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5-02-07范晓丽

法制博览 2015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育者思政

范晓丽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

目前,思政课教学一直以来大体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方法。灌输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具体讲,就是教育者以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为基础,结合自身所研究的专业背景、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准备好讲授的内容,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传授给被教育者。也就是说,教育者并没有对被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明显。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思政课传递正能量的宗旨不变,客观分析党和政府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005年以来,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以四本教材为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本教材虽然名称不同,但教学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以现实发生的事为例,运用教材中的原理分析,关注热点、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科学地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政课这一传递正能量的宗旨是不能改变的。然而,传递正能量不是说可以回避现实当中的问题。比如腐败问题。我们在讲党的建设这一知识点时必然会涉及到党内的腐败现象。必然会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指出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等等。但是,展示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各项政治制度,而不是否定党的领导。思政课传递政能力的宗旨不能变。高校尤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决策层应该更加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比如做高级访问学者,继续深造,学校不要设置带有附加条件的障碍,应尽可能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和所需要的经费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外出学习时,与高层次人才甚至学术权威交流时,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才能更加理性分析我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发挥桥梁沟通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坚定对党的信任。

二、思政课教育工作者不仅应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应承担学生管理者的角色

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接受党的科学理论。但是,教学必须是一个互相了解的互动过程。教师若只是在固定的有限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局限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育者受条件的制约必然会压缩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时间。这样恰恰失去了了解学生的机会。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大家可以试想,中文专业和土木专业的同学运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是不科学的。怎样才能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就成了思政教育者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的时间很有限,不可能对受教育者做到很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学生交流。我们思政教育者应具备作为一个学生管理者的各项本领。高校尤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决策层应给教师提供管理学生的机会。学校各项考评制度应将教师的管理工作纳入进来,对其进行综合测评。

三、积极引进思政教育优秀人才,提倡小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到目前为止,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般都采取大班集中授课的方式。这主要是受学生人数多而教师人数少的局限。一个大班一般情况最少有两个小班组成,人数通常为100 人左右。授课地点一般是在阶梯教室或者是能容纳人数多的大教室。大班授课的明显缺点就是人数多,空间分散,不利于管理。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开小差,上课走神,专注力不强。如果改为小班授课,就可以克服以上种种局限,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增加教育者的数量。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应积极配备小班授课所需要的思政课教师,做到按需分配。现在,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政课教师数量较少,思政课教师很辛苦,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各高校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大多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减少课时量的方法。这种方法看起来缓解了思政教师的工作强度,为其他专业课赢得了更饱满的工作量。但实际上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广泛引进思政教育优秀人才,他们知识丰富、立场坚定、责任心强,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专业教师。这就需要高校决策层能下大力气、舍得“投资”,为大学生的长远利益而服务。

四、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一般是教师借助教材,备课,写教案,然后设计授课步骤,教研室统一推进。这一方法比较规范,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受以上几个方面的局限,比较单一死板,不灵活。效果也不明显。比如,目前四门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每门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独具特色的理论教学。《基础》课适合专题教学,《纲要》课适合问题讨论式,《概论》课适合采用进行案例式教学,《原理》课适合理论教学,这些理论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理论教学始终不能脱离实际,教师还应在实践中充实理论教学。

五、思政课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理论再怎么完备,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都是枯燥的,单调的。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他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理论总结。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少,认识事物比较感性,获得的更多是对现象的认知。怎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应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论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数量。如果没有理论,人的认识会永远停留在感性阶段,不会深刻。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被人们接受,很空洞。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应多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些物质上的鼓励和资金上的支持以及课时量的保障。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对实践的科学分析。二者缺一不可。当然,实践教学不是越多越好,应做到适量。实践教学的形式也应丰富多彩,不能太过单一,最终导致形式主义。总而言之,要把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深刻认识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独立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需要形成合力。而且,要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需要高校决策者下决心把这项工作作为长远的计划而执行。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1-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1-20.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育者思政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