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口承载力研究
2015-02-07胡海兰
胡海兰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一、引言
关于人口承载力的定义,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关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与调查方法也在探索之中。在相关的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的释义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考虑该区域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与智力相结合的基础上,满足符合人类一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法,因其是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关系时较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之一。系统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庞杂的诸多信息进行研究整理并进行反馈。SD模型具有处理非线性、时变、多重反馈等优点,采用SD模型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能够较好的反映人口承载力影响到的多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各个方面内部表现出来的非线性的反馈关系,模拟在不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下的人口承载力。基于VensimPLE软件平台,建立人口承载力模拟和优化模型。
二、贵阳市的空间性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地处西南一隅,其地形以高原为主,山地较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教、交通和旅游服务中心,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城市,自古便是交通要道,与镇远、玉屏、青岩等连成重要的交通线。到了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阳更是成为连接西南地区与东南地区、江浙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贵阳的森林覆盖率居于全国前列。目前贵阳主要有6个区、一个县级市、三个县。目前贵阳市总的国土面积是8034平方公里,其中,占贵阳市国土面积最大的是开阳县,面积是2026.2平方公里,占到贵阳市总面积的25.22%,是贵阳市最大的县。人口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比例规模,仅有43.2万人,占到贵市总人口的11.77%。贵阳市共有人口367.07万人,其中,清镇市占得人口最多,有50.38万人,占到贵阳市总人口的13.72%,并且清镇市的国土面积也很大,占到贵阳市国土总面积的18.58% 。
三、贵阳市的自然资源
贵阳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每年的平均气温在15.3℃左右;贵阳降水丰沛,可达到1197毫米上下的年平均降水量,主导风向北偏东,是拥有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其中,山地面积达421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的比重达到了52.3%,这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居于首位;而丘陵地貌的面积有2842平方公里,丘陵也是喀斯地貌的形态之一,这种地貌的比重达到了35.2%;坝地这种地貌在北方不常见,在贵阳也不多,大概有912平方公里,相对于山地与丘陵,坝地的比例就小得多,只有11.3%;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峰丛与碟状洼地、漏斗、伏流、溶洞发育。
贵阳处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得益于此,贵阳的水流资源十分丰沛,常常闹市寓于青山绿水中,具体到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流域面积对贵阳的影响,前者所占的比重达94.2%,换算成具体的面积数字,达到了惊人的7565平方公里;另一个水系——珠江水系的流域面积与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之于贵阳来讲,则小得多,所占比重仅有5.8%,具体的面积数字是468.9平方公里。贵阳市境内河流较多,并且流域面积广阔,充分的滋养了当地的子民,还是按长江水系流经的区域与珠江水系流经的区域进行划分,我们统计了河流长度大于10公里河流,贵阳市辖区内,符合这样的河流达到了惊人的98条,由于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所占的比重有绝对的优势,即94.2%,因此其影响的贵阳境内的10公里以上的长河也比较多,具体说来,这样的河流有90条,占全部10公里以上长河的91.84%,受珠江水系影响则相对比较小,仅有8条,占全部10公里以上长河数量的8.16%。得益于众多的河流数量与丰沛的降水量,贵阳市全市年径流量达到了45.15亿立方米(这其中包含地下水转换地表水13.6亿立方米),天然径流量400-760毫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56.3万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
四、贵阳市的社会经济条件
贵阳市现辖六个区(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花溪区、乌当区和白云区)、一个县级市(清镇市)、三个县(修文县、息烽县和开阳县),从宏观上把握,贵阳市共有49个乡、29个镇、43个街道办事处、40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166个村民委员会。
1995年以来,贵阳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除1999年(10.97%)外,其余年份均超过了11%。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此期间,贵阳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9万元,而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惊人的343.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32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62.4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45万美元,贵阳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3135元,而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9928元。
贵阳有日益成为西南第一交通枢纽的趋势,近年来高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贵广高铁已经通车,大大缩短了贵阳到广州的通车里程与通车时间,并且,贵阳通往北京、湖南、四川、重庆等地方的高铁也在有条不紊的规划与建设中。同时,贵阳的第三产业——旅游业非常发达,旅游业是污染小可持续收益高的朝阳产业,并且确立旅游业的经济主导地位,不仅解决了贵阳经济发展乏力的问题,同时也为贵阳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基础动力。
五、贵阳市人口承载力
在衡量人口增长的众多指标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必看的指标,也是决定人口增长的指标,我们通过对贵阳市2003—2012年10年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全市人口出生率约为10‰-13‰,死亡率约为4‰-7‰,自然增长率约为4‰-7‰,全市人口自然变化仍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自2003年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人们思维观念的转变,贵阳市的人口出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死亡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死亡率的下降趋势超过了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是呈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
我们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由内到外、从宏观到微观的路径反复论证,以此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基本人口系统
