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民党大陆执政时期的教训

2015-02-06钱冶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国民党教训国民党

钱冶石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胜利与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而告终。历史和人民曾三次选择了中国国民党(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然而它并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逐渐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一切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规律,然而我们对于国民党为何“失道”、如何“失道”,却经常不得要领。本文的立足点不在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而是聚焦于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从中得出八个教训。

国民党;大陆执政;党的建设;教训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胜利与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国民党作为一个革命政党,曾在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新中国日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历史和人民曾三次选择了中国国民党,然而它并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逐渐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终于被人民抛弃。个中原因自然值得多方面探求。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掌握着真理,反观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来理解中国革命,当然无可厚非。其实,一切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规律,然而我们对于国民党为何“失道”、如何“失道”,却经常不得要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单纯从意识形态入手并不足以完全道出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共两党均以苏俄为师,两党在教义、制度建设、军队建设方面对苏俄多有借鉴。从这点来看,国共两党真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中国国民党从1927年全面执政到1949年败逃台湾,不过20年出头,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1949年赢得胜利,尚不到30年,何以两党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共产党并无魔法,而国民党亦不是自甘堕落。正因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有所追求、有所渴望,国民党的失败才更值得研究、它的教训才更值得吸取。

本文力求从国民党自身的蜕化中总结历史的教训。

教训之一:大规模扩充党员人数,重量不重质

党员人数的多寡,是衡量一个政党组织能力的参考指标之一,然而量与质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一个政党的战斗力,最终要通过其对整个社会的动员、协调和治理能力来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解放时仅有448万党员,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中国国民党自称是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党,1924年改组后加快吸收党员的步伐,几乎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更有集体入党、胁迫群众入党的现象。

北伐以后,国民党党员人数激增,从1926年10月至1927年4月,国民党党员总数翻了一番,猛增50万。各地发展党员的速度堪称疯狂,如“马日事变”之前,长沙30万人口中,竟有19万党员。

大规模不加甄别地发展党员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大量社会渣滓、投机分子、地痞流氓借机混入党内,改组后的国民党没有建立起一支精炼的队伍,反而五毒俱全、自由散漫。

教训之二:基层党的组织力量涣散,基层党建薄弱

中国国民党重上层工作、轻下层工作的基本倾向决定了其基层力量软弱涣散。

中国国民党模仿苏俄共产党建党模式,设立区分部对应俄共的“支部”,区分部以上为区党部,再上则为县党部或市党部。1927年初,全国各地共有区分部超过万处。这样庞大的一支基层队伍,如管理得当,力量将是惊人的。然而,诚如一位国民党人说的那样:“本党党员自由脱党而逍遥法外的确是不少。”实际上,国民党基层组织其实并不健全,区分部往往有名无实,并无活动。

中国国民党基层组织能力的涣散还体现为国民党员不愿从事下层民众运动的工作。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内从事下层工作的多为共产党员,清党之后,国民党彻底同下层民众相脱离。

国民党主动脱离群众的根源,是蒋介石放弃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孙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之下,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扶助农工”,正是接近基层、动员群众的具体表现。蒋介石倒行逆施,背叛孙先生的主张,自然要否定三大政策,脱离群众也就成为了必然。

基层组织的缺失使得国民党对百万党员缺乏实际控制,指挥不灵,百万党员不能同心同德、劲往一处使,这样的组织,虽大何益?

教训之三:缺乏专业的组织人才,党务人才奇缺

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后,政府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变得更大,大量党务人才进入政府机关,导致组织成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倍,造成了组织人才的奇缺。

而且国民党的双轨制并不以党作为一元化的领导,实际上使得“以党治国”的方针变得有名无实。党只管党,政只管政,党政分离,党部的位置就十分尴尬,因为政治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以至于能人、有学问的人均集中于政府。党务部门中人才匮乏,不得不以次充好。非但党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归属感,一般民众对他们也心存轻视。在这种环境下,国民党的党务干部对本职工作也只是敷衍了事,缺乏热情。

教训之四:党员发展过分向学生及知识分子倾斜,忽视一线农工,造成党员结构失衡

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也为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可以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当时吃的是“同一碗饭”,不仅有着相同的革命目标,两党的党员也大多来自于同一个群体——知识青年。

青年学生积极追求进步,狂热且富于牺牲精神,但他们的缺点也是突出的,那就是意志不坚定,常常在各种“主义”间摇摆,对信仰较为模糊。比如一个人初时信仰共产主义,而后被无政府主义所吸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知识分子阶层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科举废除后的中国社会,已经失去“学而优则仕”的基础,但传统思想又决定了知识分子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一技傍身的知识青年空有满腔理念,但在“养家糊口”的现实面前,毫无出路。一方面是不甘“降尊纡贵”,成为一个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出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代知识青年(尤其是那些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愤怒、偏激、失意和破坏的群体心理。可想而知,这样的群体大量被吸收入党,显然会对党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入党固然初步地满足了中小知识青年的参政愿望,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知识青年党员人数的激增,只能大大激化国民党的政治参与压力。

而如前所述,蒋介石暗地里放弃了“三大政策”,导致土地革命流产,越来越脱离群众,因此国民党势必不可能在工人和农民中投入过多的工作热情。长期积累下来,重青年、重知识分子,轻农工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教训之五:党进一步与各阶级群众脱离,民众团体受严密控制,工会、妇联等机构名存实亡。

