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文化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2015-02-07韩中敏

法制博览 2015年22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基于网络文化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本文系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专项课题《青少年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QSNYJ2013168)阶段性成果。

韩中敏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

摘要:当前,网络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巩固、强化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全新的战略要地。各高校通过教育目标既定的网络论坛平台的合理运用,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最大限度地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简介:韩中敏(1976-),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法学硕士,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超过2536万人,他们作为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而且作为国家未来的优秀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其思想心理状况是我国未来发展状况的“预警器”。“90后”一代逐渐进入大学,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社会大背景下,传播媒体的兴盛为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交流渠道,特别是网络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即时更新、形式多样、交流便捷、互动性强、时空无限的新型优势成为大学生活的信息和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

2015年6月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发布了《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整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1]由此可见,网络上举什么旗帜、唱响什么样的主旋律、用什么去引领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主要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2]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限制、相互影响,凸显高校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性。概括起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如下特点:

(一)全球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一统性

互联网将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形式给予充分展示,它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它的开放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开放,对于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目标下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安全、法律等多方面的交融与发展开创了新的平台。

(二)高实效性和资源共享性并存的互映性

各种信息在网上的“即时播发”,为进一步增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大学生反映强烈的热点、期盼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使各高校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以最经济科学的方法来建设校园文化;同时,为各高校有效贯彻党和国家倡导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宣传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创新,创造了有利的便捷条件。

(三)虚拟性和交互性相兼容的辐射性

网络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打破了主、客观的分散状况,实现了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同时,也为社会价值的共识提供了载体,互联网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过程中得到升华。高校大学生通过教育目标既定的网络论坛平台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在网络条件下深化和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战略任务,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引领与渗透相结合、教化与感召相结合、感悟与践行相结合进程中,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现状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前沿阵地作用

当前,网络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巩固、强化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战略要地,在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信息加强“意识渗透、和平演变”的“无硝烟”战场上,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以迅速快捷的实际行动,全面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成效显著、特色凸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牢牢把控了高校思想意识教育的“制网权”,主动打造文明、超越、健康、高尚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确保先进思想文化始终占据校园网络文化的主导地位。

2.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成

效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具有载体新颖、时效迅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对高校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中出现“巨大负面作用”的文化传播现象,如:多元的价值观文化、虚拟文化、色情文化等,这些负面文化导致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意识弱化,因此,许多高校非常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平台。

3.切实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主体的网络素质

近年来,伴随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如:创办网上办公平台;倡导德育教育工程网络化;推行网上党团组织、虚拟社团等。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校园网络文化主体在网络方面的素质:首先、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主体的网络意识;其次、提高了校园网络文化主体的知识素质;再次、提高了校园网络文化主体的网络使用、甄辨能力。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看重,但由于网络自身具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消解了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念。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对我国主导的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使得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并出现多重评价标准并存的局面。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必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将会对校园文化建设构成一定的阻碍。

2.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削弱了校园文化的精神整合作用。网络的自由性、交互性、娱乐性对那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足够的诱惑力,使得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而网络与我们现实生活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宣扬色情暴力、散布虚假消息、侵犯个人隐私等与我们大力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不良信息。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看待事物不够全面,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又缺少丰富的社会阅历,因而,在网络的刺激诱惑面前,容易表现出任性,冲动的一面,进而做出一些有失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

3.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他们往往会选择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宣泄个人情感,而这些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网上行为,又往往容易造成大学生个人意识的极度膨胀,最终深陷其中而迷失自我,进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开启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新战略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极为强烈,因为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纳新事物,也善于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世界里能够使人得到现实世界无法得到的强烈的感官刺激。这对于那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若是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持续失去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引,大量具有“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图谋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就会乘机而入,一些大学生在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难辨是非,出现道德滑坡、理想信念丧失、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群体,从这一点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特别是关系到各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构建和谐网络校园和社会的重要政治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瓶颈期,又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树立昂扬向上的时代追求和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这一时代重要政治课题的深入开展,使当代大学生自觉担负和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从价值观的深层次达成社会思想共识,把其智慧和青春自觉自愿地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宏业中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凝练、升华。在全国各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大学校园也受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冲击,通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使当代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等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本质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新的程度是这一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标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知识技能,更应具备追求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动力、世界前沿问题的敏锐性、把自己命运与祖国事业腾飞相结合的创新奉献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讲,创新能力更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团体或学生组织;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发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其个性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t20150603_52248.htm.

[2]刘柏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7):846-847.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