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升基层干部法治素养的对策
2015-02-07张娟
张 娟
中共阜康市委员会党校,新疆 阜康 831500
一、现阶段提升基层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现阶段,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从而全面实现建设法治农村、法治社会的目标。
二、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存在主要问题
(一)法治意识淡薄,干群关系紧张。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由于村级干部学法不到位,自主学习主动性不强,法制意识淡薄,致使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干群关系越发紧张。
(二)法律界限模糊,司法途径失信。部分村民在潜意识中认为不只要触犯法律中的八大刑事犯罪就没有犯罪。对法律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分不清哪些行为触犯了法律那些没有触犯法律。同时,基于对通过司法解决的畏惧以及地方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在发生突时村民表现出对司法解决的不信任。
(三)法治观念不强,法律制度滞后。部分党员干部的法治观念不够强,只是把依法办事当作口号,没有真正转变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同时,村民往往依法维权意识不强,重上访轻诉讼,信访不信法。另外,基层法律制度建设需要完善。基层法律实践中,法律制度和配套措施的落实仍然存在不到位现象,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需要完善,法律制度和配套设施更新完善亟待加强。
三、提高基层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对策
(一)善用法治思维,适应发展常态
对于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行政行为和社会效果。如果基层领导干部能带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带头依法办事,依法执政,不搞行使权力缺位、越位,不以言代法、徇私枉法,必然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基层工作也能很好开展,还能很好的带动群众学法,遵守法律。特别是要领会宪法要义。目前村民不像原来单纯种粮食,现在村民已经开始全面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开始转向多种经营。如果村民不懂相关法律,那就难以参与各项经济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因为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法律经济,参与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则。在农村各项经济活动中,基层干部是领头人。
(二)积极化解矛盾,确立法律权威
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土地流转的实践,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冲突不断涌现。这部分矛盾解决难度大,部分基层党员因为害怕影响政绩,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容易轻视或忽略法治。法治的灵魂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用法治理念把握复杂的利益关系,跳出模式化思维,对权利义务主体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能够明确界定,审时度势作出符合法律规定、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干部要有理有据,依法进行调解,不能超越行为“红线”,不能有法不依,不能违法办事。
(三)权力职责明确,工作于法有据
有法律保障,工作才能持续。特别是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知法,学法。首先要知道在法律框架内那些能为,行为能有“底线”,这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和工作相关的法律。当然,相比法学家或律师,基层领导干部不可能对每一部法律条文都精细掌握。但是应当熟悉和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对其熟练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依法行政、依法用权、依法办事的效率。
(四)遵循法律规则,加强基层治理
在基层日常工作中,用法治思维审视问题、解决矛盾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因为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群众最害怕干部无视规则的“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这种行政行为看似高效的背后却造成资源浪费和矛盾积压,虽然一时方便却会埋下发展的隐患。
(五)完善党内法规,完善制度建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断完善党内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通过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抓手,把好作风建设关,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内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为,使其行为有底线,有红线。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坚持以“法”为准绳,以法治约束行为,用制度反腐,依法反腐,切实履行执纪监督职能。重视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打破固化思维模式,摒弃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习惯用法律、制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效应。为了有效防止监管“真空”和“钻空子”现象的出现,继续改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其次,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监督要有正确认识。一定程度来讲,如何对待监督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水平的基本标准。
[1]夏福志.对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02).
[2]魏淑君.领导干部法制意识培养与党校法学教育[J].发展论坛,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