:“正如人们能够预见到的,在当今世界的每个角落,政党的结构似乎不仅变得越来越令人可疑……而且变得从根本上无法适应新的——电视——技术——传媒——公共空间、政治生活、民主形式以及它们所要求的代表制(即有议会的,也有非议会的)的新模式的形式。”

其二,德里达认为,政党政治的“终结”主要应该归因于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它(指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众多渠道已经以某种绝对空前的形式按照某种节制成长起来。”德里达指出:“……这个节奏(指大众传媒的发展的节奏)无疑并非偶然地与马克思主义模式政权的衰落的节奏是完全一致的,正是传媒文化的力量有力地促成了这种衰落。”大众传媒载体具有政党所不具备的沟通优势,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民众意愿并保持信息的准确性,有利于扩大政治民主,起到很好的政治沟通载体的作用。

认识“政党政治”结构的衰落是正确理解现代社会的前提。这种认识的获得,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现实可能与走向。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以批判资产阶级政党为目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主政治与多党制无关。对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解构与重构形塑了德里达政党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现实可能与走向:德里达政党政治思想之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经历“自在”到“自为”的发展之后建立自己政治组织的要求日趋强烈。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取得革命胜利、改造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具有独立性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曾说,“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的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马克思认为,建立一个独立的政党,工人阶级才能作为一个阶级而行动。无产阶级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成功条件就是其人数众多、群众基础广泛,但如果不能建立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将工人和群众组织起来,那么也就必然造成无产阶级组织涣散、斗争力不强,也就无法切实为无产阶级自身谋求政治利益、扩大政治影响。

同时,马克思主义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现实可能性,即阶级基础和理论基础。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也加重了工人的负担。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反抗,在一次次抗争中唤醒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使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奠定阶级基础。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广大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并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现实进行着的阶级斗争真实关系的反映和总结,无产阶级以此为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斗争当中,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

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给予德里达最大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看来,在未来社会里,阶级将不复存在,政党、政党政治也会消失。而要想达到这一步,作为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同时也是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建立自身政党,带领整个阶级推翻现存的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至于政党的消亡,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消亡论可以推导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出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德里达政党政治思想必要性之证成

德里达认为,“政党政治”结构的衰落是正确理解现代社会的前提。而这种正确认识的获得,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人们还是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遗产,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分析它们(指政党结构)的历史独特性”,“在这里,遗产更多地乃是一种批判的和变形的滤色镜”,遗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德里达把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区别开来,把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看成是马克思最重要的遗产。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德里达举起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以结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作了新的独特解构式阐发。德里达以一种批判的眼光,针对其主流意识文化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政党政治展开微观分析。

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强调指出,政党产生的最初原因是隐藏在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事实。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和差别使原本平等的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相类似的就自发地站在同一阵营,而政党本质上就是某一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达标者。这类代表或代言人即在后来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政党或利益集团,他们代表特定阶层的利益,从自身利益出发。依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路,德里达深刻认识了政党政治的本质,同时,他亦充分地认识到政党政治的弊端: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不尽统一,政党的代表性断裂,政党纷争愈演愈烈,政党内部的组织运作机制僵化陈旧等,这些催促着政党政治的改革与创新。在德里达看来,现代民主与政党政治的具体形式没有必然的联系。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政治沟通载体的多元化,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趋势。除了政党之外,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和迅速发展的非政府组织越来越承担起沟通载体的功能,并在事实上不断挤压着传统上属于政党的活动空间,帮助民众表达意愿,监督政党活动,在民众参与政治生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与多党制无关的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德里达政党政治思想之旨归

民主政治是人们政治实践的不断追求,一些西方的政治学家、思想家把民主政治与多党制强行扭在一起。其实,古希腊时期没有多党制,但有民主,由此可见,民主与多党制本身并不划等号。美国的“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也是反对政党政治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讲》中指出政党政治已经无法适应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在批判精神引领下,马克思主义指出,资产阶级政党是一种虚伪的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和事实上的不民主。立足于生活的现实情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在现今国家里,普选制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身处阶级斗争激烈的列宁以更为尖锐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民主虚伪性的认识:“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选举是不行的,没有群众是行不通的,而要在印刷术异常发达和议会制度盛行的时代诱惑群众,就必须有一套广泛施展、一贯推行、周密布置的手段,而阿谀奉承、制造谣言、欺骗敲诈、玩弄流行的时髦字眼、信口答应工人实行种种改良和增进种种福利,只要他们肯放弃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中,金钱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的阐述难免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但却道出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虚伪性的实质。金钱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最直观地表现在西方国家的竞选上,每位市长、州长特别是总统竞选人参与竞争主要是依靠背后的大财团和大的利益集团。如果竞选者本人没有钱,就必须找财源和“金主”来支持自己竞选。

民主政治的获得必须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走适合本国的道路。就我国而言,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超越西方多党竞争的体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中国特色的非多党竞争的民主体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与德里达所肯认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相吻合的。尽管我国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完善的阶段相比西方而言还不尽成熟,但不能因其初具雏形而否定它,更不能因西方民主形式长久而忽略西方民主日益暴露的弊端。必须承认,西方的多党民主也还远远未达到完美的地步。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对政党政治的解构立足于检讨其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之上,其话语的语境是当代西方社会,主要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民主的思考。虽然德里达没有把握西方多党民主政治的根本缺陷,但从一个侧面指出,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必须确立一种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以期比较成功地、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安定与合法化危机。

学习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主政治是与多党制无关的。对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解构与重构形塑了德里达政党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诚然,虽然与他对西方社会的关注一样,德里达的政党政治思想有怀疑主义、虚无化倾向,“……把现代性(严格地讲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归罪于现代化观念或西方几千年的形而上思维方式,这样就把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简单地等同于一个观念问题或一个哲学问题,等同于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现代西方的问题不能仅仅归结为政党政治的错,苏东马克思主义政权的衰落更不能仅仅归结为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但是不能否认其中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德里达阶级
德里达前期隐喻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解读
——以《在法的前面》为例
近十年来国内德里达研究的三条路径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台湾政党政治中的“时代力量”
还原真实
英国政党政治与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共识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从中外政党比较研究的视角看中国政党政治参与的发展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政党政治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