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研究

2015-02-07

法制博览 2015年22期
关键词:请求权民事当事人

李 佳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越来越多通过审判解决的纠纷往往不仅涉及到诉讼双方当事人,还会牵连到案外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关系。面对这种情况,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便应运而生,但是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只有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意义和功效发挥到最大化。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概述

(一)概念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在当事人的诉讼中没有参与进来的第三人,同时又与案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诉讼结果也影响着该人的合法权益,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向法院提出撤销他人之间诉讼判决的诉讼程序。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 款规定:“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以看出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法律上有了更详细的规定。

(二)性质

按照诉讼类型的划分,第三人撤销之诉属于形成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对程序法上的形成权的一种救济,所以它本身就不是针对于实体权利的维护,而是针对于程序权利的一种保护。按照这个观点来分析,可以得出第三人拥有推翻已经产生判决效力的案件的权利,不是因为他实体权益受到损害,是因为该第三人在程序法上的应有权利没有得到保护。

二、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的范围小

依据我国有关规定,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尽管该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保护受到诉讼诈欺行为损害的第三人利益,但是现实中这部分群体的利益不能通过这一制度得到保障。“第三人”的范围没有涵盖除了参加原审诉讼的当事人之外的所有人即案外人,不能让受到诉讼诈欺行为损害的案外人均有获得第三人撤销之诉救济的机会。

(二)缺乏对具体运行程序的细化

1.管辖法院范围狭窄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院应该是作出原生效判决的法院,之所以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因为该法院相比其他法院来说更加了解案情,也方便当事人起诉。

2.提起诉讼的期间过短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间过短,即为第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6 个月内有权提起撤销之诉。6 个月的诉讼期间过短,极易使第三人错过提起撤销之诉的机会。

三、完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具体建议

(一)扩大原告范围

本文建议将“第三人”的范围扩大到参加原诉当事人之外的所有案外人。因此适格原告范围除了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外还包括遗漏的必要共同诉讼人,进而以适当扩大适格原告的范围来实现对诉讼诈欺行为的有力打击,实现对受到诉讼诈欺行为损害的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二)细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运行程序

1.加管辖法院的数量

笔者认为可以把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和级别高的法院的附带请求受理法院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理法院,最终的选择权掌握在第三人手中。如果第三人正在进行其他的诉讼案件,同时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又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并且正在审理案件的该法院的级别高于或原审法院同级,则可由其受理其他案件的法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一并审理。

2.立双重起诉期间确定标准

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规定5年的除斥期间。这不仅是为了延长第三人申请权利救济的期间,也是为了避免确定判决效力长期处于不安定状态。第三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6 个月为主观标准的起诉期间,第三人自判决确定后的5年内为客观标准的起诉期间。从而形成了在我国建立双重起诉期间标准的构想。

总之,一方面,我国还需在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上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以支撑制度的设计;另一方面,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语境下,还需不断的对制度体系进行完善。最终实现这一制度在遏制诉讼诈欺行为方面、对保护第三人利益方面和维护法院生效裁判稳定性方面的三者的平衡发展。

[1]张卫平.民事程序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肖建华,杨兵.论第三人撤销之诉一兼论民事诉讼再审制度的改造[J].云南学报,2006,07,19(4).

[3]张卫平.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和适用[J].中外法学,2013,25(1).

[4]宋汉林.第三人撤销之诉立法的完善[J].理论探索,2013(2).

[5]袁巍,孙付.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适用与程序构建[J].山东审判,2013,29(210).

[6]董琳.论第三人撤销之诉[D].大连海事大学,2014.

[7]陈志杰.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请求权民事当事人
民法典中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请求权研究
我不喜欢你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论民事共同诉讼的识别进路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论人格权请求权在民法典中的定位
加强民事调解 维护社会稳定
民事保全:价值回归与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