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宪治国 兴我中华
2015-02-07李莹莹
李莹莹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主与法治曲折发展。“左”倾错误思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拖缓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了依法治国战略。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必然的选择。
一、实行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一)依法治国的原因
从现实上看,依法治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发展要求,对推动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依法治国有利于保障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推动党领导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障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布局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这些积极正面的作用效果,依法治国成为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现实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标志。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的基本治国方略,而且是每一个百姓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1]表明了在我们新的时代蓝图下,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民主和法治社会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法治国家建设的新要求,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是正确的战略方针。
(二)依宪治国的原因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2]明确了依宪治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时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辩证关系。根据宪法的性质和地位,它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我国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总章程,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权威。除此以外,它还处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地位。宪法的性质和地位在我国现行的“八二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这更加肯定了宪法在我国治国安邦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宪法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法律根基,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儿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律保障。宪法不仅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而且约束了国家的权利,使其不被滥用。宪法的这些作用,造福于民,造福于国,更加凸显出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三)依法治国重在依宪治国
1.从宪法的性质和地位上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尊严。宪法是我国的母法,是法上之法,其他法律法规是子法。普通法的制定修改要以宪法为参照标准,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通过在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宪法地位和性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宪法的重视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依宪治国,才能更好的依法治国。
2.从程度上看,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宪法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基本原则,同时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和解释的参照和依据。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对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军事,外交等方面有着重大深刻长久的影响。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教导我们抓矛盾要抓关键,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因而,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宪法为引导,突出宪法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进行依宪治国,从而为依法治国开辟康庄大道。
3.从时间上看,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历史选择。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已经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但是这一方略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立法司法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作风问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破坏了法律之上的法治社会治理理念,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党和国家在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202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在追求公平正义社会价值的准则下,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下,提出了依宪治国的这一依法治国基础上的战略方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强调了党和国家依宪治国带动依法治国的决心。
4.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依宪治国符合民情,顺应民意,为民所爱。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宪法赋予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比如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监督权,政治自由权等等。宪法给予公民权利的保障,使得公民对于宪法怀有崇高的敬偎和尊敬之情。在公民行使个人权利,维护个人正当利益时,宪法是有力的保障和维护武器。在公民人生道路上,是一盏象征公平公正的法治明灯,给予公民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同时,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我们更应该听从民意,顺从民心,坚持依宪治国,造福于民。
二、青年一代与弘扬宪法精神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3]青年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青年一代的铿锵热血,我们青年一代需要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宪法,努力在祖国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中做到:
(一)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宪法精神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从《洪范》到《周官》,实际上中国古代宪法的精神就是儒家宪政精神,此种儒家宪政精神基本特点是将人民之公意等同于天意。”[4]古代宪法精神强调人意的重要性。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宪法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精神;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改革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5]这些宪法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寻求法律保护的精神动力;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拉动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因而,我们需要弘扬宪法精神,特别是青年一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未来中国发展的重担,应义无反顾的参与其中。宣传宪法教育,彰显宪法的权威,增强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知宪法,守宪法,爱宪法的社会风气。从而,让宪法精神深入人民群众内心,树立起宪法的权威,推动我国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带头树立公平公正的价值准则和遵守法律法规。公平公正是一直以来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在我国当前新一轮的改革背景下,我们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要求日益强烈。如党和国家针对一些官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进行整治清除,对官员腐败问题进行反腐斗争,这些实践反映了党和国家整改社会不良风气的决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我国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提升和对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准则的强烈渴望。作为青年学生,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义不容辞。青年学生应该身先士卒,自觉做到守护公平正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法规要牢记在心。同时,积极向他人宣传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和法律法规。如果群众不遵守法律法规,那么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社会秩序将受到威胁,国家政权也将岌岌可危。
(三)共筑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是民心所向,也是青年人的追求。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凝聚。青年一代,是主力军。青年人应将依法治国的思想融入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去,积极践行;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法律援助;讲文明,树新风,将宪法精神融入人们内心世界,进而为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提供法治保障。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
作为青年一代,肩负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召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人民、为祖国,努力弘扬宪法精神,为建设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奋斗!
[1]总理同大学生谈心—温家宝与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EB/OL].新华网,2008-05-04.
[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2-12-04.
[3]卢新宁.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EB/OL].豆丁网,2014-10-1.
[4]梁启超.梁启超论宪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宪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