基本人口系统的基本要素有: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比例、平均寿命、城镇人口、农村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
我们通过模拟贵阳市的基本人口系统发现,在这个系统中有两个回路。第一个是出生率与总人口回路。在这个回路中,出生率的增加导致总人口的增加,而总人口的增加又会引起出生率的增加。第二个回路是死亡率与总人口回路。在这个回路中,死亡率的增加导致总人口的减少,而总人口的增加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另外,平均寿命的增加会引起死亡率的减小。
(二)人口系统主要方程
人口系统中,以总人口为状态变量,考虑到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将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和城镇化率以表函数的形式输入模型,总人口乘以将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和城镇化率就可以得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和城镇人口。这个系统动力学方程可以描述如下:L总人口=INTEEG(人口增加量-人口减少量);R人口增加量=总人口×迁入率+总人口×出生率;R人口减少量=总人口×迁出率+总人口×死亡率;A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化率;A农村人口=总人口×(1-城镇化率),L表示状态变量,R表示速率变量,A表示辅助变量。
(三)人口系统增长人数预测
随着人口学学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在人口数量的预算方法上人们不仅出现了对人口静态因素(规模、结构和分布)进行预测的方法,即出生率法、一般生育率法、总和生育率法、粗死亡率法、分年龄组死亡率法等单因素人口预测。一方面,这些方法立足于人口学的研究成果,有很强的理论依托,只要收集、整理的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达到要求,其效度是比较高的。另一方面,单因素人口预测只能是单一人口因素的预测,当人们想获悉未来人口各方面的信息时,就出现了弊端。
通过对单因素人口预测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研究课题的特点,可以看出对于样本量大、数据多又没有明显规律的问题可以用传统的单因素人口预测方法,而对样本小、数据少,这样的人口预测问题,用传统的计算公式难以准确的描述和分析人口承载力问题。
GM(1,1)灰色预测模型由邓聚龙教授提出并发展完善,通过无序数列累加得到有序的新数列,运用灰色数学简历模型,得出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公式为: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其本身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严重的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贵阳市从2003年的348.7万人至2012年的445.2万人,十年间贵阳市人口增加了96.5万人,人口规模迅猛增加。
通过贵阳市统计年鉴中的十年数据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可以得出模型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使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贵阳市人口2013-2022十年间的人口进行全面系统的预测得到如下结果:通过使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我们整理了相关数据,主要是人口增加量的数据,得出的数据如下,2016年的预测结果是518.87万人,这与之前人口数量相比,可以说是增长很快的,考虑到贵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除了自身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来人口的迁入也是贵阳市人口增加的主力军,到2022年,人口增长放缓,大概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上涨,但仍然达到了643万人,这对于贵阳市的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毕竟贵阳市的经济整张与资源支撑,可能不足以应对这样数量与人口的增加。
(四)耕地人口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计算耕地人口承载力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粮食为标志的耕地人口承载力,即:P=Y/L(P:相关地域内土地可承载人口数;Y:总产量;L:人均粮食消费量)第二种是对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估算,依据估算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均粮食需求量,利用土地人口生产力模型推算出土地人口承载力。该公式为(倪琳,2009):Y=M×N/R(Y为土地人口承载力,M为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N为粮食的播种面积,R为预测年的人均粮食需求量)
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口承载比(SR)的研究梳理来挖掘该区域与土地相关的人口承载潜力极限。SR≤0.94,说明预测人口小于承载力人口,表示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情况良好。SR=1(±0.05),说明研究区土地满载 SR≥1.06,说明该区域进行预测的人口大于该去土地可以承担的土地承载力人口,土地资源难以支撑该地区的人口。
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贵阳市近十年来的耕地利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00年为107.64千公顷,到2013年下降到96.36千公顷。这种下降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如果不加控制,不仅会危机到贵阳市的粮食安全,造成粮仓亏空,也与中央一直强调的保证粮食安全的相关文件精神相违背,并且对失地农民的后续保障政策需要一个成熟的考虑,否则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
贵阳市是喀斯特岩溶地质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将会引发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适于耕种的土层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人口不断的增长而耕地面积呈下降的趋势,如何协调人口与耕地的关系,提高贵阳市人口承载力,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成为我们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贵阳市要继续加大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尽量避免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同时提高耕地质量。这需要政府真正的下决心去控制,要协调好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两个要求。
2.要重视粮食生产,通过科技兴农,提升农民的素质,将农业的科技研发技术尽快的转换到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亩产量,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保证粮食安全。
3.贵阳市政府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科学论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行政指导等施政方式,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培训,对粮食种植方式进行技术革新,引导市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自发的形成市场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强烈的需求,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确保贵阳市粮食安全。
[1]王光召,安和平.低生育背景下中国人口惯性与人口增长峰值预测[J].宁夏大学学报,2014(36):166-170.
[2]郭艳红.北京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
[3]王少静.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以百色市为例[D].广西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