四一二事变之前,中国国民党名义下的群众工作,实际上一直是由中国共产党代办的,清党之后,这一些活动也随之被国民党“清理”出去,由组织民众运动,变成禁止民众运动。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撤消了农民、工人、商业、青年、妇女五部,自此,中国国民党与民众的纽带断裂。而后国民党中央另设“训练部”,意在严格控制民众。结果是,“民众团体都成了衙门化,只有民众团体的招牌而无民众,只有公事往来而无工作行动,只有组织而无训练,更无运动。”

与中国国民党“不要民众”相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众的积极争取。国民党采取“共取我弃”,日益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民生主义”孤立无凭,再也难以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中国革命。

教训之六:重政治,轻宣传

纵观国际共运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期,共产党是天生的“宣传家”,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此中能手。相比之下,中国国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彻底失败。

党报是党的喉舌,国民党对党报党刊的投入不可谓不煞费苦心,《中央日报》、《民国日报》均为泱泱大报。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过于信奉武力,以为国家机器的威吓可以解决一切政治问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央日报》等报刊均偏重于新闻报道,而少有理论宣传。类似中国共产党《向导》、《中国青年》那样以意识形态宣传为主的报刊,实在寥寥。

而且,中国国民党方面并没有什么出色的理论宣传家,少数几位较为活跃的宣传家,却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家的围攻下一败涂地。既无力左右舆论,又要打压政治对手,国民党手里能打的牌也只剩下暴力了。针对当时各派政治势力尖锐对立和各种政治思潮旁逸斜出的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暂行反革命治罪法》、《宣传品审查标准》、《出版法》、《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等等。这样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并不能平息舆论压力,相反更激起爱国民主人士的怨恨和反对。政治上不断树敌,甚至使得一些中立的势力,也渐渐倒向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情绪空前高涨,而中国国民党在此关键之际,居然大唱全国人民的反调,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思想,彻底丧失了舆论主动,被空前地孤立。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日益倒行逆施,他们在宣传上越来越失去道义基础,颠倒黑白、欺骗人民,终于无力回天。

教训之七:党内派系林立,内耗严重

古代中国官场派系斗争激烈,常常成为封建王朝毁灭的罪魁祸首之一,而中国国民党也完全继承了这一传统。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提出“党外无党,党内无派”,原是对症下药,颇有预见性,但在国民党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困境面前,只能是一纸空文。

只要追溯中国国民党的“发家史”,我们就能知道,国民党的“历史问题”无法一言以概之,它整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系列前清革命政党,而那些政党,则往往脱胎于地下组织、甚至是帮会组织,人员结构、背景相当复杂。有着这样的历史包袱,如果没有有效的行政干预和控制,注定了国民党日后必然走向派系对立的道路上去。

中国国民党把派系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教育、职业的背景,地域、亲缘的纽带,政见、主张的异同,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形成形形色色的组合和网络,令人眼花缭乱。除了地方实力派以军队和地盘雄踞一隅而尾大不掉之外,在国民党内部,西山会议派、改组派、CC系、力行社和政学系等各显神通,控制各类政治资源,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极尽所能。党内派系化的结果,当然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权威,革命力量相互抵消,而权力斗争的欲望如恶性肿瘤般滋长。这些派系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固然使蒋介石稳坐钓鱼台,然而两派各凭优势相互倾轧,在政局上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教训之八:党的形象、党员形象差,党员不愿公开身份

如果说改组之后、清党之前的中国国民党算得上朝气蓬勃,担当得起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那么在清党之后,国民党的形象可谓江河日下。加之对外一再忍让,对内日益独裁,国民党在普通民众心里一度再无威望可言。

清党不仅造成革命阵营分裂,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它带来的另一大恶果是造成革命队伍的“逆淘汰”——优秀分子被清洗,而大量政治流氓和投机分子混入党内。令人惋惜的是,就这样,大革命失败后,这个一度对传统军阀势力摧枯拉朽的“革命新星”,迅速蜕变为暮气沉沉的新军阀。

艰苦卓绝的抗战八年,国民党一度重新赢得了民心,民众对国民党的印象也大有改观。然而在统一战线、和平、安定成为共识之际,蒋介石没有接受组建联合政府的主张、没有顺应休养生息的历史潮流,悍然发动内战,令全天下人大为失望。而中央派遣到原日占区的接收大员,更是不断上演“五子登科”的丑剧,把民众推到了对立面上。

反映到具体的党员身上,情况就更不能让人乐观。文恬武嬉,蔑视党纪,官僚遍地,粉饰太平,如此种种所在皆是。这不仅令普通民众失望乃至绝望,就连蒋介石,私下里也对国民党员的腐化堕落深恶痛绝、屡屡大声疾呼。

党痞、党棍横行,令中国国民党名誉扫地,逐渐失去了动员社会的能力。而令时人痛心的是,有的国民党员甚至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党员身份。这样的国民党,最终被共产党所取代,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党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上个世纪上半叶那个千疮百孔的中国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也远非当年那个外强中干的中国国民党可比拟的。但是,时代也在发展。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也确确实实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应只被视为国民党的失败,其中的大量经验教训也不仅仅属于国民党,这同样属于全体中国人民。拙文既不是揭国民党的伤疤,也不是危言耸听,无事生非,而是希望从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中,获取一些历史的启示。如果能为我们党今后进一步的发展中提供一些参考,则善莫大焉。

作者单位:上海市党建文化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中国国民党教训国民党
朱立伦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快过关了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教训
教训
养鹅失误失败教训100例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猜错了 教训