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者及媒体言论自由与法人名誉权保护

2015-02-07朱明远

法制博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名誉权法人言论

朱明远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我国民法规定不得以侮辱、诽谤方式损害法人名誉权,司法解释中规定了内容基本属实、基本失实的评判标准以及消费者批评、评论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权利。但是依现行立法,侵犯法人名誉权的侮辱、诽谤标准、内容属实与失实标准比较模糊,实务中难以把握,裁判有失统一。建立明确的裁判规则,判断消费者及媒体的言论是否侵犯法人名誉权,需要从言论的区分着手。

一、消费者及媒体的言论应两分

美国法院关于名誉权案件理论框架的关键在于,把言论分解为对事实的陈述和对意见的陈述[1]。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90年的米尔科维奇诉洛伦杂志公司案[2]中,设立了一项法律标准:可证伪性标准,用以区分言论属于对事实的陈述还是对意见的陈述。王泽鉴先生就此提出了两项标准,1.可证明性,即可证伪性。这是区分二者的关键。2.受领人的理解,即以受领者的理解判断表述是否有证明性。[3]通过以上标准,分析某项言论是否能够被证明不真实,将言论分为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事实陈述性质的言论,若为虚假,则会构成诽谤而侵犯他人名誉,意见表达性质的言论,若评论不当,则可能会构成侮辱而侵犯他人名誉。

由于商品或服务质量存在瑕疵,未在经营者处得到妥善解决,消费者在报纸、网络等媒体或载体上发表批评言论,因言论本身内容不当加之媒体推波助澜,部分失实或侮辱性言论会给经营者法人名誉权造成损害。将消费者及媒体的言论分为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设置不同的评判标准,在侵犯法人名誉权的认定上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二、消费者及媒体的事实陈述应基本属实

消费者及媒体言论中的事实陈述,主要指对商品或服务质量存在瑕疵的陈述。对于此类事实陈述,应当以基本属实为标准审查,即消费者及媒体所称质量问题或瑕疵确实存在,则事实陈述基本属实。否则,构成诽谤。基本属实标准,针对关于核心问题的核心陈述,它不同于客观真实,容许其中存在部分错误。若苛求事事准确,则无言论自由可言。在个案当中,判断消费者及媒体言论是否侵犯法人名誉权前提是查清消费者及媒体所称质量问题或瑕疵是否存在。

媒体对消费者言论进行报道应尽到合理查证义务。我国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509 号宪法解释创设了合理查证义务,“惟行为人虽不能证明言论内容为真实,但依其所提证据材料,认为行为人有相当理由确信其为真实者,即不能以诽谤罪之刑责相绳。”有相当理由确信报道内容为真实应指,在对所报道事件进行核实,尤其是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故意捏造事实、不因重大过失致报道与事实不符。媒体尽到了合理查证义务则不构成诽谤。

三、消费者及媒体意见表达应做到合理评论

消费者及媒体的意见表达作为一种主观评价没有真伪之分,对意见表达进行评判应以合理评论为标准,根据评论的出发点是否善意,评论的方式是否不当来判断其评论是否合理,是否构成侮辱。

(一)善意指消费者或媒体作出对商品或服务的批评、评论,出发点是揭露产品缺陷或服务质量瑕疵,进而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督促经营者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加以改进、完善。为公益目的而不是毁坏经营者名誉。善意与否的判断,主要根据评论的事实基础属实与否、是否恶意捏造等综合评判。

(二)消费者及媒体对特定商品和服务进行评论,语言和措辞应以公共利益免受损害为限,法人有适当容忍义务。有学者认为攸关公益、政治性辩论,语言使用并非判定是否侵害人格权的重要因素[4],笔者颇为认同。对消费者及媒体的意见表达进行评判,不能以其只言片语的使用不当而认定其侵犯他人名誉权,必须注意其是否是为了告知读者某些事实,是否是为维护自身利益及公共利益。但是,消费者及媒体若非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恶意捏造事实,语言和措辞超出公共利益免受损害的界限,则构成诽谤、侮辱。

在保护经营者法人名誉权当中,应看到消费者与经营者事实上的不平等,对消费者进行倾斜保护,鼓励消费者及媒体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批评,使经营者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1]陈实,马亿南.在消费者的言论自由与经营者的名誉权之间——对“恒生笔记本电脑案”一审判决的批评[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

[2]Milkovich v.Lorain Journal Co.497U.S.1(1990).

[3]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一般侵权行为[M].台北:自版,2006.

[4]张红.事实陈述、意见表达与公益性言论保护[J].法律科学,2010.

猜你喜欢

名誉权法人言论
法人征订(新)
法人形象广告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打造世界领先内生动力——中国石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与思考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非营利法人破产特殊制度安排研究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他们的言论
化解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法律方法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若干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